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仔猪水肿病的诊治报告
2012-04-18庄培德张阿娥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农业水务局河市畜牧兽医站362011
庄培德 张阿娥 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区农业水务局河市畜牧兽医站 362011
仔猪水肿病(edema disease of swine,ED)是由某些特定血清型大肠杆菌的类志贺毒素引起仔猪的一种肠毒血症,以头部、眼睑和颜面部等处水肿、共济失调和急性死亡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急性、致死性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并且流行广泛,主要危害断乳仔猪,生长快、体质强壮的仔猪多发,常表现突然发病,病程短,病死率高,发病率10%~50%,病死率可高达90%,给养殖户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笔者就泉州市洛江区某养猪场外购仔猪突然死亡的病例进行了现场诊断,结合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确诊为仔猪水肿病,通过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将诊治情况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泉州市洛江区某生猪养殖户于2012年4月21日从莆田市购进108头16~20 kg仔猪,每栏18头进行分栏饲养,饲喂自制粉状配合饲料,自由采食。4 d后,有6头仔猪突然发病,其中1头急性死亡,养殖户随即对出现症状的仔猪肌注长效土霉素,并用阿莫西林按0.2%拌料,全群饲喂7 d,又陆续有3头仔猪发病死亡。
2 临床症状
主要是食欲旺盛、生长发育良好、膘肥体壮的仔猪突然发病,精神沉郁,体温没有明显变化。行走时四肢无力、步态不稳,左右摇摆,倒地后全身抽搐、肌肉震颤、四肢划动呈游泳状。触摸患病仔猪体表时,表现较为敏感,发出嘶哑的叫声。患病猪上下眼睑、颜面部、头部皮下水肿,病程短的发病后数小时死亡,一般发病后1~2 d死亡。
3 剖检病变
解剖4头发病仔猪,病变主要表现为胃壁水肿,尤其是胃大弯部和贲门部水肿病变最为明显,厚度约1~3 cm。切开水肿部位,可见黏膜层与肌层间有一层胶冻样水肿物,流出黄色液体。肠系膜和肠系膜淋巴结充血、水肿。心包和胸腔有不同程度积液,暴露空气后呈胶冻状。肝、脾、肾等无明显可见病变。
4 实验室检查
在无菌条件下,用接种环沾取患病仔猪肠系膜淋巴结切面液体,于麦康凯琼脂平板上划线,37℃培养24 h后,平板上长有直径约2 mm、圆形、隆起、表面光滑湿润、边缘整齐的红色菌落。挑取单个红色菌落普通平板划线纯培养24 h后,再挑取单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后,显微镜下观察,可见红色单个散在或成双排列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5 诊断
根据患病仔猪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仔猪水肿病。
6 防治
6.1 隔离消毒 将发病栏中的患猪和表现症状的仔猪隔离分栏饲养,分别治疗。全群仔猪用聚维酮碘每天带猪消毒2次,连续7 d后,每周消毒1次。
6.2 药物治疗 对出现症状的仔猪,按每千克体重用恩诺沙星2.5~5 mg、黄芪多糖注射液0.1 mL肌肉注射,2次/d,连用5 d。对精神不振及行走摇摆的重症仔猪用2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 mL、50%葡萄糖注射液50 mL、安钠咖10 mL、维生素C针剂5 mL、地塞米松5 mL进行静脉注射,2次/d,连用3 d。
6.3 药物预防 对未出现症状的全群仔猪按每吨饲料添加150 g恩诺沙星、20%黄芪多糖粉500 g拌料饲喂,连用7 d;期间用电解多维饮水,以增强抵抗力,减少应激。建议养殖户以后定期轮换使用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拌料预防。
6.4 加强饲养管理 彻底清扫猪舍,保持猪舍内环境卫生清洁,注意通风换气、保暖,减少应激,定期消毒。
采取以上综合措施后,经过3~10 d,淘汰症状较为严重的4头患病仔猪,该养殖场没有出现新的仔猪水肿病例。
7 小结与讨论
1)仔猪水肿病发生的机理。在仔猪阶段,仔猪胃肠道消化机能发育不全,胃酸分泌量少,胃蛋白酶活性低,在多种应激因素作用下,各种消化酶的活性下降,消化生理功能失调,导致肠道微生物区系紊乱而形成有利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繁殖的环境,从而产生大量毒素,诱发水肿病。因此,仔猪应减少饲喂高蛋白质的精料,适当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2)水肿病的发生与一些应激因素密切相关。此次发病可能是由于仔猪受长途运输、饲料更换、生存环境突变、转群等多种应激因素的多重影响,在短时间内对仔猪造成较大的应激,引起仔猪胃肠道酶系统不适应和内环境紊乱,肠道正常菌群失调,致病性大肠杆菌增殖,在短时间内诱发仔猪水肿病。
3)隔离患猪,消灭传染源,搞好猪舍卫生,做到仔猪圈舍清洁、干燥、通风,圈舍内不积尿、不存污水,定期对圈舍、用具消毒,清除病原微生物的生存环境,安装自动饮水器等都有利于控制水肿病的发生和流行。
4)对仔猪水肿病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是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而随着抗生素类药物的大量使用,大肠杆菌的耐药性也不断增加并发生变迁,致使该病的治疗越来越困难,建议在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时可先通过药敏试验选择最敏感药物。为防止致病菌耐药性产生,最好同时或轮换使用2种药物。此外,目前国内对该病的预防也已由最初的药物预防转向了疫苗预防,但因各地大肠杆菌的血清型,特别是优势血清型存在差异,有效且普遍适用的疫苗源菌株尚未出现。因此,筛选区域性免疫原性优良的大肠杆菌菌株制作菌苗,是免疫预防仔猪大肠杆菌病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