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采茶戏音乐中的“喜剧性”
——以粤北传统采茶戏音乐为例

2012-04-19孙家国

肇庆学院学报 2012年3期
关键词:粤北采茶戏唱腔

孙家国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论采茶戏音乐中的“喜剧性”
——以粤北传统采茶戏音乐为例

孙家国

(肇庆学院 音乐学院,广东 肇庆 526061)

喜剧性是中国戏曲的传统特色,这一特色在众多民间小戏中尤为突出。作为南方小戏的粤北传统采茶戏以其轻快活泼的喜剧戏曲风格,娱乐了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粤北客家人,培育了粤北客家人开放豁达的性格。戏曲喜剧性的构成是多种戏曲构成元素相互协作的结果,音乐作为戏曲构成的主要元素,在粤北采茶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通过有限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达无限的喜悦,用有限的篇幅承载着无限的客家文化精神。

粤北采茶戏;音乐;喜剧性

地处广东北部的梅州、河源、韶关与江西赣南地区毗邻,是广东省境内客家人主要聚集地,在那里盛行着具有客家文化特色的传统小戏——粤北采茶戏。这种源于江西赣南远安九龙山、兴起于采茶歌、采茶歌舞的民间艺术,将我国茶文化与客家文化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戏剧内容、音乐唱腔、表演程式、服装道具,都能充分展示客家文化的独特风采”[1]9,不仅是我国茶文化的艺术结晶,而且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文化之一。

粤北采茶戏虽然与赣南采茶戏一脉相承,有许多共同的传统艺术特色,但采茶戏在传入粤北地区后的100多年中,在剧目内容、音乐、唱腔、表演方式等方面都经历了一系列的扬弃过程,从而形成了自己“浓郁独特的民间色彩和独树一帜的地方韵味”[1]86,尽管有如此多的改变,但采茶戏的戏曲风格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那就是轻松、活泼的喜剧风格。

音乐——作为戏曲构成的主要元素在粤北采茶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文学、语言、舞蹈等其它姊妹艺术共同塑造粤北采茶戏的戏曲形象与风格,并以其自身情感表达的优势,对粤北采茶戏喜剧性风格的塑造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它通过有限的表达方式向观众传达着无限的喜悦,用有

限的篇幅承载着无限的客家文化精神。

一、音乐是粤北采茶戏喜剧性的重要构成元素

(一)粤北采茶戏的喜剧性

“滑稽调笑,谈言于微中其本身即为一门艺术,将这门艺术融入戏剧,以其独特的形式展现戏剧的内容,往往比‘歌’、‘舞’更具吸引力。从上古至五代的‘优人优戏’、到唐之‘弄参军’、宋之‘滑稽戏’都体现了这一传统”[2]。可见我国戏曲的喜剧性风格由来已久,滑稽取笑的传统技艺一直伴随着戏曲形成与发展的漫长过程,特别是在故事演绎过程中的插科打诨,滑稽逗趣的戏风已成为如粤北采茶戏等民间小戏的主要风格。

在某种场合中,悲剧情节的戏剧是很难想象的,这无疑为采茶戏幽默喜庆的戏剧风格提供了很好的社会基础和土壤。粤北采茶戏的演出通常与地方民俗或祭祀仪式融为一体,这是粤北采茶戏不断发展并保持其形态在民间流传不衰的重要原因,因此,具有谐趣活泼、载歌载舞喜剧表演形式的粤北采茶戏一百多年来都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以至于在粤北山区农村流传着“有钱丢采茶,有钱买笠”的民间俗语,可见老百姓对采茶戏的喜爱程度。

1.通俗明快的舞台语言

粤北采茶戏的语言以通俗明快为美,很少使用书面语言,其道白大都来自客家人的日常生活用语,较为形象化和口语化,富有十足的地方性韵味,特别是“运用客家方言中的谚语、歇后语、谐音及正话反说等方言俚语,既充分展示了采茶戏以风趣幽默为基调的语言特征,也加强和丰富了采茶戏的喜剧风格”[1]87。

粤北采茶戏的语言特点还表现在唱词的运用上,句式结构的多样为粤北采茶戏唱腔带来了丰富的色彩变化,对比句、排比句运用较为广泛,并且处处体现为节奏明快、音韵铿锵、情绪层层高涨,语言的结构和变化为音乐表现提供了基础。另外,在粤北采茶戏唱词中,为了追求语言的对称和韵律,往往用衬词来填充句子文字的不足,如【路调】(四)唱词是:“三步走来喂是喂,往前子走哟依哟,一心要往咙呀咙地古呀古地咙呀咙地古呀古地往前走,打开门碰得儿松,往前子走哟依哟,一心要往咙呀咙地古呀古地咙呀咙地古呀古地往前走,一心走碰得儿松走。”①饶继洲.粤北采茶戏音乐.韶关地区文艺创作室戏研组收集编印,1980:71.衬词的加入为原本无味的唱词带来了生机,使唱词变得妙趣横生、愉快活跃。

2.谐趣幽默的舞台表演

早期粤北采茶戏的演员都是身兼农活、演戏双重职业的,因此采茶戏表演的随意性、即兴性就不可避免。在表演艺术上,被称为采茶戏三绝的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以及其他模仿动物的表演身段,体现了粤北采茶戏舞台表演过程中的灵活性、即兴性特征,不仅使舞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而且给人轻松活泼、丰富多彩的审美感受,具有丰富的喜剧性效果。

粤北采茶戏传统剧目“三脚成戏,小丑当家”、两旦一丑、以丑角为中心的固有表演模式,是其喜剧风格的重要基础。特别是“丑”的表演,常以生动、含蓄、诙谐、幽默的语言和动作,互相揭露或自我嘲弄,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戏剧“无丑不成戏”的重要特征,“丑”的表演也增加了粤北采茶戏的喜剧性色彩。

3.轻快活泼的戏曲音乐

粤北采茶戏音乐具有轻快活泼的特色,是由采茶戏整体表演风格所决定的。粤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有近300个,大都是轻松活泼喜剧风格的歌舞小戏,因此,具有一大批轻松活泼的唱腔是采茶戏表演的需要。有关音乐是如何体现这种特点的,将在后面进行论述。

4.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与其他姐妹艺术如民间歌曲、曲艺、舞蹈、杂技等有机的结合形成了中国戏曲独特的表现特征,这种综合性特征体现为我国戏曲的总体性,在粤北采茶戏中表现非常突出,歌曲与舞蹈在采茶戏中的运用,从而形成了采茶戏载歌载舞的表演特色。

“载歌”是针对戏曲唱腔而言,在粤北采茶戏唱腔中,最能体现载歌的特点要数“对唱”和“一唱众和”的表演形式。在以民歌为主的曲牌联套形式的粤北采茶戏音乐中,“对唱”的音乐曲牌绝大多数具有轻快活泼的性格特征,如【十送】、【斑鸠调】、【十打月光调】、【铜钱歌】、【对花】、【十打调】等。对唱可以单独运用,也可以混合使用,对唱的巧妙连接,使音乐妙趣横生,有效地增强了音乐的趣味性和喜剧性。“一唱众和”的演唱形式,在粤北采茶戏灯调部分较多见,如【马灯调】、【摇船歌】,这些曲目富有浓厚的民间灯彩韵味和节日喜庆气氛。

“载舞”是采茶戏的传统表演特色,从采茶歌到采茶歌舞再到采茶戏,粤北采茶戏一直都是与“歌”、“舞”相随相伴,灯彩的舞蹈形式经过不断地改革和创新一直被保留在粤北采茶戏的表演过程中,形成了以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为代表的“三奇三绝”的舞蹈动作,生活气息浓厚,形象鲜明活泼,有着极强的趣味性和喜剧性。

(二)音乐在粤北采茶戏中的喜剧性意义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以音乐、舞蹈、文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它有着一定的艺术规范和定型,戏曲讲究的是“唱、念、做、打、舞”。“唱”首当其冲,最为重要,正所谓“无腔无调不成戏”,对于戏曲,历来有“戏以曲兴、戏以曲传”之说。音乐在戏曲中的重要性,不是只“表现在前奏、间奏那些方面,而首先表现在统一和调节戏剧的节奏这个方面……在戏曲中,从剧本的结构,唱白的处理,直到演员的表演和舞台调度,无一不统一在音乐的节奏中。”[3]我国现代戏剧家张庚先生也曾经指出:“戏曲的第二度创作,是从全剧的音乐化开始的,戏曲表演是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舞台语言的,矛盾的展开、情感的刻化、高潮的安排、舞台气氛的变化与音乐的设制有关。”[4]可见音乐在我国戏曲中的重要性。

1.音乐是粤北采茶戏中最具喜剧性的艺术元素

从粤北采茶戏构成的各个元素来看,音乐是最具特色个性的,也是最能突出喜剧性的重要的艺术元素。在戏剧中,音乐主要起揭示风格、规定节奏、烘托情绪、营造气氛的作用,“虽然音乐本身的特性无法直接构成戏剧,但当音乐融入戏剧作品后,地位便不仅仅服从于剧本了,有时可以成为戏剧的主宰,因为在情感表达层面,音乐可以拓宽戏剧的表现力,具有超越语言表达的优势”①引自百度知道.文化艺术.音乐与戏剧的关系.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699619.html,2005-12-16.。音乐在感情和心理活动的部分,具有强大和微妙的通感作用,是其他艺术形式所不及的。粤北采茶戏的语言、舞蹈等元素,虽然致力于表达人们求“喜”之心境,但艺人们文化修养的欠缺必然带来剧本内容的浅显甚至粗俗,缺乏艺术性和美感,然而音乐的加入,提升了其语言、舞蹈及其他相关艺术形式的情感高度,使采茶戏获得了更高的审美价值,音乐以其自身的表达方式,演绎粤北采茶戏的喜剧性,传承粤北客家平安和谐的美好愿望。

2.音乐是串联采茶戏其他构成元素共同演绎喜剧性的主要线索

对于相对成熟的大型戏剧来说,传统粤北采茶戏音乐还没有达到能够控制戏剧发展节奏的程度。尽管如此,音乐在采茶戏戏剧发展中,有机地结合地方语言、舞蹈等其他艺术表演形式,通过人们耳熟能详的音乐曲牌,不仅使观众在视觉形象上,而且在情感体验甚至思想领悟中感受戏曲内容、自觉接受教育。去除音乐本身的表达作用,我们可以在戏曲的任何地方找到音乐的存在,语言与音乐的结合、舞蹈与音乐的结合、舞台表演与音乐的结合,甚至包括服装、道具都可能在音乐的协助中发挥其自身的作用。音乐的“粘合”作用是巨大的,在粤北采茶戏“喜剧性”的总体前提下,在采茶戏音乐的规范中,各项艺术表演形式共同着力于“喜庆”这一点,把采茶戏推向一个又一个情感高度。

二、音乐组织结构中的喜剧性分析

既然音乐对戏曲戏剧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那么,在以喜剧性为主要风格的粤北采茶戏中,音乐是如何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协作共同表达谐趣活泼的生活情趣、营造采茶戏喜剧氛围的呢?这一点,我们仅仅依靠音乐技术本身的分析是不够的,重要的是我们要在旋律、调性、节奏、词曲结合等音乐构成因素当中,以及由这些因素所构成的音乐组织结构中找到戏剧的意义。

(一)唱腔音乐节奏和节奏变化凸显音乐的喜剧性

戏曲的戏剧性主要是以音乐的板式变化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因此,节奏的功能作用就相当重要了。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是我国戏曲的一个重要特色。然而,作为以曲牌联套为主的小型戏曲,粤北采茶戏音乐对不同人物和不同戏剧场面的刻画,均依赖于曲调的变化加以体现,其特点就是曲调运用丰富,旋律变化繁多,虽然如此,但节奏在粤北采茶戏中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

1.轻快活泼的节拍规范

粤北采茶音乐的基本曲调中,富有明快的喜剧性色彩的有“哭调快板”、“骂调”中的数快板、“路调”、“上山调”、“下山调”、“对花调”、“十打调”等。这些曲目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轻快活泼”。由于粤北采茶戏喜剧剧目较多,在表演形式上又多以载歌载舞为特征,为突出喜剧风格,也为了表演形式的需要,粤北采茶戏音乐中存在着一大批具有轻快活泼特点的唱腔,有的剧目唱腔甚至通篇如此,如粤北采茶戏优秀传统剧目《俏妹子》中米童上场的【走路调】、米童和妹子的【对花】、【十打调】等6段唱腔都是一板一眼、载歌载舞、轻快活泼的音乐唱腔,剧情的喜剧性风格得到充分的体现。

一板一眼的板式配合偏快的速度,构成了采茶戏音乐中较为固定的节拍规范,一大批粤北采茶戏音乐在它的规范下或以开朗、愉快(如【路调】、【走路调】、【上山调】、【十打月光调】、【铜钱歌】),或以风趣、跳跃(如【出门调】、【十打调】、【盘花调】),或以喜悦、诙谐 (如【补碗调】、【补瓷碗】、【补瓷缸】、【小补缸】),或以油滑、诙谐和诡辩(如【金钱花】、【芒冬鸟仔】、【点点花】)的性格呈现给听众,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在粤北采茶戏音乐中也有垛板及一板两眼的运用来表现诙谐快乐的音乐情绪,但都不具有代表性。另外,来自民间的各种灯彩音乐也是一板一眼为多,并且大部分曲调用唢呐加锣鼓伴奏,更富有热烈喜庆的气氛。

2.富有动力感的节奏

虽然大部分活泼的唱腔音乐都是以一板一眼为节拍规范,音乐缺乏板式变化的结构性动力,但丰富的唱腔音乐带来了新鲜感,并且在唱腔的发展过程中节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例1愉快的【送物调】“一手打开笼子盖,一手拿出头帕来”,歌词结构是二二三的典型结构,音乐句子本应为两小节四拍或者四小节八拍,然而音乐节奏有所不同,这样或多或少地给音乐赋予了一定的原动力。

突破歌词节奏常规引起的音乐句型变化,也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如例2音乐情绪轻松活泼的男女对唱【铜钱歌】,曲中句子由四拍压缩为三拍再压缩为二拍,由松散渐变为紧凑,这种节奏的变化不仅强化了活泼的音乐形象,而且积累了音乐展开的动力,增加了音乐的热烈程度。

音乐节奏突破语言常规节奏、或音乐乐句内部节奏变化,在粤北采茶戏音乐中特别是在“轻快活泼”的唱腔中应用更为突出。然而,戏曲唱腔音乐节奏的变化并不是孤立的,往往会伴随着譬如腔句结构、音乐发展手法等一系列的改变,因而也会引起音乐情绪的变化。

(二)唱腔音乐的发展变化突出喜剧性

粤北采茶戏传统唱腔的词曲结构基本为简单四句式、五句式,甚至有二句式和三句式,唱腔节奏单一,在表现人物情感的深度上有着一定的缺陷。从粤北采茶戏唱腔音乐句式结构来看,其基本句式多以七字句为主(偶尔有五字句、六字句、十字句),腔句结构比较规整,结构的对称性也很强。

如例3是缠绵叙事音乐情绪,典型的七字句(二二三句式),音乐为方正的四小节。

又如例4轻松愉快的音乐情绪,也是典型的七字句(二二三句式),只是在句尾加入了衬词,腔句变成了非方正型的乐句。

再如例5活泼的音乐情绪,五字句(二二一句式),也是用衬词突破了方正型句式结构。

类似以上例子还有很多,但大多都打破了原有的基本句式。我们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要加强唱腔的表现力,突出音乐的喜剧性特征,依靠基本腔句方正、对称的句子结构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通过一定的创腔手法突破基本句式的呆板。

1.活泼愉快的“填腔”

粤北采茶戏传统音乐200多首唱腔,如【牡丹调】、【长歌】、【劝调】、【十劝郎】、【芙蓉哭调】等一些音乐具有抒情、叙事、悲伤等情绪的唱腔,音乐腔句规整、方正,音乐句法的改变较少,而轻松、愉快、活泼、风趣、幽默的音乐情绪的腔句结构则变化较多,音乐句法的改变带来了粤北采茶戏音乐的喜剧性。在此,我们通过对以下音乐唱腔的分析来感受腔句结构变化所带来的情绪变化。

【路调】是粤北采茶戏中的重要唱腔,它往往配合着身段表演,是采茶戏中最具轻快、幽默的唱腔类型之一,从例6中可以看出该唱腔是四句结构,第一句是【路调】的基本曲调(在其他【路调】唱腔中多是采用这一基本曲调,然而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此就不一一列举),前两句规整方正,第二句后半部分在音乐色彩有变化并将第三句巧妙地引入同调异宫的反调,使音乐曲调具有对比性,但在调式特性和旋法逻辑上彼此保持内在的联系,也充分地体现了乐曲“起、承、转、合”的特点,然而,最能突出音乐轻松、愉快性格的还是在曲调的展开过程中第四乐句结构的变化,在句中运用“填腔”加入衬词将腔句扩大为九小节,曲调更为活泼和风趣。

在【路调】、【上山调】、【出门调】3类唱腔音乐的几十首曲子中运用“填腔”加衬词来扩大乐句结构以突出音乐轻松愉快的唱腔是很多的。这种方式不仅在段末运用,有的甚至在曲中第一句就开始运用,如例7【出门调】。

例7是三句式五字句唱词,第一句通过衬词填腔为方正的四小节,第二句在第一句的基础上再一次扩充为五小节,破坏了音乐原有的工整,第三句之后是衬词填腔形成一个独立的乐句,整个唱腔因此成为了五句结构。如果去掉衬词填腔部分,唱腔音乐结构依然完整,但音乐缺少了轻松欢快的气氛。

2.风趣热烈的“加垛”

粤北采茶戏音乐中的男女对唱也是能充分体现音乐喜剧性特色的重要唱腔之一,代表唱腔有【十打调】、【铜钱歌】、【对花】、【送物调】等,其唱腔音乐的主要有平行式对唱,此外还有问答式对唱、帮腔式对唱和趣味式对唱。其中平行式对唱,歌词一般为:“(女)正月里花里花朵开,(男)二月里花里花朵开”,音乐平铺直叙,多以重复为主;问答式对唱,一般是你问我答,音乐可以重复的,也可以是对比的;帮腔式对唱,音乐中穿插有应声式的道白,简单有味,喜剧性色彩浓厚;趣味式对唱,一般歌词为“(男)哎呀我的妹依哟,(女)哎呀我的哥依哟,(男)依,(女)依,(男)依,(女)依,(合)依依哪依嗨哟只唱二月古哪嗨呀。”①饶继洲.粤北采茶戏音乐.韶关地区文艺创作室戏研组收集编印,1980:90.如例8【对花】。

例8中的对唱主要以平行式对唱为主,也有问答式对唱,音乐具有较强的动感和冲击力,音乐的喜剧性突出,也体现了民间灯彩音乐的特点。

在对唱式的唱腔音乐中,音乐“加垛”是一个突出的创腔手段,它通过对腔句的改变、相同音乐片段的重复来提升音乐的动力,如例9【十打调】。

“加垛”主要是将基本腔句扩大,与“填腔”相同都是插入式的创腔手法,“垛”是一种较固定的节奏型的重复,例9中是连续使用的抢板式加垛,节奏短促而不稳定,轻重颠倒,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使音乐跳动富有活力。

在粤北采茶戏唱腔中也有运用“垛”的递减来发展曲调的,如前面提到过的例2【铜钱歌】就是基本腔句的递减形式,乐句在男女对答中将相同的片段由四拍压缩为三拍再压缩为两拍,层次分明,由松到紧,具有很强的推动力。

“填腔”和“加垛”是粤北采茶戏腔句扩展变化的主要手段,并且这种手段的运用主要集中在具有轻松快乐的喜剧性唱腔中,是其音乐喜剧性的重要来源。

(三)通过多种创腔及表演手法增加喜剧性

1.调式的色彩变化

粤北采茶戏音乐多用开朗明亮的徵调式及抒情愉快的商调式,并且较多地利用调性色彩对比来转变情绪上明朗活泼的效果,令人有新鲜之感。南路部分的【对花】曲调每一句都以商音结束,旋律短促跳跃,清新活泼,结尾乐句却出乎意料地结束在徵音上,形成鲜明的调性色彩对比;又如例10,上句为宫调式,音乐明亮高亢,下句转到下属商调式(清角为宫),实为下五度反调,音乐柔和抒情。

类似调性转换还出现在 【十打月光调】、【卖杂货路调】以及南路部分的【出门调】、【对子花】等曲牌中。

粤北采茶戏音乐中的转调方法实际并不复杂,转调的重要作用主要是在唱腔中临时转变音乐色彩,使冗长的唱腔不断变化,产生新鲜感。旋律多用正调,由于反调旋律低沉、柔和,因此,在轻松活泼的唱腔音乐中并不多用。当然,在轻快活泼的唱腔音乐中也有极少数唱腔是转调派生出的 (相对例6来说例11是反调派生的唱腔),如例11【路调】。

2.高音起腔的热烈氛围

高音起腔是采茶戏旋律创腔的重要特色,这种手法的运用非常广泛,特别是欢快活泼性的曲牌,如果采用高音起腔,曲调的喜剧气氛更加热烈,如例12【给老庚(对花)】中的起腔。

又如例13的起腔将客家人豪爽、乐观、活泼、诙谐的性格特征表现得恰到好处。

3.地方语言与衬词的情绪渲染

戏曲音乐的创腔总是和语言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的。如果音乐唱词不具备通俗易懂、口语化等鲜明的特色,抑或旋律与音乐的搭配观众听不懂,没有任何亲切感,那么,戏曲就失去了人们自我娱乐和自我教育的功能,失去了肥沃的土壤。因此,戏曲语言的特色影响了戏曲音乐的唱腔音调,反之,戏曲音乐又提升了戏曲语言的表达效果。

粤北采茶戏所具有的浓郁的乡土气息是影响其音乐风格的因素之一。从其剧目来看,基本为历史故事和原创生活小品,表现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劳动与生活,剧情、唱词都与农事活动、民俗活动有关联;唱词、道白中语言口语性强,并且有鲜明的地域性。

关于地方语言与粤北采茶戏音乐的关系已有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在此不必赘述。但粤北采茶戏与语言有关的衬词、衬句的运用,不仅显示出粤北采茶戏的特色,更增加了音乐的豪爽、明朗、活泼、优美、诙谐、风趣的性格。

几乎粤北采茶音乐的所有曲牌都是有衬词的,特别是欢快活泼的唱腔中运用得最多,可见衬词的运用提升了音乐的喜剧性效果,可谓是“无衬不成曲”。这些衬词多为语气词、名词、形容词,当然最多见的还是语气衬词,如“依嘿”“依依喂”“哎呀子哟”“哪嘿”“啰”等。这些衬词没有具体的意思,有的只是起垫字的作用,但有的是为了渲染气氛,使音乐气氛更加热烈,更富有民间特色。

4.音乐表演形式的气氛烘托

属于音乐范畴的音乐表演形式,既是影响音乐情感表达、影响音乐风格的因素之一,也是音乐演绎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北采茶戏音乐演唱中的润腔对曲牌音乐风格是有影响的。毫无疑问,这种润色的作用当然是对粤北采茶音乐与客家语言结合的一种调节,特别是其滑音和装饰音的运用,不仅提升了唱腔的趣味性,而且修正了音乐和语言结合的某种偏差,使戏曲语言更为清晰易懂。

如例14中滑音的运用,对活泼的音乐作了夸张的处理,使音乐充满了浓郁的生活气息,另外高音起腔也增加了音乐的热烈性。又如例15中的装饰音所对应的“哩”“丹”“西”,是演员在演唱中根据字音的走向进行的装饰和夸张的处理,不仅调整了音乐与字音走向的矛盾,同时增添了音乐的感染力,音乐显得更为开朗、明亮。

“对唱”、“载歌载舞”也是粤北采茶戏重要的表演形式。这种表演形式必然对音乐的表达方式有一定的限制和规范,这种限制和规范表现在对唱腔音乐的设计上,展现出自身的特点。也正因为这些特点提升了粤北采茶戏音乐的趣味性,使音乐喜剧性更加浓厚、更加热烈。

粤北采茶戏是粤北客家人表达自己思想感情、意志和愿望的重要艺术表现形式。在南方人崇尚“喜庆”的土壤中,粤北采茶戏的喜剧性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普通民众心中的美好愿景,构筑了粤北客家人和谐美满的幸福生活,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客家后辈坚毅乐观的族群性格。虽然在文化空前发展的当代社会,粤北采茶戏已不如往日兴盛,其许多剧目如今也较少上演,但粤北采茶戏一些优秀的特别是健康积极、轻松愉快喜庆的音乐曲牌以及所倡导的乐观主义精神仍会保留下来,并传承下去,因为无论是什么类别的音乐,只要它寄托着人们的某种情感或精神,就会保持着一定的生命力。

[1] 范炎兴.粤北采茶戏[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2] 陈 洁,汪海生.浅论中国戏剧中的谐谑传统[J].文史资料,2011(2):77.

[3] 马可.从戏曲艺术的特点看戏曲音乐工作[J].人民音乐,1962(1):13.

[4] 张庚.戏曲美学三题[J].中国戏剧,1990(10):38.

The“Comic Characteristics”of the Music of a Tea-picking Opera——Taking the Music of a Northern Guangdong Traditional Tea-picking Opera as a Case Study

SUN Jiaguo
(The Music Department,Zhaoqing University,Zhaoqing,Guangdong 526061,China)

The comic nature is the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a Chinese opera.This feature,especially in a number of regional folk dramas is particularly prominent.As a kind of southern China opera,the traditional northern Guangdong tea-picking opera is only a single member of the large tea-picking opera family, yet its light and lively comedy-drama style has long entertained and amused the Hakka people in northern Guangdong who suffered the pain of displacement and relocation,cultivated their open minded personality. The mutual cooperation of a variety of opera elements results in the comic characteristics.Music as a major element of opera,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 northern Guangdong tea-picking opera.Though as a limited form of expression and medium,music brings endless joy to the audience,and carries the Hakka culture on and on.

northern Guangdong tea-picking opera;music;comic characteristics

J642.2

A

1009-8445(2012)03-0016-07

(责任编辑:禤展图)

2011-11-17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资助项目(09YJA760046);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基金资助项目(09R-01)。

孙家国(1964-),男,湖北荆州人,广东肇庆学院音乐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粤北采茶戏唱腔
采茶戏的种类及传统唱腔述要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粤北龙船歌研究
谢稚柳《粤北锦江山色》
“任派”唱腔——忆任哲中
粤北地区花岗岩型铀矿勘查模式分析
经典唱腔 适才做了一个甜滋滋的梦
优秀唱腔《徽匠神韵》
夏布谣(新余采茶戏)
小戏唱腔之“体” 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