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型火车站建筑设计模式探讨
2012-04-23李闫
李闫
摘要:在国内铁路大规模建设中,建成的中型火车站数量众多且在不同时期表现出阶段性的共性。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重视中型火车站建筑设计对于现实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中型火车站建筑设计模式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火车站;工程;建筑;理念;模式;设计;方案;
中图分类号: 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基础设施特别是道路交通设施建设成就辉煌。火车站往往和城市地铁轻轨、公交系统、长途汽车站等集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以火车站为主的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近年来,随着车站旅客发送量的连年增长,较为陈旧的车站设计布局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旅客出行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对其改造和优化建设势在必行。在新建的火车站项目中,如何能使新颖独特的设计。既满足环境的需要又符合城市经济发展的需求,是我们应探讨的重要课题。
一、工程概况
某火车站为“线侧上式”中型站房,根据运量预测,车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按2 500人设计,站房规模为9 926 m2 ,站场形式为三站六线式,设8m宽进、出站天桥各一座;站台设置无站台柱风雨棚,覆盖面积为27 625 m2。在铁路客运站发展的历程中,大型和特大型火车站作为大城市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及地标性建筑,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而中等城市的火车站因其规模和级别的局限,相对而言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中等城市量大面广,中型站占全国铁路客运站很大比例,在近十年国内新建的一百多座铁路客运站中,中型站房占70%。同时,在中等城市中,火车站建筑几乎是城市中最高等级的大型公共建筑,主导城市空间发展。因此,中型火车站的设计应受到相应的重视。
二、设计理念
铁道部提出了新建铁路客运站要坚持以人为本,综合体现“功能性、系统性、先进性、文化性、经济性”的原则,铁路车站的设计更注重快捷、高效和人性化设计,强调由原来传统单一、封闭的客运方式逐步转向与其他交通方式融合互补、分工合作、形成一种大交通的客运格局,使车站成为城市交通枢纽中心。
车站站房建筑只是车站设计的一部分,车站与城市的合理衔接.与站前广场的规划、交通流线组织,同样是反应新时期旅客站房特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车站功能性设计完善的同时,合理寻求地域文化的切人点,准确地把握城市地域文化的精髓,充分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质,是中型站房设计的主要出发点。
设计尊重原有城市总体规划结构,寻求与城市机理的和谐统一,坚持“以人为本”为出发点,“立足本土文化,展示地域特色”为设计原则,创造具有全新概念的新时代中型站房.尽力做到流线明确清晰、空间通透明亮、环境协调舒适、交通便捷通畅、造型雄浑稳健、设施完善先进。
三、设计方案
3.1总平面布置
总平面设计以铁路和轨道交通为重点,系统考虑公交、社会车辆、长途客运和出租车等各种交通方式的相互衔接,有机组织综合交通各部分之问的关系。
①站场布置
由于该车站站场东侧比西侧高5m左右,站场进深较长。因此,设计时设置高架道路跨站场与东广场齐平,高架进站道路让旅客更接近站房中部,从而缩短旅客进站距离。同时,贯通东西广场,将被铁路隔断的城市片区连接起来,使站区交通更加灵活、便利。另外,该站场性质为交通集敬广场,主要包括交通、景观两大功能。设计时将站前大道规划为站房、景观的对称轴线.形成道路、广场与建筑三者在序列上的统一,使站房建筑成为道路的对景和广场的景观中。同时,该车站西侧为城市主要方向,为换乘枢纽的重点,因此。围绕站前广场立体设计布置公交总站、长途车站、出租车和社会车辆地下停车场,形成体现零换乘理念的综合交通枢纽。停车场内不同的停车分区有序的解决好社会、公交、出租、贵宾、行包、消防等各种车辆的停车和流线问题,形成一个多种交通工具便利换乘的综合枢纽站,做到了人车分流,换乘方便,疏散快捷。
②站区总平面布置
根据该市“站区规划”的前期研究成果,为更好体现生态、绿色、环保、节能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该站站区规划以立体分层的方式,将车站、站场及站坪内外空间与城市整体空间形成有机的整体,合理、有效利用土地资源。
站房采用对称式布置,庭院式布局,以广厅和候车厅为中心。东西两侧依次对称布聂行包库、车站办公及设备用房、贵宾候车室、售票厅。进站广厅及候车室采用大跨度结构.在一个大空间中布置广厅、母婴、残疾人、软席候车室及基本站台候车室联系方便,一目了然。有利于在客流量大时互相调剂。广厅内设自动扶梯2部、楼梯2部与二层候车室相通,母婴候车室及软席候车室亦各设1部楼梯、1部垂直电梯与二层候车室相连,贵宾候车室设1部垂直电梯与二层连接。一层候车厅与基本站台相连,二层候车室通过进站天桥与二站台联系。一站台出站旅客通过楼、扶梯到出站集散厅出站,二站台出站旅客通过出站天桥到出站集散厅出站。整个功能、客流分区明确,无交叉,不干扰。同时,候车厅两侧布置了室内庭院,庭院顶部设采光天窗。改善了旅客候车环境。
在地下一层设置出站厅,通过连廊与出站地道连接,行包及贵宾均有各自专用的停车场,车站平面功能分区明确,旅客进出站流线清晰。同时,设置贯穿东西站房的换乘通道,并结合设置地铁出入口。为了满足地铁和铁路旅客快速换乘的需求,在地下一层布置有售票和进站口,使地铁客流可从地下直接换乘铁路。
3.2旅客流线设计
交通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索便是旅客流线设计,结合站房的竖向关系,并以方便旅客进出站、合理组织旅客钎£线为指导思想,该火车站以高架进站和地道出站的“上进下出”流线方式为主。“平进平出、下进下出”流线为辅,实现各层的旅客进出站距离最近、流线不交叉。
①进站旅客:乘车来站的旅客可到达广场东侧南北两端,下车后经旅客活动平台直接进入站房。平台位于地面2层,与候车室相连,进入火车站的出租车经由匝道直接上到平台落客。旅客从平台步行进入候车室。乘地铁来站的旅客可经东广场地下层的楼、扶梯到达旅客活动平台再进入站房。乘坐公交来到车站的旅客则由地面层乘自动扶梯上到平台,进人候车室。同时,平台一般具有足够的尺度.特殊时刻可以起到安全疏散的作用。基本站台候车旅客通过广厅可直接进人1层基本站台候车区候车、进站。二站台旅客通过广厅檬扶梯可上至2屠普通候车区及高架候车室,检票后经楼扶梯进站。
②出站旅窖:经站房内楼扶梯,基本站台旅客下至地下层出站厅;通过中间站台楼扶梯二站台旅客下至出站地道后到达地下1层出站厅。旅客出站旅客检票后进人广场东侧地下层.可直接换乘地铁离站,也可经广场东侧地下停车场乘社会车场或出租车离站,亦可通过楼扶梯上至广场东侧北端乘公交车离站。
3.3建筑造型设计
该火车站设计在站房建匀仲保留了服务旅客必备的少量零售商业和服务设施,及行包、邮政、治安等附属设施,而将其他城市商业服务等功能去掉,使其造型更加简洁。材料和色彩以明快沉稳为原则,手法上采用古典与现代相结合的方法。平房部分,如售票房、小件行李寄存都采用了开敞的手法,简洁朴素,同时还具有南方建筑风格的特点。整个立面的处理简单大方。
结束语
随着人们美学观念和使用要求的变化,未来的中型火车站在设计上更强调其地域性特征以及生态节能要求。作为典型的新世纪之初建设的中型站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其设计中的一体化空间组合、特质大空间等模式具有灵活的应用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范式,从而得到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志军.铁路旅客车站设计指南[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2] 陈惠莲.几座新型火车站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8。34(1):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