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2-04-20张艳
张艳
知识经济时代,国际竞争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需要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必须具有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界普遍重视的课题,语文教学中,也担负着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义务。对学生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不但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而且是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以下几点:
一、多样性解答
一般说来,培养学生的能力应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在教学中,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他们的思维,笔者采用最简单的方法——造句练习。要求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層次作出多种多样的正确解答。如用成语“惊心动魄”造句,学生给出了以下答案。
1.南京大屠杀惊心动魄的场面,真是让人惨不忍睹。
2.当我看到克威尔与狼王萨尔卡搏斗时,那惊心动魄的场面,心情十分紧张。
3.那无边无垠的大海,波涛汹涌,该是何等的惊心动魄!
4.天安门广场,法轮功痴迷者自焚事件令人惊心动魄。
5.天,万物复苏,一片生机勃勃,我们不能不为大自然有这样惊心动魄的壮举而折服。
6.罗斯“和平”号卫星超期服役十年,即将收回,惊心动魄的时刻就要来临。
7.怎能忘记1998年我国发生的惊心动魄的特大洪水呢?
……
由此可见,这种方法对学生思路的开拓和想像力的激发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远隔性相联
在上述基础上,进一步来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把几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词语,通过各种各样的丰富的联想而编组成一段话或小故事。如:要求学生用“南极、报纸、啤酒、高原”这四个词语,编组一段话,进行口头作文。其中有一位同学的口头作文如下:
青藏高原是我国海拔最高的高原,那里环境优美,天空湛蓝。当今,我们的空气遭到严重污染的情况下,那里算是一片净土。但最近,我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有些商家为了投机倒把,居然把目光投向这片净土,想要在这里建设一个啤酒厂。大家知道,大气的污染,已经使南极上空的臭氧层遭到严重的破坏。难道我们也想让这片净土成为另一个“南极”吗?请大家一起关注我们的环境吧!
学生大胆想像,不时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三、创造性发挥
在语言教材中,往往有一些结尾含义比较深刻,耐人寻味。这样,老师就应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进行联想、假设、推测、深化各种结局,以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如:在学习完《勇气》这篇课文之后,老师出了一个口头作文:《美国伞兵二十年后又一次来到法国女人家》,要求:在原文的基础上,发挥想像。下面是一位学生的口头作文:
事隔二十年了,我已经由一个年青的伞兵变成一个老将军,今天我又来到了法国。虽然二十年过去了,但我从来没有忘记过那位救过自己的法国妇女,于是我又来到了原来的那座房子跟前,这座房子跟原来没什么区别,不同的是,这座房子比原来更大,更漂亮了。
我走上前去,敲了敲门,一个年青的小伙子从门缝里探出头来看了我一会儿,就说:“你就是当年的美国伞兵吧!”我愣了一下,便走进了院子里。这个院子非常美丽,院子中间坐着一位白发苍苍的妇女。他的旁边还有两个英俊年轻人。
这时,这位妇女看见我,立刻站起来说:“你就是当年的美国伞兵吧,没想到你还能来看我,我太高兴了。自从那次你走后,我常常跟孩子们提起你,还让他们学习他爸爸的那种精神”。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那个孩子刚开门就能认出我来。
以前,我一直为我害死了她的丈夫而内疚,如今我看到他们都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的心里也得到了一丝安慰。
通过这篇口头作文,可以看到:“创造性发挥”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创造思维想像的能力有着积极的重要作用。
四、动手绘画
在教学古诗词时,为了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理解诗句中的大意,让学生根据诗句来绘画。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绘画、想像能力。
如陶渊明写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古诗,反映了作者田园劳动之乐,体现了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在学生理解了这首诗的诗意后,笔者让学生画了一幅《月夜归耕图》的画面。学生很快投入到绘画之中:一座苍翠的青山脚下,旺盛的野草遮掩着稀稀疏疏的豆苗。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一位农夫披着月光,扛着锄头,走在两边长满野草的狭长小路上,草上的露珠打湿了他的衣裤……向月光笼罩下的村庄走去……同学们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画中诗的这幅《月夜归耕图》,充满了田园风光的月夜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