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建筑美学意义探寻

2012-04-23乔文珏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年35期

乔文珏

摘要:针对当前部分建筑形象丧失了作为人类生存内在基础的意义深度,淡漠了建筑初始含义的现状,通过对中国建筑现象进行分析,提出了重新建立建筑审美观的思路,进而还原建筑作为实体最初的美学意义。

关键词:建筑的形式美;建筑的和谐美;建筑的技术美;美学意义

Abstract: Aiming at building the image of loss of human survival as inner base of the depth of meaning, so building the initial meaning of Chinese architectu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put forward to build the train of thought of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 and reduction of construction as the entity first aesthetic significance.

Key words: architectural form beauty harmonious beauty of architecture; architecture; technological beauty; aesthetic significance

中图分类号:TU2

在当前这个技术至上和商业膨胀的时代,部分建筑形象丧失了作为人类生存内在基础的意义深度,越来越多的建筑成为片面的形象游戏。建筑的科学技术,被用来为追求奇巧的形式服务高耸奇特的凸物成了人人目光不可避免的目标。从国家大剧院到CCTV,从鸟巢到水立方……“忽如一夜春风来”,每个城市都开始了现代建筑的个性之旅。

当代建筑的根本动机即源于一种打破秩序和惯性,挑战平庸,拆解中心,建构充满自由精神、富有个性色彩的冲动。然而时至今日,实用性仍然是建筑存在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审美内容。结构技术本身已经成为当代建筑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展现对象,它是建筑具有时代感的决定因素。现代功能的满足、新材料新技术特点的体现、新手法的运用等,都为现代建筑开启一扇扇新的大门。同时也提醒人们对建筑本质的探索。墨子说:“居必常安,而后求乐”。“常安”是对建筑实用功能的要求,要求它坚固耐用“求乐”则是在实用基础上对它进行适度的装饰,以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两千多年前,维特鲁威那句著名的“实用、坚固、美观”为人们拨开迷雾,道出建筑的本质。建筑发端于它的实用性,为人们遮蔽风雨,而发展于人类文明的演进,成为每个时代的见证。

法国文豪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没有一种稍微复杂的思想不以建筑形式表达。时至今日,建筑作为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成为承载人类情感、展现技术文明的特殊产品。但同时,它的实用功能不仅不应被弱化,反而应更加受到重视,并在不断的探索中越来越完善。面对城市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的美到底体现在哪里。建筑的美既非千篇一律的方盒子,也不应是盲目追求形式上的标新立异,更不能为了体现个性,忽略地域和文化,甚至一掷千金。回到“实用、坚固、美观”的原点,我们在这里发现建筑的恒久体验———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今天,面对技术的超越和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建筑师们在追求建筑更深层含义与形式的美感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而淡漠了建筑初始的含义。新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重新认识建筑的价值或者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和定义我们沿用多年的建筑原则———“实用”体现了以人为本;“坚固”体现了合理运用新技术和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美观”体现了我们对文脉和情感的追求,这正是我们时代所需要的。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建筑的观念和美学知识随着人类对主客观世界认识的深化,其内涵和外延都在不断地拓展和变化。建筑的形式美体现了“统一、均衡、比例、尺度、韵律与秩序”五大原则的综合美。功能合理、逻辑清晰、结构科学、形式可观一直是建筑设计的准则。极端的、病态的差异性非但不能给建筑带来个性,带给建筑创造美和实用性,而且还会葬送建筑本身。建筑美的表现不同程度的受到结构、材料、功能等因素的制约。一个建筑设计,虽然可能具有很好的美学效果,但如果没有相应的结构、材料等技术因素使之付诸实现,那它永远只是一纸蓝图而已。而结构和材料上的发展,使得建筑师能更自由地表现出自己的审美追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建筑师的理念越来越有可能成为现实,形成自己的个性和独特的风格,但这并不代表建筑的本质———功能与实用可以被忽略,而成为任意风格的艺术品。另一方面,建筑不仅是满足人类实际需求的物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建筑应体现其文化与地域特性,千篇一律的照搬或忽略环境的刻意塑造都会磨灭建筑真正的美学价值。建筑的和谐美主要是指建筑空间与功能需求的和谐,这是一个由建筑的功利性派生出来的内容,它的实质是空间构成创造性地、高效率地、恰当地满足功能对空间的要求。审美并不排斥理性,仅仅一味遵从老的审美标准,单纯地从形式美的角度考察空间的形态,审美活动就是病态和不健康的了。

建筑技术美的核心是和谐美。当代,技术的盲目利用带来环境严重破坏、能源危机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同自然的和谐关系被打破。世界建筑在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下走向趋同,地域文化和多样性的特色逐渐消失,技术迫使人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钢筋混凝土和玻璃的雷同世界。现代技术崇拜使得人类情感的需求变得无足轻重。当代美学对“生命本体论”的确立昭示了必须回归以人为本的建筑原点,反思与批判技术活动中非人性化的建筑思想和潮流。重新确立人在技术活动中的核心地位,回归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的基础,寻回人类生活的意义和彰显生命的活力与丰富性;延续与历史的对话,继承和发展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传统文化;通过技术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建立良好的生态环境,唤醒人们对自然的情感追求。基于对技术的乐观主义态度,企盼利用技术的进步创造更高质量、高情感、高和谐的,并且促进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实现人与自然共生的整体有机的人居环境。某些建筑技术在条件允许的时候,经由一定的构造手段,可以将技术的美呈现为一定程度的形式美,我们可以在不损害技术逻辑性的前提下,追求技术的形式美,也可以在审美中在一定程度上把技术美的某些层面转化为形式美,但这种转化必须是以技术手段符合技术逻辑为前提的。换句话说,即便是形式美,也应该是和谐基础上的形式美。

伴随多元文化的到来,建筑的流派也愈加纷繁复杂。但从根本上说,美学是维系着主体的,它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特征。美是动态的、相对的。当代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人自身的存在本体,注重从人的存在去把握审美和艺术。这样,审美便不再是传统意义上对客体对象的欣赏,也远不单是视觉的愉悦与满足,只有那些由主体的整个心灵选择出来的与自己类似和沟通的事物才能使人愉快而产生美。当代美学的任务也就不在于陈述真理,而在于探讨意义。今天的建筑美学不是关于客体的科学,而应当是关于主体的科学,当述及某一对象具有“表现力”时,并不一定表明它在所有人眼中都是美的,而很可能在一些人眼中是不美的。虽然如此但它具有多元化的审美价值,合乎现代人的某种需要或口味。当人们从千篇一律的国际式中走出,非理性因素就开始渗入理性主义中。

对建筑来说,其形象的表现力与其功能的表现力恰如一枚硬币的正反面,在对建筑意义的体验中,它们诉说着同一件事情。建筑意义的形象层面与功能技术层面并不是建筑意义的两个二元对立的方面,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随着对建筑的体验从瞬间到随时,从无功利到有功利,从对形式的玩味到对形象精神的重视,都不能彻底消解建筑的意义,因为对建筑意义的体验是没有确定不变的原则的。好的建筑,既非“形式服从功能”,又非“功能追随形式”,而是形式与功能的完美结合,技术与艺术的合理运用。既“适用”又“美观”,既“经济”又“愉悦”。

建筑的美是一种特殊的美,实实在在的美,它是扎根于土壤之中的美,缺乏这种观念的空中楼阁之美,是经不起时间考验的。同时,建筑是需要人去感悟的,从视觉上认识建筑,从精神上体会建筑,同时我们不能只重视单体建筑的艺术性,而是要用建设高质量环境的视点来思考建筑设计的重要性,这才是建筑作为一个实体存在的最大意义。

参考文献:

[1][英]罗杰·斯克鲁登.建筑美学[M].刘先觉,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2.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1.

[3][美]亚伯克隆比.建筑的艺术观[M].吴玉成,译.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1.

[4]万书元.当代西方建筑美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2001.

[5]宗白华.美学与意境·谈技术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6.

[6][意]奈尔维.建筑的艺术与技术[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1.

[7]王天锡.建筑审美的几何特性[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