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晚期患者非心源性心肌酶谱异常升高1例
2012-04-18吴娟付丽周凯伟湖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武汉430079
吴娟,付丽,周凯伟(湖北省肿瘤医院检验科,武汉 430079)
乳腺癌晚期患者,全身多器官转移,在进行各项血液检验时,发现心肌酶谱各项指标异常增高,而患者心肌功能检查正常,因而心肌酶谱的异常增高视为非心源性升高。
1 病例介绍
患者,女,现年55岁。2010年7月,被诊断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并进行了左乳腺根治术。2011年12月在其他医院CT 检查为肝内弥漫性多发性占位病变,考虑肝转移;且右骨上缘有直径为28 mm 结节,考虑骨转移;但未做特殊诊治。2012年1月患者因纳差,乏力1周多在本院进行治疗。入院体格检查:脉搏100次/分,血压115/70 mm Hg(1 mm Hg=0.133kPa),心尖搏动正常,无震颤。肝区有压痛,叩诊有肝浊音,肾区无叩击痛,疑有移动性浊音,腹腔积液0~Ⅰ度。入院第2天血液检验,心肌酶谱检查: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602.6U/L,肌酸激酶(CK)7420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366.7U/L,乳酸脱氢酶(LDH)1718.5U/L,人α羟基丁酸脱氢酶(α-HBDH)1124.8U/L;生化检验:肌红蛋白(MYO)1480ng/mL,心肌肌钙蛋白I(TNI)0.023ng/mL(正常),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570 U/L,总胆红素(TBIL)44.9μmol/L,胱抑素C(Cys-C)1.11mg/L;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AFP)3.6ng/mL(正常);而CY21-1、神经元烯醇化酶(NSE)、癌胚抗原(CEA)、CA-199、CA-153、CA-125远远高于正常值。受检标本正常,没有溶血,而且危急值均经过复查,结果可靠。结果报告给医生后,虽然医生诊断患者心前区没有不适,但慎重起见,还是上了心电监护。4d后,鉴于心电监护并无异常,停用。入院第4天,做B超提示:(1)肝内实质性多发性占位病变(转移性肝癌);(2)右侧肾上腺区实质性占位病变(转移癌);(3)下腹肠间少量积液。医生最后诊断为左乳腺癌肝转移,TNM分期:TxNxM1,Ⅲ期。
2 讨论
心肌酶谱AST、CK、CK-MB、LDH、α-HBDH 以及MYO、TNI通常用于临床诊断心肌梗死等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1]。但这些指标并非只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大部分广泛存在于人体各个肌肉组织。其中AST 及LDH 在肝、肾、心、骨骼肌含量较多。AST 在心肌细胞中含量最高,当心肌细胞受损时,AST会大量释放于血清中。在ALT 明显升高,AST/ALT比值大于1时,提示有肝实质的损害。而AST 上升越高,说明肝实质损害越明显。LDH 存在于人体绝大部分组织,LDH 有很多同工酶,当机体组织细胞受到损害时,这些酶同样会释放于血中而使血液中的浓度升高[2]。LDH 是糖酵解的一种重要酶,肿瘤组织中的糖酵解速度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当患者的肿瘤全身转移时,血清中的LDH 活力会明显升高。而且恶性肿瘤转移时,胸、腹腔积液中也会出现大量的LDH。CK 在骨骼肌的含量很丰富,心肌细胞和脑细胞次之。它由3种同工酶组成: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M)、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其中,CK-MB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是心肌受损的特异性指标,通常用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3]。α-HBDH 主要分布于脑组织和心肌中,升高可以提示大脑和心脏受损;当肝脏有实质性病变时,LDH/α-HBDH可以升高。MYO 的结构与血红蛋白(Hb)相似,是一种小分子蛋白质,主要存在于人体的心肌和骨骼肌中,具有贮存和转运氧分子的功能。MYO 是心肌酶谱之外又一诊断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之一[4],而骨骼肌也含有丰富的MYO,当肌肉损伤时,血清浓度会不同程度升高。
该患者为左乳浸润性导管癌晚期,病情严重恶化,肿瘤已累及到全身多器官,机体的几大重要器官肝脏、肾脏、骨骼肌均有转移。心肌酶谱中,AST、LDH和α-HBDH 广泛存在肝细胞。当肿瘤细胞侵入肝脏,正常肝细胞严重受损,AST、LDH和α-HBDH 被释放到血液中,从而导致在血液中的浓度升高。患者B超提示,下腹肠间少量积液,已经出现少量腹腔积液,虽并未做腹腔积液生化,但是恶性肿瘤转移时,腹腔积液中会有大量的LDH。肿瘤细胞已经严重侵入骨骼,CT 显示骨上缘有近3cm 的结节。CK和MYO 在骨骼肌中的含量丰富,血液检验显示,CK和MYO 在血液中浓度超过正常范围的数十倍[5-6]。
虽然心肌酶谱AST、CK、LDH、α-HBDH 以及MYO 在临床上多用于诊断心肌损伤,但并非心肌损伤的特异性指标。在恶性肿瘤晚期,肿瘤广泛侵入身体各器官时,这些指标也会出现严重异常,因此,在肿瘤转移方面,也会给医生更多的提示。
[1]张青梅,任传梅.心肌酶谱和肌钙蛋白检测回顾性分析[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5):769.
[2]阳维德,黄立伟.非心源性心肌酶显著增高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0,14(9):1458-1459.
[3]龚瑞圣.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变化及其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8,21(1):60-61.
[4]宋燕,于景云,贺明.心肌损伤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的价值分析[J].大连大学学报,2006,27(2):102-104.
[5]王兰兰.心肌标志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4,25(5):385-389.
[6]冯玉宝,苏平,王海军,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肌钙蛋白I和肌红蛋白检测及临床意义[J].中国心血管杂志,2004,9(1):4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