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的配置
2012-04-23曹翔
曹翔
摘要: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本文介绍了植物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功能,探讨了生态园林植物的设计配置。
关键词:生态园林功能植物配置设计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生态园林是遵循生态学、景观生态学以及园林学等环境科学的原理,以植物材料为主体,其他造景要素为辅助,建成既有园林外貌,又有科学内涵,具有多种功能与效益、景观优美舒适、人与生物和谐共荣的生态环境或生态系统,在单体园林中科学地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植物群落,以达到顺应自然、提高环境质量、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园林绿化的目的。因此,生态园林的研究范围既包括微观的植物群落、物种配置方式,又包括中观的相互联系的生态网络、组织结构,更涵盖了城市宏观系统生态功能的发挥及其运动机理;既有生物多样性的基因交流与适应、生物链的连锁与共轭,更有全系统能流、物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植物生态学是研究植物之间、植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包括植物个体对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及环境对植物个体的影响;植物种群和群落在不同环境中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以及在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中植物的作用。园林植物生态学特性是指植物种类对外界环境要求的特性,是植物各类生物学特性的一个方面。
一、植物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功能
植物在园林设汁中具有三大功能:即建造功能、环境功能、观赏功能。植物建造功能是植物在景观中限制和组织空间,涉及植物大小、形态、封闭性和通透性。植物的建造功能体现在可以用于空间中的任何一个平面,形成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覆盖空间、完全封闭空间及垂直空间。环境功能是指植物能影响空气质量,防治水土流失,涵养水源,调节气候。观赏功能是因植物的大小、形态、色彩和质地等特征能充当景观中的视线焦点,即植物因外表特征而发挥其观赏功能。植物的三大功能中建造功能对总体布局和室外空间的形成非常重要。设计过程中首先要研究的因素之一便是植物的建造功能,只有建造功能在设计中确定后,才考虑其观赏特性。
植物具有许多不同于其他园林设计要素的特点,其中最大的特点是具有生命、能生长。首先,植物是变化的,它们随植物的生长和季节的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其色彩、质地、叶丛的疏密以及全貌特征。所有植物都在生长中扩展变化,这些动态变化,在设计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园林设计中,经常可以利用植物来遮挡不雅的物体或护坡构成障景。障景的效果依景观的要求而定,若使用不通透植物,能完全屏障视线通过,而使用通透植物,则能达到漏景的效果。为取得有效的植物障景,设计者首先要分析观赏者所在位置、被障物的高度、观赏者与被障物的距离以及地形等因素,另外还需要考虑季节因素,因季节的变化能导致植物形成不同的障景效果。
植物能有效地“缩小”和“扩大”空间,形成欲扬先抑的空间序列。在不变动地形的情况下, 利用植物来调节空间范围内的所有方面,从而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序列。此外,植物还能与其他要素相互配合共同构成空间轮廓。
二、生态园林植物的设计配置
1、城市园林树种的选择
树种选择是整个园林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树种选择有助于特色和风格的形成。在植物配置时,除了满足功能上的要求,如吸附烟尘、降低噪音、吸收CO2、释放O2、杀灭细菌等,还要达到用较少的城市绿化建设用地获得较高生态效益的目的, 必须发挥乔木树种寿命长、占有空间大、生态效益高的优势。我国的高大树木资源丰富,高大乔木树种很多,应广泛利用。在高大乔木树种选择的过程中除了要重视一些长寿命的基调树种以外,还要重视一些速生树种的使用, 特别是在我国城市森林还比较落后的现实情况下,通过发展速生树种可以尽快形成森林环境。
乔木树种的主要作用之一是为城市居民提供遮阴环境。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酷热漫长的夏季,冬季虽然比较冷,但阳光比较充足。因此,我国的城市森林建设在夏季要能够遮阴降温,在冬季要能够透光增温。而目前许多城市的城市森林建设并不是这样考虑,而是偏爱使用常绿树种。有些常绿树种引种进来,许多处在濒死的边缘,生态效益微乎其微。一些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落叶阔叶树种,不仅能够在夏季旺盛生长而发挥降温增湿、进化空气等生态效益, 而且能够在冬季落叶增加光照, 起到增温作用。因此,要根据城市所处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具体城市绿地的环境需求选择常绿与落叶树种。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使植物正常生长,充分发挥其功能特性。
植物的选择、树种的搭配、草本花卉的点缀及草坪的衬托等必须最大限度地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质量为出发点,也应该尽量多地选择和使用乡土树种,创造出稳定的植物群落。
2、植物的层次结构
植物的层次结构应采用乔、灌、草相结合,以乔木为主。乔木的栽植密度不宜过大,株距一般为5~7m,要为乔木下的灌木、花草留出生长空间,同时要注意植物喜阴阳的特性,在光照不足的地方,尽量选用耐阴的树种。耐阴的灌木品种有金根木、接骨木及珍珠梅等植物。另外,因在冬季常刮西北风,会导致新栽的植物发生倒伏和抽条,从而使植物受到伤害,影响成活,因此植于西侧的植物要选择一些不怕风吹的品种。植物的配置要坚持“适地适树” 原则。同时还要体现植物品种的多样性和明显的季节性,避免单调和雷同,要达到春季繁花似锦,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红叶满目,冬季苍翠迷人,实现四季景观各异,使业主与游人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气象万千和无限生机。
3、植物的栽植
首先是地形的选定。要通过检测,分析土质是否符合种植条件,确定是否需要更换种植土。勘察地表以下1 m 左右的土层结构情况,如有建筑残基,需确定可行的清除方案,进行彻底清除。构建地形是为了解决园林绿化中的单调、平面呆板、缺乏艺术性的问题,使园林景观更富于变化。地形的建造一方面要依据设计要求,另一方面要依据视觉效果不断修改调整,从各个角度不断对比,依据自然地势进行再创造。因为建设工程中土方的进出所需的施工费用高,因此土方量一定要测算准确,尽量减小误差,降低施工成本。一般做地形所使用的土方将平均下沉5~9 cm,并经过2 年左右的时间即可沉实, 因此在施工中要考虑到整体与长远的实际效果。其次是植物的栽植。根据树种的特性,栽植时埋土不能过浅或过深,种植土一般埋至略高于原栽植平面,否则会影响呼吸活动, 导致植株死亡。树坑底部要填入20~30cm的松土层, 并与底肥搅拌均匀, 植株入坑后应尽量保持根系舒展,然后填入肥沃的种植土。栽植树木时还要注意树木的阴阳朝向,一般向阳面枝条浓密、叶色鲜亮,可作为主观赏面,这样能够达到更好的景观效果。栽植完毕后要踩实表层土并打好水圈,水圈的大小一般为乔木树径的15~20 倍或树冠垂直投影的一半,水圈高20~25cm。栽植后要及时剪去黄叶、枯枝,浇透首次水。在冬季对有些不耐严寒的树种和幼苗要采取防寒措施, 封冻前用土堆埋根部15~25 cm,用塑料将枝干缠裹或用塑料袋将整株苗木罩住防寒。
4、植物的养护
植物配置后的养护工作是植物生态功能、景观效果及文化内涵得以延续和完善体现的根本途径。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植物养护技术标准和等级标准,建立完善的检查监督制度,由园林绿化管理部门定期组织有关专家进行养护检查。其次,切实转变重建设轻养护的思想,使植物养护任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得到重视和保障。再次,对植物的养护任务实行招投标制度,引入竞争机制,打破植物的养护任务由园林绿化管理部门自己养护、自己验收的局面,有利于降低养护费用和提高养护水平。
另外,地区之间因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的差异造成植物种类上的不同,乡土树种是表现城市园林特色的主要载体之一。使用乡土树种更为廉价、可靠、安全,它能够适应本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抵抗环境污染、病虫害等干扰的能力强,尽快形成相对稳定的森林结构和发挥多种生态功能,能够减少养护成本。
生态园林设计不能是绿色植物的堆积,不能是简单的返璞归真,而是各生态群落的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配置,是园林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因此,要继续认真学习研究中国园林的精髓,继承和发扬中国园林的艺术手法,把生态学理论与园林景观艺术相结合在一起,创造一个生态协调稳定、景观优美的休憩地,极大地改善丰富和调节人们的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 张坤.谈人居环境中的生态园林设计[J]. 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 2009(06)
[2] 罗康宁.城市公园园林植物配置浅析——以广东省清远市区城市公园为例[J]. 绿色科技. 2011(06)
[3] 陶琳,高琦.园林植物配置原则研究[J]. 价值工程. 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