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中数学教学之我见
2012-04-20魏昌华
魏昌华
从2007年秋至今,陕西省高中课程改革已实施三年多了。《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反映了对数学课程的新认识、新尝试、新体验,如何有效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优质完成高中数学新课程所有的教学任务,笔者在这里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和体会。
看法与体会一:课程的次序问题
关于数学必修課程的设置,就整个陕西省的情况来看也是各校有各校的做法:一种是按照1—2—3—4—5次序,另一种是按照1—5—4—3—2的次序。笔者通过一个整轮的教学,逐步对新教材的编写意图有所了解,也对整个新教材的知识体系有所了解。笔者认为教学次序最好按照自然次序进行,更能体现新教材编写的意图,能更好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达到课程改革的目的。若按照第二种次序,虽然能更好地与旧教材联系上,便于教师教学,但教学不能很好地达到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容易把方向搞错。若要谈教材次序变化的话,笔者认为可以将必修3提前到最前面进行,必修3虽然是新增加的教学内容,以前从来没有过,但是,其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弥补降低立体几何(必修2)中的演绎推理而造成的推理能力的削弱。文科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选修1-1中专门设置了“框图”一章的教学内容,所以,对于文科的数学教学来说,甚至可以将选修中的“框图”提前与必修3一起进行教学。“算法”提前学过后,对学生后面的学习是有很大好处的,学生可以用“算法”的思想进行数学学习,甚至对于中学设置的所有科目的学习都有很大的帮助。
看法与体会二:必修2教学感想
在必修2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大力倡导“动手实验、直观感知、归纳猜想、操作确认”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不断经历“概念及定义的探索及发现过程”,强化生生、师生互动,等等。这些措施有力地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同时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进而发展了“空间想象、逻辑思维”等能力,学会了“实验、观察、归纳、猜想”等数学方法。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量不断增加,譬如概念、判定及性质定理等。由于学生刚学习,大多数同学对这些知识理解不够深刻,进而出现了知识互相混淆,甚至张冠李戴现象。另外立体几何的一大难点就是“思维证明”,不少同学患有“证明恐惧症”。尽管新教材作出了诸多尝试及努力,大大降低了证明的要求及难度,只须对性质定理及应用给予证明。可是,学习几何,不可能回避“证明”,何况证明对于逻辑思维的训练及发展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如何突破“数学证明”的难关,笔者的体会是:①引导学生归纳常见证明策略、方法、步骤等;②遵循由易到难原则,设置系列证明习题,强化训练,让学生积累相关的解题经验;③几何中的三种语言使用是一切几何学习的前提和保证。
看法与体会三:重视培养学生的会学能力
在倡导全民参与终身学习的今天,学生自己会学数学的能力培养就显得十分重要。从长远看,培养学生的会学数学能力,应该说有时会比目前课堂上教会学生解几道题来得更重要。如何指导学生自己会学数学呢?笔者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五个方面入手:①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符号的含义;②提醒学生注意读懂数学概念、术语、数学结论的本质属性;③指导学生领会由新的知识与以前学过的某些知识或数学思想方法相结合,并进行推理论证所获得的新的结论或新的数学方法;④指导学生学会应用新的知识和新的思想方法进行思考和解决以前较难解决甚至无法解决而现在又能够解决的问题,发展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力求对现实世界中蕴涵的一些数学模式进行思考和作出判断的能力;⑤提醒学生注意适时进行复习总结,在应用中熟练掌握,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这也是新课改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所要求的“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与掌握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的经验”。
看法与体会四:教学过程要变“教”为“导”
教师要树立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变“教”为“导”,“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是促进“学”,因此,教师要认真地研究如何指导学生“学”。在学法上要努力变“接受式学习”为“自主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式学习”。新课标提出的学生学习方式变“接受式”为“探究式”“自主式”“合作式”,不是取消教师讲,教师关键是要讲规律,讲知识的规律、讲学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知识规律的抽象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需要教师对教材有深入透彻的理解,还要有创新的能力。在落实新课标中要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培养。在提出新知识的时候,很多是以生活实际为例,提出问题。例如,在等比数列中概念的提出是以日常生活中拉面的拉伸、捏合、再拉伸、再捏合……如此反复时所拉面条的根数“提出问题”。再由学生探讨数据的特点,进行“抽象概括”,如此形象生动的感知、归纳,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等比数列的概念。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以此为线,不断的渗透“提出问题—抽象概括”这一思想,不仅能在数学的学习中起到提高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还可以达到自己归纳问题的效果,逐步形成学生合情推理的思想,并应用于生活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