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字头”岂能随便给“茅台”

2012-04-20本刊编辑部

民生周刊 2012年34期
关键词:国酒字头茅台

“国字头”岂能随便给“茅台”

吕天玲本刊编辑

“国字头”岂能随便给“茅台”茅台申请“国酒”的大戏越来越好看了,针对贵州茅台申请“国酒茅台”商标一事,贵州省副省长蒙启良连用四个不理解。第一,申请“国酒”是企业和商标主管部门行为,不理解为何网上对这件事关注度这么高。第二,国字号商标早有先例,国窖1573同属于酒类品牌,但却只有茅台申请商标引起如此大的波动,有点难以理解。第三,对于消费者而言,茅台酒有特点,不上头、喝了不影响工作,因此很多人追捧茅台,价格自然就贵。不理解为什么指责茅台酒价格过高。第四,贵州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只有茅台等少数企业盈利能力较强,无论是贵州还是中国,都要一些民族品牌,不理解为什么社会不能多给以支持?

四个不理解其实跟本不需要回答,只是一种变相替茅台宣传的广告。7月20日,茅台申请的“国酒茅台”商标通过了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初步审查,并进入三个月的公示期。这一申请引发了整个白酒行业大震动,山西汾酒、洛阳杜康、五粮液等各路酒业掌门,迅速揭竿而起、群起而攻之。

白酒业之间的竞争无非是个“利”字,但是,茅台的这种堂而皇之将一种荣誉当做商标申请或将适得其反,并未树立起茅台的“国酒”形象。

国字头加在某商品前面代表的是一种荣誉。它意味着,这种产品是国家的荣耀,是举国上下人人称赞的产品。而“国酒”带给消费者的形象是:“象征国家的酒”、“一国之内最好的酒”。这样的一顶皇冠应该是消费者给予企业的赞誉,而不是一种企业自身行为,甚至需要通过商标局的申请。

《商标法》第十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有其他不良影响”的标志,不得作为商标使用,更不应该核准注册。在2010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出台的《含“中国”及首字为“国”字商标的审查审理标准》中也明确规定:“对‘国+商标指定商品名称’作为商标申请,或者商标中含有‘国+商标指定商品名称’的,以其‘构成夸大宣传并带有欺骗性’、‘缺乏显著特征’和‘具有不良影响’为由,予以驳回。”

如此看来,“国酒茅台”似乎并不符合法律规定。如若不然,茅台也不会有九次申请茅台的经历了。

资料显示,贵州茅台酒自2001年至2010年,曾有过9次“国酒茅台”的商标注册申请,共有5次被驳回。被驳回的理由,在业内人士看来,主要来自于法律上的约束。

除了法律上的约束之外,分析人士开始担忧,茅台抢注“国酒”商标成功之后,会不会掀起一股“国字号”申请风。

如此一来,制帽企业可以申请“国帽”,制鞋企业也会申请“国鞋”,屠宰企业将会跃跃欲试申请“国肉”,饮料企业申请“国饮”,连生产手纸的企业也可以申请个“国纸”……市场上满目皆“国”,甚至还会有人要申请“国人”,这样,商标局可要忙坏了。

白酒业之间的竞争无非是个“利”字,但是,茅台的这种堂而皇之的将一种荣誉当做商标申请或将适得其反,并未树立起茅台的“国酒”形象。

“农民进城”须做好加减法

8月14日,社科院发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蓝皮书指出,今后20年内,中国将有近5亿农民需要实现市民化,为此至少需要40万亿元至50万亿元的成本。蓝皮书还显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达6.91亿,城镇化率达到51.27%,城镇常住人口首次超过农村常住人口。

“进城”,曾是许多终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最为朴素却遥远的夙愿。带着一份简单的执着,过去,农家子弟唯有用“十年寒窗”或“汗血洒疆场”的款款深情叩开城市的门。当改革春风拂面,“弃村进城”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城镇化率首过半百,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化水平提高的标注。这是一个值得庆幸的社会现象,说明社会群体流动的加快,社会资源的利用率提高。对社会而言,这是经济大繁荣和社会大发展的利好消息;对农民而言,更是梦想走进现实的最好写照。

梦想还会继续延伸和覆盖,任凭我们遥想。但现实生硬而且真实地摆在这面前:在未来的城市化进程里,我们将要付出数目相当庞大的成本,“至少需要40万亿至50万亿元”。一个可以比对的数字是,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不到10万亿,整个GDP不过47万亿。如果说“凡是用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能算是问题”,那么拨开现实内核可以发现,即使是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自豪的过半城市化率,目前还只是“浅度城市化”。这种浅度表现为农民进城却未扎根,这样的表征其实就是空间流动有余,社会资源流动却严重不足。这样的浅度城市化,并不值得欣喜,其释放的是虚假的繁荣,反而会影响社会发展进程。

农民进城为何会面临这样的现实,其实还是一个利益纠葛的问题。进城如果只是空间的转移,本不是问题,焦点在于附加在“进城”之上的各种利益的“迁移”和“让度”。从某种程度上讲,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在利益上的重新分配。涉及到这两大阶层的利益,推进难度可想而知。

要推进农民市民化,并不在于农民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市民素养形成非一日之功,更为现实和迫切的应是政策的发力,这就需要做好一系列的加减法。比如户籍制度的改革,消除进城门槛;比如社会保障体制的完善,消除进城农民的后顾之忧。如果仅仅是人进城了,户口却未进城,权利还在“摸石头”,这样的城市化注定是走不远的。简而言之,推进农民城市化的进程,必须有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让进城农民与城里人在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均等的社会服务,这样的城市化才是健康的发展。

中国农民的“出乡村记”,没有神灵庇佑,梦想照进现实的全过程,就是权利从乡间小道走向康庄大道的投射。

在城市化一路凯歌高进时,也有必要停下脚步回首乡村。城市化之后的乡村该如何保持它应有的风骨,这不是城市化之外的作业,而是城市化必须正视的修炼。

推进农民城市化的进程,必须有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先行,让进城农民与城里人在就医、就业、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均等的社会服务,这样的城市化才是健康的发展。

猜你喜欢

国酒字头茅台
牙科界茅台来了
连降两个月 太原猪肉价格重回“2”字头
辣椒之争
中国茅台 香飘世界
“国酒茅台”改名了
“国酒茅台”改名了
“家”字的写法
李白赋诗 宋瓷真迹——国酒故里 产品极具收藏价值!
李白赋诗 宋瓷真迹——国酒故里 产品极具收藏价值!
“央字头”告了“央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