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什库尔干河 下游河谷览胜
2012-04-18徐纯
徐纯
叶尔羌河的主要支流塔什库尔干河,从喀喇昆仑山明铁盖达坂附近的崇山峻岭发源,在深山峡谷奔泻几十公里后,至阿特加依里与红其拉甫河汇合,即进入中游地带。至此,流经达布达尔乡、塔什库尔干县城和提斯拉甫乡的山间平地之后,一身疲惫的它,终于有了休整的机会,得以在平缓的河床里缓缓而行,为下游再次搏击峡谷、崖壁养精蓄锐。
由于这里位于公路一侧,是最容易到达的地方,多数游客对塔什库尔干河的印象,也就在此获得。被东、西两列群山夹护着的石滩、草甸上,河床弯曲蜿蜒,平缓的水流安静地流淌着,像是纤细娴静的少女,低声细语、轻手轻脚地在蓝天下款款前行。在这里,河流得以缓行静走,塔什库尔干河显示出的是它最和善温顺的一面。
河水的性情是由地势决定的,当塔什库尔干河来到下游地段时,狂防不羁的野性终于再次被激发出来。于是,你会见到另一条陌生而又多彩的塔什库尔干河的相貌。
前不久,我随地质二队的安全检查组到位于塔什库尔干河下游的科克西勒克工区拍摄资料,有机会穿越了一段塔河峡谷,领略到了深山峡谷中的塔什库尔干河的模样以及令人激动、拍手叫绝的沿途奇异风光。
“地下电站”和五大高峡平湖
塔什库尔干河缓缓流至提斯拉甫乡的曲曼村北端,即与迎面而来的塔合曼河相汇合流,向东面的群山奔去。数公里后,水面渐宽,随之一道大坝横拦河床,离坝址不远处的山谷间,坐落着悬架一串串高压瓷瓶的建筑,这即是塔什库尔干县的水电站。河水穿过这里后,随着河床变窄,落差加大,原本悠闲缓慢的它渐渐湍急起来,与陡峭坚韧的岩壁撞击出哗哗的声响。峡谷切割很深,狭窄处,从车窗内遥望,竟见不到山顶。
河水在峡谷间左冲右突,群山向两侧退去,河面宽阔起来,水流不再湍急,缓缓地动着,河谷便有了湖的模样。接着发现,水面竟露出一个个电线杆的“脑袋”,顶端的线,就要被淹没。正惶惑间,地质二队赵书记告诉我,下游正在修建大坝,以后,我们脚下的公路都会被淹没,变成湖底。此前,已听说塔什库尔干河谷的下班迪段,正建设一座大型水电站,看来就要不期而遇了。
转过山谷,眼前出现了彩门、帐篷和大型机械,随后,对面的山腰上洞出一隧道口,下面的河床上筑起一道坝,拦住了河水。离坝不远处,横列着一排基桩钻机,有八九台,正轰轰隆隆地为大坝打基桩孔。基桩是对高层建筑或大坝地基进行坚固处理的一种手段,即在地基处凿出一定密度的深孔,直达基岩,在孔中下入钢筋编制的铁笼,灌注水泥固结成钢筋水泥柱,再与地表的基础铸为一体,以确保其上的建筑不下沉、不倾斜。而前面见到的堤坝,不过是为修建正式的大坝而拦阻河水,创造施工条件的临时工程。 在200多公里的峡谷间摆放数个水电站,那将会是怎样一种情景?
一个电站,就会拦出一个水库,一个峡谷湖泊,数个电站自然就会有数个水库和湖泊出现在塔什库尔干河的深山峡谷间。整个塔什库尔干河下游河谷,岂不就成了一条河流为线,水库湖泊为株的巨型的珠串。一条不断变换色彩、亮度的珠串,一条不断蠕动不停发出声响的珠串。当你驱车行走其间,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忽而,你在激流咆哮的深山峡谷间穿行;忽而,你又漂升到群山之巅,脚下呈现着一览无余、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忽而,你面前的宁静又被打破,高峡平湖在眨眼间被漂浮在河谷间的小山村古树林所取代……一湖一峡,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你的神经、你的心境,被这情景撩拨、调动着,忽醉忽醒,忽紧忽松,忽而狂放激荡忽而宁静恬淡……百感千思交替喷涌,情绪万千,起伏跌宕。
河谷丛林杏花村
就这样游思遐想间,车子一拐,进入下面的峡谷。这一段已不似先前那么荒凉,河床及两岸显得较为宽阔平缓,一颗颗、一丛丛巨型河柳和胡杨开始出现。转眼间,两岸就被茂盛的树林所覆盖,只见河水不断被树丛遮住,忽隐忽现。峡谷间高耸裸露的山峦直冲云端,近处的黝黑凝重,远方的则清淡缥缈。随着方向角度的变换,河流树木亦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忽而全貌毕现一览无余,忽而细节隐去,树变剪影河呈银带,各显魅力独领风骚。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许多仿佛胡杨的大树孤零零地立在河床中,无着无落,任湍急的河水冲刷撞击。从地势看,河床已差不多占满河谷,几乎没有改道的空间。河里的那些树,不大可能是在岸上长成后才被河水淹没,应该是在不大时就开始泡在水中了。且不说激流洪峰向他们的轮番进攻,就是长年累月在水中浸泡,也应该让他们的根部腐烂倒地。但事实却是,它们稳立水中,笑傲激流,枝繁叶茂,安然无恙。原来,树木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面对这些真正的伟丈夫,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又一个转弯后,眼前出现了美丽的小山村。彼此相望,卵石垒就的平顶房,房前屋后路边河畔,一颗颗、一片片茂盛的杏树,及其间碧绿的麦苗、黄的菜花覆盖住的坡地,在侧光的勾勒下,显得层次分明,醒目突出,生机盎然,让人联想起世外桃源来。于是便想,《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致也不过如此吧!
共鸣风淋壁
走出河谷丛林地带,峡谷宽阔了些。再往前走,河东岸即出现一座100多米长的陡峭山体。山体的下端紧贴河水,是如刀劈斧剁般的立壁。靠近细看,惊奇地发现立壁上密布着形状各异的凸起花纹。特别是中间数米长的部位,岩壁更加平整,其间亦无裂隙,壁底平滑,各种花纹和象形图案清晰突出,俨然是人工特意雕凿出来的“浮雕”。而整个岩壁,简直就是一座巧夺天工的浮雕巨作,令人惊诧不已,叹为观止。
从岩石类型看,这些“浮雕”其实是风淋石。究其成因,是软硬相间的岩体,在风力和雨水的侵蚀作用下,较软的部位被剥离岩体,留下的较硬的部分凸现出来,再经风雨的进一步磨蚀,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浮雕景观。由于岩体的裂隙等原因,风淋石大都会脱离岩体,成为大小不一的块状,而像这里如此完整的原生风淋岩体并不多见,实为难得。绕过这风淋岩体,在它们背后的杏花村村头的岩壁上,也有这种风淋石,但岩壁的平整度和规模都远不如这里。从位置和外观上看,二者显然系同一岩性,从而进一步说明在风淋石的形成中,岩性和结构、构造是主要因素。
此处是一绝好的地质地貌景观,完全可以像串珠状高峡平湖和河谷丛林杏花村一样,开发成又一个景点。于是,便想给这景点起个名字。随即,眼前即跳出几个词儿来,如“风淋峡”、“风淋谷”等。但细一琢磨,都不够贴切、形象。当“风淋壁”这三个字出现时,才自觉合适了,于是就“发布”了出来。果然,立马就得到了赵书记的首肯。赵书记虽不是地质出身,但长年与矿物岩石的接触,对这些东西也算是耳熟能详,张口就能说出个一二来,特别是对奇石玉石更是颇有见地,能得到他的赞许,自然就能用了。于是决定在撰文时,称此处为“风淋壁”。
石门飞瀑
离开风淋壁,路过杏花村,眼前出现一座三角形铁质架的桥。在桥前不远处,路边立着楼房般大小的巨石。绕过巨石,即听到轰轰的声响,循声寻去,只见原本平缓的河水突然间跌入公路下方一二十米的乱石沟中,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我急呼停车。当车子在略宽绰的山道小心翼翼地停下时,我迫不及待地提着相机向激流处奔去。
原来这里是叫齐拉克塔尔的小达坂。河床在这里猝然间收拢变窄,原本和缓的河水一下从高处跌入落差巨大的巨石沟隙,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由于受到一个个巨石的阻拦,河水或被撞击、摔打成四溅弥漫的水沫,或在石隙间疯狂突奔,变成翻滚咆哮的恶浪飞瀑,轰鸣着夺路而去。站在岸边,不断有飞溅上来的水珠扑打到脸上。我拍过最前端的那一段,转身向后望去,只见不远的转弯处,又一巨石飞落在岩岸,将河谷逼得只剩下一道狭窄的缝,奔腾而来激流,只能在这里穿隙而过。绕过这飞来巨石,继续下行,在一个个巨石的缝隙间钻爬绕匐,辗转追随河流的形迹。一路所见,都是这番急流险滩、惊心动魄的情景。
再将视线离开河床,观察整体地势,发现河床两侧的山体非常高耸陡峭。不但河床填满巨石,就连两岸的坡地亦巨石密布,宛若人为的巨石阵。巨石动辄就有半个房间大小,显然都脱离于眼前的山体之上。好在从巨石那棱角尽失的模样看,它们都已离开山体时间久远,非近期坠下,不然,这里就更加险象环生了。
由于不忍让大家久等,我只好三步一回,向停车的地方跑去,这里恰好是达坂的尾部,急流险滩在此结束,河水再次进入较为宽阔的河床。略一估计,这段险要的河谷长三四百米,落差近百米。后来听别人说,若赶在非洪水季节,这里就是另一种景致和感觉。河水虽然也算汹涌,但由于水量略小且清澈,那跳跃的浪花、飞旋的水涡、跌落的短瀑,会显得透明温雅,比现在多些活泼可爱少些野性和险恶。
尽管如此,我还是更喜欢刚才所见的这种浊浪滔天、汹涌澎湃、险象环生的景象。
总之,这里无疑又是一处让人激动、发狂的景观。从一道石门起始,然后是飞瀑连连,就叫它“石门飞瀑”吧。
子母河相会的科克西勒克
又行驶近一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了大面积的河谷绿洲。河水由东向南拐去,一座水泥桥横跨其上。桥头立一木牌,上书“库克西勒克乡”,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了。最早见到该乡的名字,是在前不久的一份矿产远景规划中。规划中标的该乡地名是“科克什老可”。经询问,“科克什老可”是地图上标的名称,指的就是这里。由于汉语地名均为音译,所以经常有不同的字出现。经订正,“科克西勒克”较为准确。
在科克西勒克开展多金属普查工作的分队,住在乡派出所。与大家见面寒暄后,我即领命去选择拍摄工作照的地点。过了大桥,爬上河东面的一座山,科克西勒克的地形地貌尽收眼底。 塔什库尔干河由西向东而来,在这里向南拐去,过了大桥,即与同样来自西面的支流科克西勒克河汇合,继续拐向东去,在100多公里外的其盖里克汇入叶尔羌河。科克西勒克乡,正好坐落在两河交汇的河口处,是塔什库尔干河下游河谷最上端临河而建的乡政府。乡政府背靠一座孤零零的裸山,山上寸草不生,与周围同样裸露不见植被的群山相呼应,将山脚下的河流和绿洲衬托得更加突出醒目,形成昆仑山区河谷地带特有的自然景观。
据说,该乡的塔吉克人来自瓦罕走廊,与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其他塔吉克人不太相同,故他们也自称是瓦罕塔吉克,且只与本乡的瓦罕塔吉克人通婚。科克西勒克乡的瓦罕塔吉克人,主要居住、生活在科克西勒克河谷的狭长地带。这里卵石密布,土地面积少,草场主要分布于山上。这里的农作物以春小麦为主,果树只有杏和少量的桑椹。居民的房屋非常简陋,都是就地取材,用卵石和岩块、泥土垒就,近于四四方方。由于房角不那么分明,整个房屋看起来像是圆的,宛如石堡,非常独特。这里是考察和研究瓦罕塔吉克的好地方。
从塔县出来,进入塔什库尔干河河谷,科克西勒克是第一个临河的乡政府所在地。在经过长途跋涉后,眼前赫然出现的这片绿洲,是歇脚和补给的驿站。然后,从这里出发,继续向下游的深山峡谷中行进,无疑还会有精彩、充满魅力的自然景观在你眼前惊现一个电站,就会拦出一个水库,一个峡谷湖泊,数个电站自然就会有数个水库和湖泊出现在塔什库尔干河的深山峡谷间。整个塔什库尔干河下游河谷,岂不就成了一条河流为线,水库湖泊为株的巨型的珠串。一条不断变换色彩、亮度的珠串,一条不断蠕动不停发出声响的珠串。当你驱车行走其间,又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忽而,你在激流咆哮的深山峡谷间穿行;忽而,你又漂升到群山之巅,脚下呈现着一览无余、碧波荡漾的高峡平湖;忽而,你面前的宁静又被打破,高峡平湖在眨眼间被漂浮在河谷间的小山村古树林所取代……一湖一峡,一动一静,一明一暗,你的神经、你的心境,被这情景撩拨、调动着,忽醉忽醒,忽紧忽松,忽而狂放激荡忽而宁静恬淡……百感千思交替喷涌,情绪万千,起伏跌宕。
河谷丛林杏花村
就这样游思遐想间,车子一拐,进入下面的峡谷。这一段已不似先前那么荒凉,河床及两岸显得较为宽阔平缓,一颗颗、一丛丛巨型河柳和胡杨开始出现。转眼间,两岸就被茂盛的树林所覆盖,只见河水不断被树丛遮住,忽隐忽现。峡谷间高耸裸露的山峦直冲云端,近处的黝黑凝重,远方的则清淡缥缈。随着方向角度的变换,河流树木亦呈现出不同的视觉效果,忽而全貌毕现一览无余,忽而细节隐去,树变剪影河呈银带,各显魅力独领风骚。
更让人不可思议的是,有许多仿佛胡杨的大树孤零零地立在河床中,无着无落,任湍急的河水冲刷撞击。从地势看,河床已差不多占满河谷,几乎没有改道的空间。河里的那些树,不大可能是在岸上长成后才被河水淹没,应该是在不大时就开始泡在水中了。且不說激流洪峰向他们的轮番进攻,就是长年累月在水中浸泡,也应该让他们的根部腐烂倒地。但事实却是,它们稳立水中,笑傲激流,枝繁叶茂,安然无恙。原来,树木竟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力。面对这些真正的伟丈夫,不禁让人肃然起敬。 又一个转弯后,眼前出现了美丽的小山村。彼此相望,卵石垒就的平顶房,房前屋后路边河畔,一颗颗、一片片茂盛的杏树,及其间碧绿的麦苗、黄的菜花覆盖住的坡地,在侧光的勾勒下,显得层次分明,醒目突出,生机盎然,让人联想起世外桃源来。于是便想,《桃花源记》中的自然景致也不过如此吧!
共鸣风淋壁
走出河谷丛林地带,峡谷宽阔了些。再往前走,河东岸即出现一座100多米长的陡峭山体。山体的下端紧贴河水,是如刀劈斧剁般的立壁。靠近细看,惊奇地发现立壁上密布着形状各异的凸起花纹。特别是中间数米长的部位,岩壁更加平整,其间亦无裂隙,壁底平滑,各种花纹和象形图案清晰突出,俨然是人工特意雕凿出来的“浮雕”。而整个岩壁,简直就是一座巧夺天工的浮雕巨作,令人惊诧不已,叹为观止。
从岩石类型看,这些“浮雕”其实是风淋石。究其成因,是软硬相间的岩体,在风力和雨水的侵蚀作用下,较软的部位被剥离岩体,留下的较硬的部分凸现出来,再经风雨的进一步磨蚀,就形成了我们看到的浮雕景观。由于岩体的裂隙等原因,风淋石大都会脱离岩体,成为大小不一的块状,而像这里如此完整的原生风淋岩体并不多见,实为难得。绕过这风淋岩体,在它们背后的杏花村村头的岩壁上,也有这种风淋石,但岩壁的平整度和规模都远不如这里。从位置和外观上看,二者显然系同一岩性,从而进一步说明在风淋石的形成中,岩性和结构、构造是主要因素。
此处是一绝好的地质地貌景观,完全可以像串珠状高峡平湖和河谷丛林杏花村一样,开发成又一个景点。于是,便想给这景点起个名字。随即,眼前即跳出几个词儿来,如“风淋峡”、“风淋谷”等。但细一琢磨,都不够贴切、形象。当“风淋壁”这三个字出现时,才自觉合适了,于是就“发布”了出来。果然,立马就得到了赵书记的首肯。赵书记虽不是地质出身,但长年与矿物岩石的接触,对这些东西也算是耳熟能详,张口就能说出个一二来,特别是对奇石玉石更是颇有见地,能得到他的赞许,自然就能用了。于是决定在撰文时,称此处为“风淋壁”。
石门飞瀑
离开风淋壁,路过杏花村,眼前出现一座三角形铁质架的桥。在桥前不远处,路边立着楼房般大小的巨石。绕过巨石,即听到轰轰的声响,循声寻去,只见原本平缓的河水突然间跌入公路下方一二十米的乱石沟中,变成一匹脱缰的野马,横冲直撞起来。我急呼停车。当车子在略宽绰的山道小心翼翼地停下时,我迫不及待地提着相机向激流处奔去。
原来这里是叫齐拉克塔尔的小达坂。河床在这里猝然间收拢变窄,原本和缓的河水一下从高处跌入落差巨大的巨石沟隙,完全变成了另一副模样。由于受到一个个巨石的阻拦,河水或被撞击、摔打成四溅弥漫的水沫,或在石隙间疯狂突奔,变成翻滚咆哮的恶浪飞瀑,轰鸣着夺路而去。站在岸边,不断有飞溅上来的水珠扑打到脸上。我拍过最前端的那一段,转身向后望去,只见不远的转弯处,又一巨石飞落在岩岸,将河谷逼得只剩下一道狭窄的缝,奔腾而来激流,只能在这里穿隙而过。绕过这飞来巨石,继续下行,在一个个巨石的缝隙间钻爬绕匐,辗转追随河流的形迹。一路所见,都是这番急流险滩、惊心动魄的情景。
再将视线离开河床,观察整体地势,发现河床两侧的山体非常高耸陡峭。不但河床填满巨石,就连两岸的坡地亦巨石密布,宛若人为的巨石阵。巨石动辄就有半个房间大小,显然都脱离于眼前的山体之上。好在从巨石那棱角尽失的模样看,它们都已离开山体时间久远,非近期坠下,不然,这里就更加险象环生了。
由于不忍让大家久等,我只好三步一回,向停车的地方跑去,这里恰好是达坂的尾部,急流险滩在此结束,河水再次进入较为宽阔的河床。略一估计,这段险要的河谷长三四百米,落差近百米。后来听别人说,若赶在非洪水季节,这里就是另一种景致和感觉。河水虽然也算汹涌,但由于水量略小且清澈,那跳跃的浪花、飞旋的水涡、跌落的短瀑,会显得透明温雅,比现在多些活泼可爱少些野性和险恶。
尽管如此,我还是更喜欢刚才所见的这种浊浪滔天、汹涌澎湃、险象环生的景象。
总之,这里无疑又是一处让人激动、发狂的景观。从一道石门起始,然后是飞瀑连连,就叫它“石门飞瀑”吧。
子母河相会的科克西勒克
又行驶近一个小时后,眼前出现了大面积的河谷绿洲。河水由东向南拐去,一座水泥桥横跨其上。桥头立一木牌,上书“库克西勒克乡”,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到了。最早见到该乡的名字,是在前不久的一份矿产远景规划中。规划中标的该乡地名是“科克什老可”。经询问,“科克什老可”是地图上标的名称,指的就是这里。由于汉语地名均为音译,所以经常有不同的字出现。经订正,“科克西勒克”较为准确。
在科克西勒克开展多金属普查工作的分队,住在乡派出所。与大家见面寒暄后,我即领命去选择拍摄工作照的地点。过了大桥,爬上河东面的一座山,科克西勒克的地形地貌尽收眼底。 塔什库尔干河由西向东而來,在这里向南拐去,过了大桥,即与同样来自西面的支流科克西勒克河汇合,继续拐向东去,在100多公里外的其盖里克汇入叶尔羌河。科克西勒克乡,正好坐落在两河交汇的河口处,是塔什库尔干河下游河谷最上端临河而建的乡政府。乡政府背靠一座孤零零的裸山,山上寸草不生,与周围同样裸露不见植被的群山相呼应,将山脚下的河流和绿洲衬托得更加突出醒目,形成昆仑山区河谷地带特有的自然景观。
据说,该乡的塔吉克人来自瓦罕走廊,与居住在帕米尔高原上的其他塔吉克人不太相同,故他们也自称是瓦罕塔吉克,且只与本乡的瓦罕塔吉克人通婚。科克西勒克乡的瓦罕塔吉克人,主要居住、生活在科克西勒克河谷的狭长地带。这里卵石密布,土地面积少,草场主要分布于山上。这里的农作物以春小麦为主,果树只有杏和少量的桑椹。居民的房屋非常简陋,都是就地取材,用卵石和岩块、泥土垒就,近于四四方方。由于房角不那么分明,整个房屋看起来像是圆的,宛如石堡,非常独特。这里是考察和研究瓦罕塔吉克的好地方。
从塔县出来,进入塔什库尔干河河谷,科克西勒克是第一个临河的乡政府所在地。在经过长途跋涉后,眼前赫然出现的这片绿洲,是歇脚和补给的驿站。然后,从这里出发,继续向下游的深山峡谷中行进,无疑还会有精彩、充满魅力的自然景观在你眼前惊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