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好160亿:改善农村儿童营养

2012-04-19

民生周刊 2012年14期
关键词:午餐营养儿童

□ 本刊记者 熊 帅

用好160亿:改善农村儿童营养

□ 本刊记者 熊 帅

日前,中央财政160亿元的营养改善计划正式启动,将有约2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享受营养膳食补助。如何确保每年160多亿元资金落到实处?如何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项目机制?这一系列问题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

农村儿童营养改善问题是2011年极受媒体和公众瞩目的教育话题之一。日前,中央财政160亿元的营养改善计划已经正式启动,范围覆盖全国680个县(市),将有约2600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享受营养膳食补助。与此同时,一系列问题随即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国家的政策如何真正惠及农村儿童?如何确保每年160多亿元资金落到实处?什么样的营养计划是最有效、最科学的?如何构建地方政府、企业、公益组织共同参与的项目机制?

近日,21世纪教育研究院负责的“中西部农村义务教育农村营养改善项目”已经完成,参与项目的几个团队成员详细总结了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和陕西五省的实施情况,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对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免费午餐提出了担忧。

营养不良问题普遍存在

201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九阳股份有限公司在新疆、青海、内蒙古、甘肃和山东等六省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调研,发现农村地区普遍存在学生饮食习惯和营养搭配不合理的问题。

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薛文俊是此次调研的主要参与者,在他前往重庆、云南等省市部分农村进行调研时,发现在实施免费午餐前,农村学校的孩子不吃午饭的占多数。

“在实施免费午餐前,村里的小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中不吃午饭的占到70%。”这是薛文俊在重庆进行调研时,很多农村老师、校长向他反映的状况。

2001年起,“撤点并校”政策在全国施行,边远地区儿童面临着严重的上学时间成本问题。很多学生往返学校与家需要耗费两三个小时,只能在学校解决午餐,有的学生根本不吃午餐,形成了每天只吃早晚两顿的习惯。

薛文俊以重庆市酉阳县毛坝乡中心校为例,分析了造成目前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的原因。他说,在这所位于海拔1100多米的酉阳圆梁山山梁上的乡村学校里,共有学生1135名,留守儿童756人,占到了总数的2/3。

留守儿童杨念是毛坝中心校五年级学生,她的家离学校有3、4个小时的路程。杨念四年级以前都是走读,她和同伴每天都是凌晨4、5点起床,打着电筒走上3、4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学校上学,放学回家常常是晚上8点多钟。

父母双双在外打工,年迈的爷爷奶奶无暇照顾,杨念和弟弟在学校的午餐基本是有一顿没一顿。冬天,姐弟俩通常是拿几个土豆或红薯到取暖的烘笼里烤熟当午餐吃。

“常常上着课,肚子便开始咕咕叫,但是晚上8、9点才能吃上饭。”杨念和同伴们只能靠喝水充饥,有时候爷爷也会给两姐弟一元钱,在小卖部里买一些没有营养的零食填填肚子。

薛文俊说,随着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打工,很多儿童由祖辈或亲戚监护,他们对儿童的需求不了解,缺乏必要的健康、营养、卫生等方面的基本常识,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儿童营养不良的主要原因之一。

2012年2月底至3月初,国家批准的160亿资金已经陆续发到了全国各个试点。然而,薛文俊表示,目前对26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提供的营养膳食补助,并没有覆盖全国所有的农村儿童,现在的试点只覆盖义务教育阶段1/3的学生。

“全国还有很多农村学校依然保证不了每天一个鸡蛋、一袋牛奶的午餐标准。”薛文俊介绍。

营养午餐实施亟待规范

当陕西省南郑县胡家营镇中心小学的孩子们可以高高兴兴吃上两菜一汤、有肉有蛋的午饭时,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里当乡龙那小学的孩子们,却只能用铝饭盒蒸饭配着冷猪油拌着吃。

由于厨房、厨具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使得同样推行免费午餐的两个试点,有着不小的差距。

在胡家营镇中心小学的厨房,可以看到不锈钢蒸饭车、保温售饭车、冰箱、紫外线消毒灯、灭蚊灯、和面机等现代化、高尺度的厨房餐饮设备。而龙那小学简陋的厨房中,只有一口大蒸锅,孩子们每周日回一次家,把一个星期的米带上,中午就用铝制饭盒装上大米,拿一根细绳捆绑后放进蒸锅里煮熟,没有青菜,没有肉类,一些小朋友会泡上一袋红薯粉,加上一点盐,吃上一顿“丰富”的午餐。

薛文俊说,现在还有很多农村学校没有食堂,有一些贫困的村级小学只能依靠镇上的食堂,每天几个乡村老师轮流去镇上帮孩子们取午饭。

在龙那小学,孩子们普遍营养不良,身体检测结果显示维生素A的缺乏率是城市儿童的4倍,很多孩子患有缺铁性贫血,身高、体重等发育情况都比乡镇或城市儿童迟缓。

随着免费营养午餐的推进,除了厨房等基本设施不齐全的问题外,营养午餐搭配单一、不科学,学生浪费午餐等问题,也逐渐成为新的关注焦点。

在免费午餐推行得比较好的陕西省南郑县胡家营镇中心小学,学生们每天的午餐基本保证两菜一汤,每隔一天,午餐中都会含肉或者鸡蛋。然而,薛文俊在考察的时候发现,午餐的浪费情况很严重。

“这么一个大碗,孩子们大多数吃不完,发的豆奶,也不爱喝,随地乱扔。”薛文俊指着拍摄的图片告诉记者。不久之前,这里的孩子还必须每天自己带饭,有时候吃剩的饭菜还得留着明天吃。

当天中午,薛文俊也在学校食堂吃了一顿午餐,据他形容,菜基本用水煮,没有油水;味道偏咸,鸡精、酱油、辣椒等调味料全无。

“这样的午餐,既不美味,也不能保证营养。”薛文俊表示。

于是,进一步细化午餐的配比和营养搭配,成为关注的焦点。不少参与调研的专家表示,很多农村孩子并不能长期接受同一种午餐模式。此外,从学校到社会,从老师到学生,形成正确的营养观念势在必行。

陕西推行“学生蛋奶工程”方案,让农村寄宿生每天都能喝上一袋“学生饮用奶”,吃上一个鸡蛋。

保障监管机制呼之欲出

160亿的午餐经费如何分配?谁监督经费的使用?

从2011年10月26日开始,国家决定启动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营养改善计划。中央财政每年承担160亿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地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孩子们营养改善的问题得到了中央的重视,减轻了我们民间公益组织的压力。”“中国贫困山区小学生免费午餐”活动发起人邓飞和他的团队,一方面肯定和支持政府在短时间内做出的行动,另一方面也担心160亿资金的去向和使用。

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表示,很多政策刚开始都是好的,但落实不到3年就难以为继,一些社会人士甚至担心中央拨款的160亿元最终落入贪腐之手,不能真正用于农村孩子的午餐。

对此,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涂猛建议,中央在财政拨款160亿元的同时,应该出台相关的配套制度,保障政策落地。如借鉴民间公益组织中一些好的现金管理经验,对硬件和软件的配套给予资金和制度方面的保障;对学校公共食堂和厨房设备的配套实现标准化、模式化,以便在全国推广;同时因地制宜地制定一些营养餐食标准。

另外,杨东平表示,目前正在实施的湖北“鹤峰模式”、广西“马山模式”,效果突出。他们的亮点之一就是借助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建立以微博为媒介的财务公开制度,每天向公众公布资金使用情况和午餐执行情况,形成公开、透明、及时、高效的社会监督互动模式。

不少人还认为必须对营养午餐进行立法,通过法律的手段,对私吞营养午餐款项的个人或团体进行重罚,以确保营养改善项目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午餐营养儿童
夏季给猪吃点“苦”营养又解暑
井下午餐
这么喝牛奶营养又健康
营养Q&A
午餐
留守儿童
春天最好的“营养菜”
午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