北京月坛公园总体改建设计
2012-04-23王洋
【摘要】现有公园的改造,既要满足新的功能要求,又要保留原有的公园特色。古建的改造修复,更要充分考究历史,尊重历史,最大限度地恢复保留其历史功能,在此基础上进行设计改造。
【关键词】古建恢复,月文化,旧物利用,雨水收集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规划背景
月坛公园位于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南礼士路西侧,占地面积约8万平方米,其中的月坛坛庙部分为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宿的场所。月坛始建于明嘉靖年间,由祭坛、具服殿、神厨、神库及坛墙等组成。清代月坛在保持明代月坛空间格局和建筑群落的基础上,仅加以修缮。2006年5月,月坛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通过对各类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月坛坛庙格局、建筑形制、绿化状况,以及历代祭祀活动的情况等进行了深入考证,并以明代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的夕月坛图(见图01)为依据,与20世纪40年代的航空照片,以及20世纪50年代的测绘图中所记载的内容,进行了比对,初步确定月坛坛庙部分格局的基本情况。
图01史料-大明会典夕月坛
北园是坛庙旧址,以文献考证为基础,在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对坛内古建遗存的现状进行了考察。根据现场考察的结果,所有在明清文献中提及的月坛内坛的主要建筑,除拜台和坛墙被拆毁外,其他的都能在今天的月坛公园里找到,坛墙内的坛庙空间布局也基本完整,这为现在月坛内坛的恢复工作创造了必要条件。同时根据前期的史料研究推论出的被毁的坛墙及拜台的位置上,通过有针对性的发掘工作,顺利找到了被毁的坛墙、拜台残留,进一步印证了史料记载。北园内现状活动场地占地较多,部分活动内容、位置与祭祀功能相冲突。
月坛于1955年辟为月坛公园对公众开放,面积约为120亩。1983年将南侧果园改建为邀月园景区,形成现有规模。南部形成一个堆山叠水的现代公园,并利用公园下面的地下人防建有天外天市场。南园内现状游线简单,景点分散,主题不明确;平地突起三座小山,空间关系单调;园内种植单一,原为果园,留有大量管理不善的石榴树,缺乏常绿树,种植层次单调。
2规划思路
月坛公园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设计既要满足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又能要满足其作为区域公园所应承担的市民户外活动功能。设计定位以坛庙空间为背景,以中国传统“月文化”为主题,强化月坛公园特有的景观格局,突显月坛的文化内涵。并希望通过提升公园的景观质量,完善公园的城市功能,使月坛公园形成以古坛庙为依托的、具有历史文化特点的区域性文化休闲公园的同时,带动周边环境的综合整治,完善西城区城市公共空间的品质及形象。
3规划要点
3.1北区
即原来的月坛内坛,参照《大清会典——夕月坛图》(清·乾隆)恢复古祭坛的完整格局和环境。拆除坛内原有居住平房及现代建筑,修复祭台和坛墙,对现存的东天门、北天门、具服殿、钟楼、棂星门、神库、神厨、宰牲亭、祭器库、乐器库等一系列古建筑进行整修。同时将原分布于北区的市民休闲活动场所移至南区。种植设计的调整依据史料记载,坛庙中以松、柏、榆、槐为主。参考天坛、地坛的树种和树间距,考虑到月坛较小,受周围环境影响较大,种植设计以桧柏为主,采用4.8m×4.8m株行距,以恢复坛庙空间的感觉。
3.2南区
充分考虑市民的室外休闲活动需求,运用传统园林手法,以“月”文化为主题,利用院内原有的仿古建筑,北区民房拆除时尚存的古城砖,以及原贮存于园内的古旧湖石,结合园内已有乔木,通过调整园路结构和景区布局,形成以伴月广场为核心,与天香庭院、咏月诗碑垟、静月轩等多个特色景点,相互呼应的完整景观体态,同时从人流组织、景观风格等几个方面协调北、南两区的关系,形成既完整统一,又各具特色,“北坛南园”的景观整体。(图02)
图02改建后的天香庭院内景
4创新与特色
4.1考古挖掘取得成果
通过对文献资料反复研究论证,确认月坛现状坛墙位置不是月坛初建时的位置。工程勘察利用设计院考证确认的新的坐标点,顺利挖掘出原有坛墙基础,且在此基础上重新修复坛墙,为完整恢复明嘉靖年间的月坛制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图03)
图03明坛墙遗存
4.2文物保护利用
保留挖掘出来的明代坛墙夯土墙芯,用新城砖及玻璃封闭后,进行留存展示。月坛内由于历史原因,放置了许多北京各处拆下的文物,其中有某王府内的古亭夕月亭,放置在南园内;有近代一些名家留存的咏月碑若干,在静月轩设计一组咏月碑墙进行展示利用;以及某王府内留下的假山石等一一在设计中进行了保留利用,并成为了月坛一大特色。(图04)
图04改建后明坛墙遗存
4.3旧物利用
在公园的清理过程中,北园内为了重修坛墙及神路,清理出大量的明清时代的墙砖,这些墙砖有些完好无缺,很有利用价值,但已经不适合应用在原有位置上。为了保留这些具有一定考古价值的旧砖,结合总体设计思路,在静月轩景区设计了一组咏月碑,利用旧砖砌筑,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园内原有各式古亭,皆为木质结构,在设计和施工时也都全部予以保留,分别重新安置在不同的景区,为保留和传承公园原有特色增光添彩。(图05)
图05咏月碑墙
4.4节水灌溉
这次改建设计,我们尽可能的做到因地制宜,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充分利用自然能力营造园林绿化,追求朴实自然的园林气息。并通过节约型园林绿地建设技术措施应用,在月坛公园改造中实现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月坛南园雨水收集系统的集雨面积约44500m2.,该工程利用原有的部分废弃人防工事,改造成蓄水池,收集雨水并且经过过滤、加压后,用于月坛南园内的植物绿化,喷灌工程用水,以及供应月坛内公共卫生间内的冲厕卫生用水。通过以上设施实现了雨水的回收利用。并且利用废弃的人防工事节省了蓄水池的修建费用,对于市内许多同样有废弃的地下人防设施或其他地下蓄水空间的项目同样有推广价值。(图06)
图06-南园雨水工程布局图
作者简介:
王洋,1990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园林专业,现为北京中国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研究副总工程师。主要作品:北京晴翠园景观设计施工管理;北京英东游泳馆及配套工程环境工程施工管理;北京地安门大街改造;北京月坛公园景观设计;中国第七届花卉博览会室外展区景观设计;哈尔滨市松北灌排体系景观设计;保定东湖公园景观设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