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探讨
2012-04-18程晓斌张连阳姚元章
程晓斌,黄 坚,张连阳,姚元章
国家级医疗救援队战斗力生成模式探讨
程晓斌,黄 坚,张连阳,姚元章
结合所在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奉命组建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以下简称救援队)的实践,笔者阐述了救援队的建设目标和基本特点,重点探讨了救援队战斗力生成的主要做法:①理顺流程凸显整体性;②设计模块确保灵活性;③实战训练提高精确性;④科技转化夯实优质性;⑤信息管理实现高效性。同时提出了亟待完善的有关救援队配套机制等问题。
急救医疗服务;救援作业;医疗救援队;战斗力
无论发生何种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关注的焦点都是人员伤亡。我院野战外科研究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全面履行新世纪新阶段我军历史使命,把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纳入军事斗争准备全局中筹划和实施,本着任务牵引、立足现有、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军地结合、系统配套的原则,狠抓国家级医疗救援队(以下简称救援队)建设,努力提高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卫勤保障能力。现就救援队战斗力生成模式的有关问题讨论如下。
1 救援队建设目标与基本特点
1.1 建设目标 2008年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批准建立了13支专业医疗救援队,主要担负国际、国内重特大突发事件的应急医疗救援任务。按照总后勤部卫生部要求,救援队每支编60人,遂行任务时展开床位30张,接到任务命令后急救人员带携行装备于15 min内出动;1 h内全员、全装出动;到达任务地域后,在1.5 h内展开进行伤员救治,昼夜可救治伤病员200例,完成手术40例。
1.2 基本特点 ①任务种类多。重点参与完成国际、国内抗洪抢险、抗震救灾等非战争军事行动紧急事态的应急救援和安全保卫备勤任务,具有多样性、复杂性、紧急性等特点。②作业环境复杂。需要启动救援队的自然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及人员伤亡往往都十分严重,由于自然灾害的多样性及自然灾害本身存在的诸多不可知的因素,发生的时间、地点、规律等难以预先把握。③人员素质要求高。救援队均由医院在职人员兼职担任,有些岗位职能与平时工作性质不一致,需要高水平的专业技能支撑,强调专业化、快速化、高效化。④响应级别高。任务定位是国际、国内重特大突发事件,响应级别高,平时只能以训练、演习等方式维护人员、设备等专业能力,工训矛盾突出,为用兵一时,需着力解决“养兵千日”的难题[1]。
2 救援队战斗力生成的主要做法与效果
接受任务后,院所组建了领导小组、指导专家组;依据总后勤部《非战争军事行动后勤保障能力建设实施计划》编成要求,抽调骨干组建了后送组、手术组、内科组、防护组、医疗保障组、生活保障组;并根据汶川、玉树地震医学救援等经验,增设了信息组,以增强救援队战救器材创新研制、救援数据收集分析及信息化管理能力[2]。2010年,总后勤部配发1000余万元的装备物资,院所投资近百万元建设救援队战备基地。2011年,院所进一步规划了1500 m2的战备基地、500 m2指挥大厅及直升机专用升降平台,预计2013年建设完成。根据现代卫勤发展,主要从整体性、灵活性、精确性、优质性、高效性5个方面形成救援队的战斗力。
2.1 理顺流程凸显整体性 现代卫勤要求彻底打破传统以建制保障为主的模式,就救援队而言要求形成军民一体的卫勤组织体系。按照“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属地为主”的原则,救援队建立了与重庆市卫生局应急办公室等驻地相关单位之间的协同机制,确保能在第一时间获取灾情信息并准确判断灾害性质,在紧急情况下能指挥顺畅,并构建了迅速启动展开的有关机制:①制订《国家级医疗救援队管理规定》,各岗位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位[3];完善院所应急分层指挥体系,提升应急医疗分队执行任务的质量及效率。②建立救援队应急分队响应机制,划分突发情况等级,细化召开党委会、收拢人员、传达指示、物资装载、车辆编队、紧急出动等应急响应行动。③具体制订了重大交通事故、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洪救灾、扑救森林大火、严重烟花爆竹爆炸等应急响应预案,以及《安保维稳行动卫勤保障预案》等预案,确保接受任务后快速反应。
2.2 设计模块确保灵活性 现代卫勤力求消除传统的组织形式单一、保障方式僵化的弊端,根据救援队任务多样等特点和模块化理论,将“三位一体”的功能模块、模块单元、模块化体系应用于救援队建设中[4],包括3个方面:①人员抽组,设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由指挥组、检伤分类组、医疗保障组、检验防疫组、运输组组成,相对固定;专业模块根据不同任务设有内科和外科基本救治模块,细分为创伤、烧伤、中毒、冻伤、中暑等模块,遵循“预任专业全面,危机随机抽组”的原则。②装备管理,设基础模块和专业模块。基础模块包括通用军需、生活、通用医疗等装备,相对固定;专业模块包括中毒、烧伤抢救、创伤抢救模块,并将手术器械模块分为普通外科、胸科、脑科、骨科、五官科。③药材储备,设基础模块和补充模块。按照“依托现有、适当补充”的原则,基础模块以现行野战医疗所常备药材为依托,根据救援任务实际情况进行数量调整,相对固定;补充模块根据任务性质选择性携运,包括中毒、烧(冻)伤、浸泡、炸伤、挤压伤和皮肤药材模块等。此外,还设立了携行模块,主要用于特殊情况下先遣组的紧急行动及进行分散保障行动,包括基本急救、复苏抢救、紧急手术、药械供应、生活保障、简易担架共6个携行背囊,具备功能模块的基本要素。通过以上方法,在组织结构上按需应变,随机组合,优化选择,形成新结构、新功能,实现了机动灵活的卫勤保障。
2.3 实战训练提高精确性 现代卫勤要求克服原则领导和粗放管理的作风,强调保障的精准性。救援队在设计、实施过程中,坚持“以实战需求为牵引、保障演习适用性”的原则,注意处理好平时工作与应急专业训练、日常战备与应急准备的关系,确保平时保障能力和应急救援能力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适应完成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救援任务需求[5-6]。救援队组建以来,除日常授课、操作训练外,主动谋划,迄今已参加军地联动“猎豹-10”演习(2010年6月)、人装结合整建制全脱产集中训练(2011年5月6—15日)、GJTS-09帐篷式医疗系统专项训练(2011年7月)、“海鸥-2011”抗洪救灾分队演训(2011年9月)、“渝动2011-使命行动”水上应急救援演练(2011年11月)等多次大型拉练,并在实践中创新、完善、加快保障力生成的多项措施。在演习、训练方面都以未来救援任务需求为牵引,研究野战卫生技术、车辆使用,筹划救援场地侦查、警戒、展开与布局,开展心理应激损伤防治、徒步行军组织、摩托化行军途中通讯联系及行军受阻的应急处置方法等多种技能培训,突出练流程、练技能、练协同的训练方式,努力提升救援队员的实战能力。
2.4 科技转化夯实优质性 现代卫勤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卫勤保障向适应多样化军事任务的方向发展。我院野战外科研究所是唯一一所有着较为悠久历史的医院与研究所结合的军队医疗机构,拥有全军唯一的武器杀伤效应评估中心和交通医学研究所,野战外科研究享誉国内外。在救援队建设中,充分利用院所结合的优势,努力转化多年来在野战科研方面取得的成果,将救援与科研成果进行了有机的结合。为加强医疗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提高战救器材研制水平,救援队成立了由信息工程师、野战外科专家、战救器材研制工程师和创伤数据库采集人员组成的信息组,有效弥补救援队在信息化建设和战救器材研发方面的不足。训练中,信息组成员融入各组室训练、学习、调研,了解掌握救援队组成、人员配置、救援装备器材、工作流程等基本内容,制定了救援队信息化建设框架,对装备物资、任务执行等实施信息化管理;确定了战救器材研发方向,争取研发改进1或2个战救器材。将安装在院所研制的两栖装甲救护车上的伤员急救辅助诊断系统、超声清创机、血管吻合器等10余件科研成果在伤员救治任务中充分利用,充分保证了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批量伤员的救治。救援伤员信息系统实现了救援队内部信息流、伤员流、物资流的信息共享,为整个救援队伤员救治的组织指挥起到了重要的信息支持作用。
2.5 信息管理实现高效性 现代卫勤努力提高卫勤指挥和保障效率、效益和效能,信息化程度大大提高,使各级机关和机构能及时、准确、便捷获得卫勤需求与保障信息,实现一体联动。我们将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救援队的管理中,从相关信息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利用等方面,努力提高人员、装备和药材等管理水平:①建立人员管理数据库,根据专业特长进行分类管理,并能根据受灾情况、任务类型、伤员病情来调整队员抽组。②建立装备药材管理机制,使装备物资平时得到充分应用,实施救援任务时能迅速收拢;根据《装备维护保养计划》定时维护装备性能,避免装备因长期存放而不能正常工作及耗材、药品过期等状况。③建立伤员信息系统,确保在伤病员数量大、伤情重、范围广等情况下,能对伤员进行合理分流,并配套相应的物资流[7]。
通过以上举措,救援队战斗力明显加强,在重庆“渝动2011-使命行动”军地联合水上救援演练中,接到命令后30 min即装车完毕,提前1 h到达演练现场;在现场仅用30 min迅速建立起了以两顶GJTS-09框架式帐篷为单元的现场临时医疗救护所,被成都军区国防动员委员会评为先进集体。
3 亟待完善的有关救援队配套机制
救援队作为军队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的骨干力量,担负着重大危险情况的一线保障任务,军队、学校和院所已制定相应措施,确保加快转变保障力生成模式,提高核心保障力。但仍然需要进一步完善救援队各项保障机制、优化装备药材配置等,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①应设立专项基金,建立奖励制度,购置特种保险险种,为救援队员在抢险救灾中解除后顾之忧。②在评优晋级、立功受奖、生活保障、探亲休假等方面应切实维护救援队员的利益[8]。③装备物资模块化,配发的体制外装备如心电图机、便携式B超机等均是简易木箱或纸箱包装,无法满足物资装卸、携行要求。④大型设备运输展开时,发电机组、照明系统等部分设备体积、重量大,其装卸仍然是难题,甚至野战叉车的运输也成问题。⑤帐篷式医疗单元配置问题,救援队编配8顶网架式帐篷和3顶通道式帐篷,其中VI型网架式帐篷医疗单元空间不能满足内科组重症监护病房及中度伤员病房设置要求,无法容纳30张床位。当执行救援任务时,固化地按半数轮休原则配置生活保障床位及相关物品,不利于救援不同时期、不同任务时人员休息安排,将影响救援队救治效率。巴基斯坦国际救援队配置与功能定位一致、学科齐全、结构合理,兼顾转运救治和公共卫生,设备配置与物资装备在满足一线抢救300~500例伤员的同时,还考虑了自身生存与环境保护,值得借鉴[9]。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2~3年内,以救援队专题研讨会等形式,进一步收集、汇总情况,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措施。
[1]张连阳.论创伤外科内涵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1,18(10):940-942.
[2]沈岳.地震灾害医学救援中几个常见问题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2008,24(8):580-583.
[3]姚卫光.关于组建我国突发公共事件医疗救援队的思考[J].卫生软科学,2007,21(6):472-473.
[4]Blackwell T,Bosse M.Use of an Innovative Design Mobile Hospital in the Medical Response to Hurricane Katrina[J].Ann Emerg Med,2007,49(5):580-588.
[5]Delehanty R A.The emergency nurse and disaster medical assistance teams[J].J Emerg Nurs,1996,22(3):184-189.
[6]陈国良.非战争军事行动卫勤训练之我见[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09,16(8):712-714.
[7]张连阳.加强汶川地震灾害医学救援的经验总结[J].创伤外科杂志,2008,10(5):385-387.
[8]郑晓东,毛志勇,张名扬,等.军队省级医疗救援队的建设与研究[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1,23(5):70-72.
[9]滕永军,余勤,唐汉博,等.巴基斯坦国际医疗救援队配置与工作模式-汶川地震陇南灾区医疗救援纪实[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8,8(8):616-619.
Discussion on Building Modle of National Medical Rescue Team in Combatant Value
CHENG Xiao-bin,HUANG jian,ZHANG Lian-yang,YAO Yuan-zhang(Trauma Center,State Key Laboratory of Trauma,Burns and Combined Injury,Institute of Surgery Research,Daping Hospital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Chongqing 400042,China)
National medical rescue team was established by Institute of Surgical Research of Third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In this article,it introduced the goa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rescue team,and discussed the points of building national medical rescue team in combatant value including①entirety of procedure;②flexibility of modle design;③exactness of battle effectiveness training;④high-quality of transform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to battle effectiveness;⑤high efficiency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Problems needed to be resolved on the supporting mechanism of rescue team were brought forward.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Rescue Work;Medical rescue team;Combatant value
R821
C
2095-140X(2012)09-0058-03
10.3969/j.issn.2095-140X.2012.09.018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12BAI11B00)
400042重庆,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全军战创伤中心,创伤、烧伤与复合伤国家重点实验室
张连阳,Email:dpzhangly@163.com
2012-06-18 修回时间:2012-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