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改善英语口语交际
2012-04-20崔晓华
崔晓华
摘 要:口语交流是交际的一种主要形式。怎样能够改善我们的英语口语交际?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口语教学实践经验,就影响交际的因素、交谈技巧、文化背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口语交际;交际技巧与方法
一、影响交际的因素
(一)稳定的个人因素。这一点包含性别、年龄、性格、职业、地位、生活经历等。对于性别来说,男士和女士可能有共同的兴趣,但却有不同喜好的话题。例如:女士很少谈论足球比赛,男士很少谈论怎样织毛衣;按年龄来说,老人更喜欢谈论长生而年轻人却喜欢谈论生活状况;按性格来说,性格开朗的人比较健谈而内向的人却不善言语;按职业来说,生意人喜欢听经济新闻而士兵更喜欢谈论武器;按社会地位来说,位高者和位低者的说话方式是不同的;按生活经历来说,假如一个人在他小时候被虐待过,一旦听到某个小孩被虐待的话,他就会比一般人更伤心。
(二)不稳定的因素。不稳定的因素包括个人交谈时的意图、情感和当时他所处的角色。交谈的目的是为了表达情感和提供信息,人有时候会厌烦交谈,但为了取悦对方,还得假装去继续交谈;对于交谈所融入的情感来说,假如一个人刚失去了亲人,而这时有人给他说:“人活着多没意思,还不如死了算了。”这时候对于他所处的位置来说,双方所扮演的角色明显不同。
(三)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包含时间,地点和场合。比如晚上不能说“Good morning”,在婚礼和葬礼上不能讲同样的话。
二、交谈技巧
(一)观察人们。用一些个人的且无伤害的问题开始对话。例如:美国曾经有一个著名的节目主持人,他就是通过问嘉宾第一份工作开始他精彩的采访。
(二)能够关注一些进一步谈话的信号。例如:一个很著名的执政官谈到:在吃午餐的时候,我总是问问同事早晨吃的什么饭。这的确是一个很无聊的问题,但这使得话题能够进展下去,这样我就可以转入其他的话题,有时甚至可以转入个人问题。
(三)听别人回答的技能。假如一个人坚持谈某个话题,就能判断他(她)确实对此话题很感兴趣,因此,不要老转话题。
(四)听语调。当对方眼神四处张望时,这就会使别人感到自己的谈话令人无聊,没意思。当然,也不需要直直地注视对方,诚恳的表情就会使人们感到他们很有兴趣。
(五)笑的技能。如果去观察交谈中让人很舒心的人,会发现他们在交谈中,常常带着笑去和别人沟通。笔者有个朋友,很喜欢加入别人的交谈,总是喜欢讲个笑话,再加上他灿烂的笑容,很快就使交谈变得轻松起来。
(六)分别的技能。好的交谈者很注意分别时的交谈,他们会充分利用分别的场合,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分别时给别人留下的印象和起初见面给别人留下的印象都是很重要的,在分别的时候多使用微笑和握手会帮你打开友谊之门。
三、交际方法
专家指出:交际是由不同方法组成的,词语、声音和非语言暗示的影响度是不同的。据研究,它们的影响度分别是:词汇占7%,语调占38%,非语言暗示占55%。非言语交际具有6种作用:第一,补充功能。假如孩子在考试中得了100分,家长就会抱着他说:“你真棒!”这种拥抱补充了言语;第二,否定功能。假如收到了一份礼物,但却不想接受,这时在别人面前说一些好听的言语,但情感否定了言语;第三,重复功能。当问妈妈是否能给自己2美元时,妈妈没听清楚,如果伸出两根手指来代替刚才说的话,这时动作就重复了言语;第四,调节功能。当听到某人的谈话,如果不断地点头回应的话,就意味着理解了他的言语并鼓励他继续说,点头可以调节对话;第五,取代功能。如果妻子在公共场合训斥丈夫,而丈夫又不便当众阻止,只好很生气地瞪她,这种行为就取代了言语;第六,强调功能。一个演说家在他演讲的重要部分停顿了一下,这种停顿强调了他的谈话。当我们知道了非言语交际的功能后,我们应该好好利用它们来改善我们的能力。
四、文化的理解
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也会改善我们的交际。我们都知道,不同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有句谚语:“一种文化的美酒是另外一种文化的毒药。”例如:美国人和英国人通常不谈个人的工资和支出状况,他们认为这是私人问題,因此即使在同一个办公室工作的员工,他们都彼此不知道对方的收入,因为老板对每个员工是有区别的。同样,在西方国家,一对夫妻可能知道对方的收入,但确切的支出也是不清楚的,在家里,每个成员都有权维护他们的隐私。这还有一个事例,我有一个朋友几年前去了美国,在那租了一个小房子,租金是150美元。不久,一个美国学生也来这租房,他问我的这个朋友租金是多少,我的这个朋友就告诉了他。几天后,房主就找到我的这个朋友说:“你是个中国穷学生,我租给你150美金,可那个美国学生跟你是不同的,我本想租给他185美元。”对于文化的误解导致了这次风波。因此,在交际中,对于文化的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交际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果我们能在交际方面做的很好的话,那么我们将会受益非浅。
参考文献:
[1]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2]林大津.跨文化交际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