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空巢:养老之痛
2012-04-19邓凌原
□本刊记者 邓凌原
节后空巢:养老之痛
□本刊记者 邓凌原
与空巢老人朝夕相伴的只剩“SOS”手机。
“老梁左手叉在腰上,右手扶着书架,正佝偻着在看架上排列的书呢。我默默地望着他的肩部隆起的背影,慨叹地想:他老了,我们都老了,一晃就是三十多年啊……”这是著名作家冰心多年前在散文中对“空巢老人”晚景凄凉的描写。
然而,散文中的这一幕对于现实中的刘惠明来说却是再真实不过的写照。这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家住湖南省长沙市雨花区井湾子,由于一儿一女都在外地工作,常年与刘慧明相伴的只有一壁藏书和同样感到孤独寂寞的老伴。
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和跨地域社会流动的加剧,像刘慧明一样的“空巢老人”越来越多。据民政部统计,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空巢老人”问题给我国传统的养老模式带来了巨大冲击,已成为全社会亟待解决的社会命题。
被迫“空巢”
2012的春节还未在依稀的鞭炮声中结束,随着儿孙们的离开,刘慧明和老伴便不可避免地患上了“节后空巢症”:心情低落、疲惫无力、食欲不振、整夜失眠、血压升高……尽管儿女们隔两天就会打电话问候,老两口还是无法排遣心中的落寞。正月十七的晚上,刘慧明和老伴坐在沙发上观看一期“关注空巢老人”的电视节目,看到武汉的一对“空巢老人”因为没有儿女陪伴而惧怕鞭炮声,连续3年“住院躲年”,老两口不禁心有所触,老泪纵横。
“我现在最怕的就是过年,”刘慧明的老伴直言不讳,“年前儿女们准备回家的时候,我总是兴奋得好几夜不能合眼;年后就更不用说了,他们一走,家里一冷清,我又开始整夜失眠了。”
中国文明网的一项调查表明,64.7%的被调查者认为空巢老人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心灵孤独。然而事实证明,“节后空巢症”既有心理的原因也有身体的原因,很多“空巢老人”无论是在生理上还是在心理状况上,都不容乐观。
北京市回民医院曾对北京某街道的“空巢老人”生存状况做过调查,结果显示:在所调查的855位老人中,慢性病患病率高达88.1%(753人),同时患有两种慢性疾病的占31%(265人),同时患有3种以上慢性疾病的占15%(128人)。
刘慧明和老伴都是慢性高血压患者,老伴还同时患有糖尿病和骨关节炎,心脏也有问题,是社区医院的“常客”。孝顺的儿女多次打电话劝说,想把老人接到身边照顾,但刘慧明和老伴总是以“怕麻烦”为由拒绝了。
其实,真正让刘慧明觉得麻烦的是他和老伴的“医保”问题。尽管2011年国务院发布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明确提出将“加快实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和医疗费用异地就医结算”,但由于我国的全国联网医保还没有完全建立,退休老人携带医保关系异地看病面临各种问题,目前还无法实现。
刘慧明的儿子在北京,女儿在江苏徐州,与长沙相距都不近。刘慧明告诉记者,自己曾在当地的医保部门咨询过,能否将老两口的医保关系转到北京,但工作人员告诉他,“如果是省内还好办点,北京想都不要想。”
由于异地医保无法实现,很多与刘慧明相似的老人即使想和儿女们住在一起,也只能无奈地放弃,被迫独守“空巢”。
诈骗瞄准“空巢老人”
为了摆脱“节后空巢症”,缓解情绪,刘慧明也常常与老伴一起参加各种社区活动,如去公园锻炼,与人聊天等等,但刘慧明告诉记者,一些活动往往打着“关爱老年人”的名义推销保健品,甚至以诈骗宣传的方式侵害老年人的权益。
刘慧明的老伴就有过被骗的经历。由于身患骨关节炎,老伴曾在一次展销活动中购买了一种活骨去风湿的药酒,号称是风湿骨痛的克星,一个疗程总共花去了1400元。小区里的老人们也都竞相购买。但一个疗程下来发现毫无用处,老伴便拨打了推销员留下来的客服电话进行咨询,结果却发现是空号。
近年来,由于农村留守老人增多,诈骗的黑手开始伸向农村。刘慧明的二姐刘娇娥家在湖南省隆回县一个偏僻的山村,由于年轻人都出外打工,村里多的是像刘娇娥这样的“空巢老人”。然而,这个原本寂静的村庄近来却颇不宁静。2011年10月,一群售卖金银饰品的外地人突然来到这个村庄,以“推广酬宾”的方式推销金银饰品,并承诺只要交少量定金,就可以领取一份丰厚的礼品,而且第二天还可以全额退回定金。对于这样的“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村里的老人们一开始并不相信。有人抱着试试看的心理花五十块钱购买了一只银镯子,没想到第二天果然领到了一个全新的电磁炉,并得到了五十元的退款。这下村里的老人们兴奋了,纷纷拿出自己的积蓄购买各种饰品。在众人的怂恿下,刘娇娥也用500元现金购买了一条金项链,然而就在她准备换取礼品、拿回现金的时候,这群外地人却在一夜之间消失了。
农村的“空巢老人”知法懂法的较少,尽管村里一些老人对于自己的上当受骗痛心疾首,但没有人想过维权,大多数的老人都像刘娇娥一样,眼睁睁地吃了哑巴亏。
培养专业养老人才
《规划》指出,我国的老龄事业呈现出家庭小型化、老龄化、高龄化、空巢化“四化叠加”的发展态势。从2011年到2015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重将由13.3%增加到16%。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扩大,社会养老体系面临巨大压力。
针对“空巢老人”的生存困境,一些地区开始探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模式,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
然而,在北京市海淀区北下关街道南二社区的居委会主任马颂华看来,不管探索哪种新的养老模式都离不开“人”。而目前我国从事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工薪待遇较低,大部分以就业困难人员或义工组成,专业知识比较欠缺,比较偏重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对于“空巢老人”精神状态方面的关注,则显得不够重视。
“大多数的养老服务人员都是外来的打工者,他们的父母也许就是‘空巢老人’;连自己的父母都照顾不好,何况别人呢?”来自南二社区的一位大学生社工表示。
《规划》指出,“十二五”期间,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和职业学校,都应该在相关专业开设老年学、老年护理学、老年心理学等课程,从而大力发展为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和社会工作者队伍。
然而,从目前来看,尽管我国养老业的人才缺口很大,但由于薪酬待遇较低,一些养老专业的毕业生纷纷改行。“挣得还不如保姆多。”一位养老专业的毕业生在网上抱怨。
这种现象将会随着我国老龄事业的逐步发展而改变。有专家指出,随着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具有专业素养的养老服务人才将迎来良好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