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原则及应注意的问题
2012-04-23谭嘉伟
谭嘉伟
摘要:随着高层建筑的增多,结构抗震分析和设计已越来越重要。本文结合了自身工作经验对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进行了分析,并对抗震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原则;注意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increase in high-rise buildings, seismic resistant analysis and desig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combines personal experience on high-rise building structural design principle is analyzed, and the seismic design common problems we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rresponding methods and measures for improvement.
Key words: high-rise building; seismic; principle; attention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高层建筑的概述
在古代人们就开始建造高层建筑,比如埃及的亚历山大港灯塔,高100 多米,为石结构。现代高层建筑发展迅速,在大中城市随处可见。高层建筑是指超过10 层的住宅建筑和超过24 米高的其他民用建筑。高层建筑可以带来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首先,使人口集中,可利用建筑内部的竖向和横向交通缩短部门之间的联系距离,从而提高效率;其次能使大面积建筑的用地大幅度缩小,有可能在城市中心地段选址;第三,可以减少市政建设投资和缩短建筑工期。由于高层建筑的高度比较高,所以解决水平抗剪问题成为关键,而抗震是解决水平抗剪 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对于不同的结构形式,同一设防烈度下,抵抗地震能力有很大区别,因此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对于高层建筑尤为重要。
2、高层建筑抗震结构设计的基本原则
2.1 结构构件应具有必要的承载力、刚度、稳定性、延性等方面的性能①结构构件应遵守“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强底层柱(墙)”的原则。②对可能造成结构的相对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抗震能力。③承受竖向荷载的主要构件不宜作为主要耗能构件。
2.2 尽可能设置多道抗震防线
①一个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协同工作。例如框架—剪力墙结构由延性框架和剪力墙两个分体组成,双肢或多肢剪力墙体系组成。
②强烈地震之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如只有一道防线,则在第一次破坏后再遭余震,将会因损伤积累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有意识地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使结构能吸收和耗散大量的地震能量,提高结构抗震性能,避免大震时倒塌。
③适当处理结构构件的强弱关系,同一楼层内宜使主要耗能构件屈服后,其他抗侧力构件仍处于弹性阶段,使“有效屈服”保持较长阶段,保证结构的延性和抗倒塌能力。
④在抗震设计中某一部分结构设计超强,可能造成结构的其他部位相对薄弱,因此在设计中不合理的加强以及在施工中以大带小,改变抗侧力构件配筋的做法,都需要慎重考虑。
2.3对可能出现的薄弱部位,应采取措施提高其抗震能力
①构件在强烈地震下不存在强度安全储备,构件的实际承载能力分析是判断薄弱部位的基础。
②要使楼层(部位)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设计计算的弹性受力的比值在总体上保持一个相对均匀的变化,一旦楼层(部位)的比值有突变时,会由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导致塑性变形的集中。
③要防止在局部上加强而忽视了整个结构各部位刚度、承载力的协调。
④在抗震设计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控制薄弱层(部位),使之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又不使薄弱层发生转移,这是提高结构总体抗震性能的有效手段。
3、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3.1应重视建筑结构的规则性
结构的平面布置不规则、平面布局的刚度不均都会对抗震效果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高层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不应采用严重不规则的设计方案。在高层建筑中抗震设计中,提倡平、立面布置规正、对称、减少偏心,建筑的质量分布和刚度变化均匀。以往震害经历表明,此种类型的建筑在地震时比较不容易受到破坏,容易估计出其地震反应,易于采取相应的抗震措施。
3.2对地基的选择
选择坚硬的场地土建造高层建筑,可以明显地减少地震能量输入,从而减轻地震的破坏程度。高层建筑宜避开对抗震不利的地段,当条件不允许时应采取可靠措施,使建筑在地震时不致由于地基失稳而遭受破坏,或者产生过度下沉、倾斜。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的稳定性,要求基础要有一定的埋置深度。埋深基础四周土壤的被动土压力,能够抵抗高层建筑承受水平载荷所产生的倾覆和滑移。天然地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1/15,桩基基础埋深为建筑高度的1/18。针对地下室分缝处,应有500以上空隙用砂回填夯实;若地下室一面为开口,应保证开口以下至少2米以上覆土。
3.3结构的抗震性能
由于高层建筑的受力特点不同于低层建筑,因此在地震区进行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除应保证结构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外,还应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通过合理的抗震设计,使建筑物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为了达到这一要求,结构必须具有一定的塑性变形能力来吸收地震所产生的能量,减弱地震破坏的影响。
框架结构设计应使节点基本不破坏,梁比柱的屈服易早发生,同一层中各柱两端的屈服历程越长越好,底层柱底的塑性铰宜晚形成,应使梁、柱端的塑性铰出现得尽可能分散,充分发挥整体结构的抗震能力。为了保证钢筋砼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足够的延性和承载力,应按照“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进行设计,合理地选择柱截面尺寸,控制柱的轴压比,注意构造配筋要求,特别是要加强节点的构造措施。
3.4抗侧力结构和构件应设计成延性结构或构件
目前我国采用的传统抗震结构体系是延性结构体系,即适当地控制结构的刚度,但容许结构构件在地震时进入非弹性状态,并具有较大的延性,提高结构的耗能能力,以消耗地震能量,减轻地震作用,减小楼层地震剪力,使结构物裂而不倒。在施工时应采取软垫隔震、滑移隔震、摆动隔震、悬吊隔震等措施,改变结构的动力特性,减轻结构的地震反应。
3.5多道设防
多道设防,就是设有多道抗震防线,避免因部分结构的破坏而导致整个体系丧失抗震能力。一个好的抗震结构体系应由若干个延性较好的分体系组成,并由延性较好的结构构件连接来协同工作。强烈的地震后往往伴随多次余震,倘若只有一道设防,在首次受到破坏后再遭余震,建筑结构将会因损伤积累而导致倒塌。抗震结构体系应有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冗余度,并建立一系列分布的屈服区,主要的耗能构件应有较高的延性和适当刚度,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尽量避免倒塌。
4、如何做好防范高层建筑抗震意识
4.1应当注意防震缝的设计,必须留有足够的宽度。
4.2平面形状或刚度不对称,会使建筑物产生显著的扭转,震害严重。
4.3凸出屋面的塔楼受高振型的影响,产生显著的鞭梢效应,破坏严重。
4.4高层部分和低层部分之间的连接构造不合理。
4.5框架柱截面太少,箍筋不足,柱子的延性和抗震能力不够而发生剪切破坏或柱头压碎。
4.6由于沿竖向楼层质量与刚度变化太大,是楼层变形过分集中而产生破坏。
4.7地基的稳定性问题要特别注意。
4.8伸缩缝和沉降缝宽度过小,碰撞破坏很多。
4.9不应在建筑物端部设置楼梯间,楼板有大洞口,因刚度不均匀而产生扭转。
4.10外纵墙门窗洞口过大,连梁尺寸太小,容易产生破坏。
4.11中间部分楼层柱子截面和材料改变或取消了部分剪力墙,产生刚度或承载力突变,形成结构薄弱层。
5、结语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好坏是建筑物能否取得良好抗震效果的前提,因此,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根据理论分析,选择的结构布置和合理的材料运用,从多个方面慎重考虑,从而使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人们的使用要求,能够减轻甚至避免地震带来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