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叶赤楠不同基质扦插试验
2012-04-23林昌礼张大伟钟宁一高一平
林昌礼,张大伟,钟宁一,高一平
(1.浙江省云和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浙江 云和323600;2.云和县林业局,浙江 云和323600;3.浙江省景宁县沙湾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浙江 景宁323500)
1 引言
小叶赤楠别名山乌珠,是桃金娘科(Myrtaceae),蒲桃属(Syzygium Gaertn),学名Syzygium buxifolium Hook.&Arn,为常绿小灌木,枝叶稠密。叶对生,椭圆形或狭倒卵形,光滑无毛,形似黄杨。温暖阳性树种,耐寒、耐阴、耐瘠薄,适应性强,易种植,四季常青,枝叶细密,新枝梢叶紫红色,丛观优美,耐修剪。5~6聚伞白色花序有香味,枝顶生果紫红色若圆豆大小,成熟时成紫黑色明亮,果实可食,可融观叶、观花、观果为一体。广泛适用于园林绿篱和公路绿化、盆栽造型,前景十分广阔。
小叶赤楠生产于我国中亚热带以南地区,常生于常绿阔叶林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较耐荫,适生于腐殖质丰富、排水良好的酸性砂质壤土。挖取山野根桩养盆栽,加工造型,可制作出多种树姿的盆景,深受人们的喜爱。
实验地位于云和县凤凰山街道后山行政村、云和县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重河湾苗圃,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17.6℃左右、极端最高气温42.5℃、极端最低气温-8.7℃,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40d。云和盆地多年平均降水量1 547mm。实验地海拔230m,坡向西南,交通方便;水、电,育苗大棚等设施齐全。
实验材料选用小叶赤楠插穗、蛭石+泥炭(1∶1)、蛭石+珍珠岩(1∶1)、蛭石+泥炭+珍珠岩(1∶1∶1)、黄泥、ABT2号生根粉。
2 实验方法
2.1 插穗采集
2008年6月20从采穗圃中采集半木质化的当年生枝条,剪成长度5~6cm插穗,保证切口平滑。插穗剪好后,应注意保湿,尽量随剪随插。
2.2 插处理
插穗在扦插前,设置不同的栽培基质,用不同浓度的生根粉处理。
(1)基质消毒。用高锰酸钾1∶1 000水溶液喷浇,24h后进行扦插。
(2)不同栽培基质处理。蛭石+泥炭(1∶1)、蛭石+珍珠岩(1∶1)、蛭石+泥炭+珍珠岩(1∶1∶1)、黄泥。
(3)用不同浓度ABT2号生根粉溶液对插穗进行处理。分别将修剪好的插穗在ABT2号生根粉500×10-6浓液中浸30min、1 000×10-6浓液中浸10min、1 500×10-6溶液中浸5min,清水中浸30min。
2.3 扦插
将处理好的插穗扦插到穴盘,扦插深度以2~3cm为宜,插好后立即浇透水。搭小弓棚,盖尼龙薄膜。
2.4 插后管理
扦插后要经常检查苗床,基质含水量保持60%左右,棚内空气湿度保持95%以上为宜,从扦插到发根发芽之前都要遮荫,保持遮荫率75%以上。
3 结果与分析
2008年10月7日,对试验苗木进行实测,得出结果见表1,根据不同的基质和不同浓度的生根粉处理进行了分析。
表1 不同基质不同浓度的ABT处理小叶赤楠扦插成活率
3.1 不同基质处理
由表2可知,使用不同的基质材料进行配比作培养基,扦插株数60株,结果不一样,黄心土最低,成活率仅42.1%;蛭石:泥岩(1∶1)混合配比次低,成活率62.5%;蛭石:珍珠岩(1∶1)混合配比较好,成活率74.6%;蛭石:泥炭:珍珠岩(1∶1∶1)混合配比最好,成活率75.8%。
表2 不同的基质配比作培养基扦插成活率对比表
3.2 不同浓度生根粉处理
由表2表明,不同浓度的ABT与清水参照,结果枝条扦插成活率也有显著差异,从表2可以看出,ABT 1 500×10-6最高,达74.6%,ABT1 000×10-6次之,达66.7%,ABT500×10-6最低,达58.8%。
4 结语
用不同的基质和采取不同浓度ABT2号生根粉处理小叶赤楠扦插繁殖,得出最方便的一种快繁技术,满足城乡园林绿化、美化对苗木的需求。试验结果表明:培养基质为泥炭、蛭石、珍珠岩,混合配比为1∶1∶1,ABT2号生根粉浓度1 500×10-6进行处理效果最佳。
[1]黄志军.夏秋扦插花卉苗木繁殖技术[J].江西园艺,2002(5):97~98.
[2]朱本全.红叶石楠扦插繁殖技术[J].安微林业科技,2005(4):169~171.
[3]陈 辉,刘玉宝.激素处理南方红豆杉扦插生根的研究[J].经济林研究,1999,17(2):23~24.
[4]宋建英.小叶赤楠扦插快繁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10(7):65~67.
[5]吴红雪,潘玉怀,梁海荣.不同浓度生根粉对胡杨硬枝扦插的影响[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0(4):43~45.
[6]孙思成,方忠民,曹大学,等.红松扦插技术的研究[J].吉林林业科技,2001(1):211~213.
[7]姜济民.自然天成的赤楠盆景[J].中国花卉盆景,2007(8):56.
[8]邓庆城.赤楠盆景的造型与管理[J].河南农业,2003(11):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