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美乡村”的新拐点

2012-04-19

民生周刊 2012年17期
关键词:婺源县徽派婺源

□ 本刊记者 熊 帅

“最美乡村”的新拐点

□ 本刊记者 熊 帅

与全国其它旅游景区的发展一样,婺源也面临发展瓶颈。在这个发展的拐点,如何避免婺源旅游走向审美疲劳,成为游客拷问景区的首要问题。

头顶“天下最美乡村”的盛名,婺源这些年,好似电影屏幕上的超级明星,一举一动都牵引着无数镜头、闪光灯的追逐。当然,备受关注的同时,聚光灯下的婺源广受世人评头论足,既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受益无穷的。

作为中国最早发展现代乡村旅游的试点之一,那些与“婺源模式”有关的争议,关注的出发点都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天下最美乡村”如何摆脱乡村旅游“昙花一现”的发展困局,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蹒跚学步的婴儿

2001年,婺源进入全民旅游时代。来自婺源县政府的数据表明,10年来,来婺源旅游的游客量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长,旅游所占的GDP已经超过了一半以上,旅游业已经发展成为婺源第三产业的龙头支柱。

特别是2007年婺源推广的“公司+农户”旅游模式,轰轰烈烈地在全国掀起了学习、模仿的浪潮,一度是全国新农村建设的成功样板。

然而,在这次采访中,当地旅游公司和农户不约而同地认为,婺源模式还不成熟,不具备向外扩张的实力。某种程度上说,婺源模式依然处在现代乡村旅游的初级阶段。

在婺源秋口镇李坑村,已经营11年农家乐餐馆的李峰认为,如果以100分为满分标准,现阶段的婺源勉强能得70分。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的王晖则表示,如果用人一生的发展阶段来形容,如今的婺源还只是个蹒跚学步的小孩,离成人还有很长一段时间。

70分,一个介于及格和优秀的尴尬位置,是不是在某种意义上更加客观地反映了婺源这些年真实的发展情况?

纵观这10年,婺源始终没有形成“全年旅游”的局面。每年旅游的旺季集中在3-5月和8-10月两个时段。一年中的其它时间,多数景区游人稀少,景点空置,游客对婺源的景观印象除了油菜花、徽派建筑外,并无其他。

在婺源,记者对20位游客进行了随机采访。一部分来自婺源周边县市,如黄山、上饶、景德镇的游客,表示一般只在周六、周日开车来婺源看看,多为一天行程,不选择晚上在婺源农家或旅馆留宿。

另外一些来自更远地方的游客则普遍反映,第一次来婺源的时间行程定在2-3天;10位外省游客中,只有4位在景区的农家乐订下房间,另外6位则选择在婺源县或上饶市订了高级酒店。

“订不上旅馆,也吃不好饭。”来自河南郑州的赵广楠说,“景点之间相距太远,没有旅游公交,整个行程非常疲惫。”

“保留住婺源的原生态旅游本质,呈现差异化的景点特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王晖说,“如此坚持,婺源将不会走向审美的陌路。”

所以,尽管江湾的油菜花、李坑的徽派建筑群、月亮湖的夕阳……在海内外声名鹊起,每年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慕名前往,但大多数游客却不愿意重返婺源,更谈不上更多逗留。

很多人看到现阶段“婺源模式”下的乡村旅游,它只是把几个地方圈起来而后称为“景观”而已。婺源已开发的14个景区,景观雷同、内容重复,更具大自然天人合一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资源并没有被深度开发。当地绝大部分老百姓主要的收入来源,依然来自于在家务农和外出打工。专职做农家乐的只是极少数居民。

“这恰恰是导致中国乡村旅游不能长久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10年来,一直研究婺源模式的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的刘思敏如是说。

传统与创新的博弈

1984年,香港摄影家陈复礼的一张摄于婺源长滩古村的照片,让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江南水乡名噪一时,并一发难收。

从此,画面上令人心醉的油菜花、古朴典雅的徽派古建筑、连绵起伏的青山,就成了婺源“美”的最佳代名词。

在如今的婺源,这些美丽的景观,在现代社会的前进脚步中,似乎渐渐失去了原有的风采。

不少常去婺源的游客可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婺源的一些村庄越来越没“味道”了。古巷老屋中,过去那两层灰瓦白墙的徽派民居消失了,突然冒出的是几幢新做的四、五层水泥房;幽静的古巷,冷不丁有个新开的窗户,上面挂个幌子,里面摆摊设点,四处充满叫卖声;古镇的河流,时不时传来一股异味。白色的塑料袋、饭盒堆积在下游,刺激着游客的眼球。

记者在婺源江湾镇看到,宽阔的公路一直修到村口。村口建起了大停车场、收费口和厕所;村里沿街家家户户是三层的现代小洋楼;徽派建筑独有的高窗、窄门,变成了迎合商业发展的高门大户。

“乡村旅游的景点越来越倾向城市化。”婺源县摄影家协会主席王汝春被深深困扰,“长此以往,婺源吸引游客的特色就消失了。”

但是,村民也很无奈。今年54岁的向大姐,其两个儿子都已成婚,却仍和她挤在狭小、破落的老房子里。

向大姐是李坑村人。据丈夫这边的亲戚回忆,她家的房子自民国以来一直没有修缮过,早已风雨飘摇,居住极为不便。大儿子娶媳妇时,向大姐就希望在这里盖一栋新房子,不然家里住房确实狭窄。然而直到今年二儿子结婚,房子问题还没有解决。

向大姐多次向镇政府提出申请,政府给予的答复是,为了保护李坑村的原始村落原貌,早已禁止村民在古村落建新房。

“有钱却不许盖房,还不如不发展旅游。”很多村民和向大姐一样想不通。于是,2011年,一些村民的旅游项目开始在李坑景区关闭,暂时不对游客开放。

婺源县政府最后做出规划,为方便村民建新房,李坑村已在离古村约一公里外的地方新辟了一块地供村民使用,以解决居住难问题。

然而,这场传统与现代文化的比拼,并没有就此结束。近日,婺源的环境保护者们又开始质疑,新开辟一片土地,铲平原来的林地或丘陵,难道就不会影响原始生态景观风貌、损坏婺源最初的三块“招牌”?

婺源传统建筑及文化的保护与村民的现代化住房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图为李坑村一处需要加固、修葺的古建筑。图/高波涛

走出审美疲劳怪圈

婺源景区开发10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转变,让当地老百姓的生活得到了改善,这是有目共睹、人尽皆知的。

但是,与全国其它旅游景区的发展一样,婺源也面临发展瓶颈。比如,景观的重复、消费的单一、价格的飙升、过度的商业推销等。在这个发展的拐点,如何避免婺源旅游走向审美疲劳,成为游客拷问景区的首要问题。

“都是油菜花、徽派建筑,没有特色;天天吃土鸡野菜,都烦了,而且越来越贵。”在婺源,可以经常听到类似的感叹。

许多去过婺源县江岭、晓起、江湾、李坑、彩虹桥等景点的游客,大多反映这些地方除了拍油菜花、游古村落、看老房子之外,娱乐项目普遍以漂流、划船、钓鱼等为主,内容单一。

而以“农家乐”为主的婺源乡村旅游,大多将“乐”集中在吃上面,其它带有参与性的活动内容和农村文化元素则太少。

记者在婺源看到,一条街上打着“纯粹土味”招牌,其中大大小小的餐馆不下上百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在经营农家菜。

“重复性的相互‘克隆’,容易给消费者带来厌倦感,时间一长必将影响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刘思敏说。

刘思敏提出,大家应该认识到,乡村旅游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给久居都市的人带来新鲜感。新鲜感一消失,人们必然会产生审美疲劳。

婺源县旅游发展中心的王晖认为,对婺源模式走向审美疲劳的担忧,其实质反映的是消费者对乡村旅游更高层次的需求。

于是,婺源县政府对全区内的旅游景点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进一步规范区内所有景点开发,突出各景点的特色和重点。例如,李坑发展古村落景观,江湾则以徽派建筑群为主,江岭突出了油菜花地。

“保留住婺源的原生态旅游本质,呈现差异化的景点特征,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水平。”王晖说,“如此坚持,婺源将不会走向审美的陌路。”

□ 编辑 郭 铁 □ 美编 庞 佳

猜你喜欢

婺源县徽派婺源
婺源美
徽派传统建筑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山水画般的徽派建筑
以旅游业为引导的乡村振兴经济策略研究
乡愁里的婺源
在婺源,邂逅最美春色
徽派建筑技艺在插画设计中的应用
江西省婺源县旅游业功能区与农业功能区空间布局构建与管理
画中婺源游
宗教仪式、地域社会、历史脉络——婺源县玉坦村2009年11月仙水老爷醮考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