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暮雨 宛然廉卷
2012-04-18叶梓
叶梓
从天水沿徐礼公路南行,过天水镇30余里,就是当年诸葛亮殚精竭虑数度北伐、排兵布阵的指挥之所——祁山。一提到祁山,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诸葛亮“六出祁山”精忠报国的旧事。而实际上,祁山只是西汉水北侧东起卤城(今礼县盐官镇)、西至北岈(今平泉大堡子山)、绵延40余里的山脉,没有想象中那么高峻难攀,亦无天下名阻的雄伟气象,倒是它的地理位置确有扼蜀控陇之咽喉之利。我一直在想,如果没有《三国演义》里对诸葛亮“六出祁山”出神入化、绘声绘色的描写,也许它今天不会如此负有盛名。
就在我沉湎于诸葛亮北伐的陈年旧事时,眼前宽阔的一马平川里突兀地出现了一座孤峰。远远看去,似一艘航行于茫茫大海上的舰船,南北稍长,东西偏窄,高约10丈,周围如削,高峻奇拔,有易守难攻之气象。随着车子的不断驶近,它更像一只匍匐于西汉水畔汲水的巨龟,但稍稍抬头,就能看到峰顶掩映于浓阴中的城堡。
这就是闻名陇上的祁山堡。
缘何曰祁山堡,一定是堡因山名。这不禁让人想起《水经注》里的记载:“祁山在嶓冢山之西七十里许,山上有城,极为严固。”这里的“城”当是祁山堡吧。
城堡惟有西南面有门,可进入。
城门高大雄伟,一看便是新修的,后来查了方志,知其也是依旧貌而修。沿着蜿蜒小径迂回而上,可至堡内。小径两侧,松柏掩映,清风习习。至峰顶,平坦如坻,古木森森,朱甍画栋,幽静肃穆。据说,堡南有一暗道直通河边,战时是堡内到山下取水的惟一通道,而且,堡之四周有一条宽6尺、深丈余的壕沟,乃保护城堡的屏障,可惜早已填平,但祁山堡与《水经注》、《读史方舆纪要》、《直隶秦州志》等史书里的记载大体相同。
鼎鼎有名的武侯祠就在祁山堡内。
而现在保留下来的建筑乃明清时期重建,为歇山式建筑格局,红墙素瓦,隐没于一片繁盛的树林之中。祠院三进,殿堂庭院,相映成辉,巍峨壮观,前殿有诸葛亮塑像,手执羽扇,峨冠鹤氅,端坐正视,仪态自若,似有所思,像是在谋划着一统中原的良策。祠堂左右有月牙门可入释迦牟尼佛殿和关羽殿。祠内还有新修的文武长廊,两排三国时期著名将领的塑像赫赫而立。院内碑石若林,凭吊的诗文凿刻得古趣盎然,字迹劲秀,从不同角度称颂了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武侯祠的奇特之处,就是除了供奉着诸葛亮之外,居然还有两殿供着弥勒佛和太上老君的塑像,而且,整个祠庙亦由一位道士主持。如果把诸葛亮归入儒教的话,那么,武侯祠简直就是一座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不过,绕堡一周就会发现,这里还是以祭祀诸葛亮为主,祠庙周围的圈马场、上马石、取水洞等景点,若众星拱月,渲染着诸葛亮精忠报国的人生主题。
作为三国古战场之一,在祁山一带,诸葛亮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而是一位“仰观星光以识天象,俯察地理可知人世”的神。这既与《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空城计”等故事有关,亦与诸葛亮在唐代被昭宗封为武灵王、元代英宗封其为威烈武显灵仁济王、宋朝封其天枢上相诸葛亮真君的史实有关。因此,每逢农历七月二十三,即诸葛亮诞生之日,祁山一带的民间会举行盛大庙会,杀猪宰羊,祭祀诸葛武侯。
这发自民间的力量与我所到达时空寂清冷的武侯祠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数年前,我去过成都的武侯祠,被那里游人如织的景象所震撼。而祁山堡的武侯祠,谒者寥寥,我去的那天,除了同行的司机外,只有一名管理人员在堡门东侧的一间办公室里闲坐着。如此巨大的反差也许和祁山堡武侯祠地处偏远的西北有关,但正是这种静寂,反而让人清晰地听到了历史的心跳声。如果说成都武侯祠之所以享有盛名与它地处当年的蜀国都城息息相关,河南南阳和湖北襄阳的武侯祠有顾嘉蘅那副名联为其撑腰,那么,在这样一个被穷山秃岭包围着的偏远之乡,武侯祠自然“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甚至在想,这是否与祁山堡武侯祠建筑年代的不详有关呢?
武侯祠到底建于哪个朝代,一说为南北朝,一说为宋代。应该说,建于南北朝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当时的祁山一带尚在胡人掌控之下,不管从政治格局还是文化结构上似乎都不太可能为诸葛亮歌功颂德。况且,公元759年,杜甫从秦州经礼县入川时,只留下了吟诵盐关的诗作,而对武侯祠只字未提。两者既在同一道中,且相距不远,如果当时已有武侯祠的话,作为诗人的杜甫难道不去游览一番?不过,有据可查的是,最初的武侯祠建于祁山堡山脚,直到明代万历四十二年(1531),礼县知县李瑁将武侯祠与戏楼迁建于堡内,后来,也就是清道光十二年(1832),巡按陕西、甘肃监察御史何承都经过祁山时复又重修。
清代著名诗人宋琬在秦州任官时曾专程游历祁山堡,并写有《祁山武侯祠》一诗:
丞相当年六出师,空山伏猎有遗祠。
三分帝业瞻鸟日,二表臣心跃马时。
风起还疑挥白羽,霞明犹时见朱旗。
一从卧龙今千载,魏阕吴宫几黍离。
如今的武侯祠已经在时光的长河里渐渐淡去了曾经的苦寂与落寞。据说,每年的庙会香火鼎盛,以致后来演变成礼县一年一度的文化节。
就在我绕堡闲逛之际,恰逢一场淅沥春雨悄然而至,让我在空寂有加的祁山堡体味到了别样的阴柔之美。“祁山暮雨”是古代礼县八景之一,意谓阴雨天的祁山若隐若现,十分壮观。光绪年间的《礼县志》里对此是这样记载的:“每当暮雨,宛然廉卷。”临堡远望,波光粼粼的西汉水从堡底缓缓流过,两岸山川的青青麦苗在一场浩荡春风里摇曳多姿,田畴整齐、桑麻翳野的一派景象让人很难相信这里曾经是一处旌旗蔽日、剑戈甲胄的古战场。
临风沐雨,伫立堡顶,正为自己偶遇这样的美景而暗自庆幸时,远处的一轮苍茫落日用它浓重的绛红色又将我带到遥远而模糊的三国旧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