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2012-04-18李成家

关键词:影视剧跨文化影视

李成家

(湖南理工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我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路径探析

李成家

(湖南理工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影视剧是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也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首要载体。我国的影视剧对外贸易存在严重的文化逆差,我国应加强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宏观上,国家应制定扶持影视业发展的政策,为影视剧的对外传播创造条件;中观层面,相关部门应制定配套的政策法规和竞争机制,影视企业要提高生产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微观层面,影视企业要准确了解和把握国际影视市场需求,提高影视剧制作水平和营销能力。

影视剧;文化软实力;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全球化的发展,外国的文化产品潮水般涌向我国文化市场。近年来,美国的影视剧在我国的传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韩国的影视剧也在我国掀起了“韩流”。而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我国的影视剧虽然也竭尽全力渴望在国外市场取得突破,也有个别影片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总体效果依然不如人意,有时甚至屡屡碰壁。因此,如何提高我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的能力,是一个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的重大课题。

一、影视剧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

众所周知,软实力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软实力”一词最早由约瑟夫·奈提出。他认为软实力是一种通过文化与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而吸引他人的能力。它具体表现在国际事务中,就是一个国家能够通过自身文化、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吸引力而非强制力,使得别国追随其政策、仰慕其价值观、学习其发展过程。这一概念的提出,明确了软实力的重要价值,将它提高到了与传统的“硬实力”同等甚至更为重要的位置,正如约瑟夫·奈所言:“硬实力和软实力同样重要,但是在信息时代,软实力正变得比以往更为突出。”约瑟夫·奈把软实力概括为导向力、吸引力和效仿力,是一种同化式的实力——一个国家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他认为,软实力主要包括文化上的吸引力和意识形态或政治观念的吸引力。由此可见,文化软实力是软实力的核心内容。我国有学者指出:“所谓文化软实力,实质上就是由思想理论、价值观念、道德品行、人格、风俗习惯、科学技术、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教育、体育、文化市场、文化资源、文化环境等狭义文化所展现出来的吸引力、感召力、创造力、凝聚力和生产力。”[1]

加拿大知名学者马修·弗雷泽认为,美国在世界的领导地位必须依靠文化软实力来维护:“对全球稳定而言,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应该更加坚定而积极地在全世界范围内建造和部署。”他指出,在20世纪的绝大部分时间里,美国政府一直在运用软实力为美国国家利益服务。美国通过把好莱坞电影和美国电视推向全球,让唐老鸭担任世界大使,让米老鼠实施“睦邻政策”,让迪斯尼公园体现美国主题,“向世界传播美国的核心价值:个人主义、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和民主政治等”[2](P6)。通过这些,美国的文化软实力成为一种虽然柔软但却极为有效的全球性统治力量。

在美国的文化软实力中,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产生了尤为广泛的影响。长期以来,美国以自身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为后盾,借助各种文化产品、特别是影视剧宣传美国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美国政府很早就意识到了文化在其全球战略中的分量:文化产业既是商业的摇钱树又是政治的传声筒。”[3](P25)其中,美国政府对影响力广泛的影视剧尤其重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威尔逊总统在一次战时演讲中说,‘电影的层次已经达到传播大众思想的最高境界。由于电影使用的是世界语言,更有助于它表达美国的计划和目标’”[2](P31)。为了促进影视业的发展,美国政府除了实行对内放松管制、对外扩张的政策外,甚至对影视企业给予直接补贴。“1945年好莱坞借助盟军取得二次大战胜利崛起之时,美国政府为了加强好莱坞在欧洲的影响,直接补贴其大制片厂1 000万美元,即为一颇有说服力的范例。”[2](P1)如今,美国文化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控制了世界75%的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和制作,美国电影占据世界电影总放映时间的一半以上,占据世界电影市场总票房的2/3,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电影市场几乎被其所垄断。借助丰富的文化产品,美国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政治理念、意识形态和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年轻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及文化消费倾向形成了很大的影响。

近年来,我国政府也日益认识到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是“文化软实力”第一次被写进党代会的报告。同时,我国还制定一系列政策来提高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及其影响,其中包括对我国影视产业发展的全面支持。2009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其中明确提出要提升我国影视产业的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这为促进我国影视剧发展、提升其国际影响力提供了重要支持。

二、影视剧已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首要载体

何谓跨文化传播?笔者赞同复旦大学童兵教授提出的定义。他认为,“从学理上说,跨文化传播指属于不同文化体系的个人、组织、国家之间所进行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传播活动”[4]。此定义指出跨文化传播包括个人、组织和国家三个层面的活动。纵览人类跨文化传播活动的历史可见,伴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进步,跨文化传播的手段日趋丰富,如今,书籍、报刊、广播、影视、网络、手机等,都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其中,“作为现代人类社会的大众文化或大众艺术,电影与电视具有最广泛的群众性和巨大的影响力,遍及世界各个国家、地区和民族,遍及每个国家的城市与乡村”[5](P12)。从国家层面来看,影视剧成为跨文化传播的首要载体,具有文化和经济的双重意义。

首先,影视剧是国家文化价值实现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从传播和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可见,传播和文化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正如拉里·A·萨默瓦所言,“文化和传播协同工作——两者不可分离。事实上,要判别哪个是声音、哪个是回声往往是困难的”[6](P6)。随着电子媒体时代的到来,影视文化成为大众文化的集中体现,影视文化以电子媒体为承载,通过声、光、影、色再现生活画面,继而形成代码信号为受众所解码并最终产生意义。……影视文化对人类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史上自从语言、文字、印刷术产生以来,在文化的积累和传播上的一次划时代的革命”[5](P9)。影视剧蕴含着国家的文化取向和精神价值,通过跨文化传播可以拥有成千上万的外国观众,在全世界产生广泛的影响。如近年来风靡中国的韩剧,在十余年的时间里,“韩流”风靡,哈韩文化席卷亚洲,尤以电视剧掀起的热潮为甚。由MBC(韩国文化放送)、KBS(韩国电视台)、SBS(汉城电视台)三大电视公司掀起的韩剧风暴席卷包括中国、日本、新加坡在内的多数亚洲国家,特别是在中国市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2002年至今,几乎所有的中国省级电视台都播放过韩剧。韩剧的热播为各级电视台赢得了众多观众,一些深夜11点以后播放的韩剧,收视率仍然超过很多黄金时段的电视剧。仅2002年,中国内地播放韩剧的数量就达到了67部。韩剧带来的不仅是动人的爱情故事、跌宕的生活情节,它同时也将韩国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服饰潮流、道德观念、家庭伦理等民族文化持续地对外输出。甚至可以说,韩剧的成功是让韩国成为文化出口大国的重要因素。

其次,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以好莱坞电影大片为例,詹姆斯·卡梅隆先后导演的影片《泰坦尼克号》和《阿凡达》,是目前电影票房史上最卖座的两部电影。1997年上映的《泰坦尼克号》,囊括11项奥斯卡奖,全球票房总收入超过18亿美元,其中中国内地票房达人民币3.6亿元,在中国保持了单部影片票房收入纪录11年。而2009年上映的《阿凡达》,堪称世界电影之最,目前全球票房已超过25亿美元,轻松打破了此前《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3年的票房收入纪录,在中国的票房收入突破1.8亿美元,再次创造单部影片在中国的票房纪录,并创造了连续十周票房冠军的纪录。可以说,好莱坞大片成了美国电影在世界各地的吸金器。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和跨文化传播的日益频繁,影视剧创造的经济效益必然还将不断攀升。

三、提高我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的路径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在对外贸易中,我国一直保持着较大的贸易顺差。然而,和经济的贸易顺差相比,我国的文化贸易却存在着严重的逆差。其中,影视产业的贸易逆差很大。以电视节目为例,“2007年,中国从美国、日本、韩国三国进口的电视节目总额分别为10 977.27万元、2 689万元和428.68万元,而向美、日、韩三国出口的电视节目总额仅为1 641万元、522万元和300万元”[7](P62)。在电影方面,美国在2000年的影视贸易出口就高达180亿美元,韩国在2003年的电影出口额达到3 098万美元,而中国在2002年全年的广播影视业的创收总共仅为 440亿人民币,只占全国 GDP的0.5%。[8]2006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指出,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存在严重的“文化赤字”,“以电影为例,从2000年到2004年,中国进口影片4 332部,而出口影片却屈指可数”[9]。要缩小我国对外影视剧贸易中存在的文化逆差问题,本文认为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加强我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

(一)宏观层面的策略

我国政府要站在国家文化发展乃至全球文化竞争的层面上,高度重视影视剧的发展,对影视剧生产和出口给予支持和鼓励。

1.对内:制定促进影视剧繁荣发展的政策。在对内方面,国家应制定支持和鼓励影视剧制作和走出国门的政策法规。有学者指出,“加入WTO后,中国的文化产业将直接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同时外国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将不可避免地大量进入中国。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应该找准自己的政策目标,制定出文化方面的相应策略。同时,尽快制定出中国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战略”[10]。在这方面,国家近两年出台的关于发展文化产业和影视业的相关政策令人鼓舞。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提倡大力振兴文化产业,其中将影视制作列为重要的发展项目之一,明确提出“影视制作业要提升影片、电视剧和电视节目的生产能力,扩大影视制作、发行、播映和后产品开发,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对影视数字内容的需求”,并指出要“扩大对外文化贸易,落实国家鼓励和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优惠政策,在市场开拓、技术创新、海关通关等方面给予支持。制定《2009-2010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目录》,形成鼓励、支持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长效机制。重点扶持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艺术、展览、电影、电视剧、动画片、网络游戏、出版物、民族音乐舞蹈和杂技等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抓好国际营销网络建设”[11]。规划中特别强调在对外文化贸易中企业的主体和中心地位,并鼓励文化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生产基地,生产和开发适合当地文化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真正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2010年,国务院又专门出台了促进电影产业发展的政策。2010年1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强调了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基本原则;确立了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七个总体目标;针对中国电影产业发展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十项重点措施,具体包括:“大力繁荣创作生产;积极培育新型企业;继续扩大院线经营规模;大力支持城镇数字影院建设;鼓励加大投融资政策支持;积极推动电影科技创新;全面加强公共服务;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完善监管体系;大力加强队伍建设。”[12]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从‘十一五’到‘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电影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发展的黄金机遇期。《意见》的出台,必将为我国实现由电影大国向电影强国的历史性转变产生深远的影响。”[13]毋庸置疑,这一指导意见必将进一步促进我国电影业的发展。

此外,近年来,关于影视剧审查立法的呼声不断。著名导演谢飞曾公开表示我国的影视作品审查很乱,呼吁影视作品审查要尽快法治,而不是人治。的确,缺少法制标准,必然导致影视剧审查尺度的随意性。比如,2001制作完成的电视剧《秦始皇》,当年就在香港无线电台播出了,获得了很好的收视率,海外版权也获得良好收益。但在内地,该片审片时间一拖就是六年,直到2007年才播出,严重影响了该剧的播映和收益,也打击了投资人的信心。据了解,我国每年生产的上万集电视剧中,至少有近半因审查通不过而无法上映。因此,全国人大应尽快对影视剧审查予以立法,以法律为准绳,才能确保影视剧审查的公平和公正,也惟有如此,才能真正使影视剧生产真正实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2.对外:为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创造条件。影视剧对外的跨文化传播,更需要政府创造各类条件。美国电影在全世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与美国政府长期以来的支持密不可分。“自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来,美国政府就十分关注电影出口,多年以来,好莱坞与华盛顿一直保持着‘动人的关系’。好莱坞对欧洲配额制的攻击,及时地得到了克林顿政府的支持。”[3](P11)1999年11月15日,中美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谈判最终达成协议,其中特别包括中国电影市场的开放和允许外资进入影院。这一协议为好莱坞电影打开了中国市场的大门。

我国政府要加强与其他国家在文化贸易、特别是影视剧出口方面的谈判与合作,为影视剧出口创造良好的条件。在《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中确立的关于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七大目标中,其中之一就是电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日益提高”,明确表示要“积极推动电影走出去,培育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电影国际传播企业,开发适应国际市场需求的国产影片;通过在境外举办公益性的中国电影展、参加国际电影节和组织商业性的海外推广营销活动,不断提高国产影片的国际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在针对电影产业发展现状而提出的十大措施中,其中之一就是“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指出要“积极实施电影‘走出去’战略,加大对电影产品和服务出口支持力度,加快培育海外营销的市场主体,加大国产影片海外推广营销力度,拓展渠道,完善网络,探索建立国产影片海外推广营销体系,推动国产影片进入国际主流电影市场;支持电影企业、电影作品参加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展和交易市场,进一步办好‘上海国际电影节’等活动;推动‘中国电影频道’等采用频道时段合作、有线电视网络租用及互联网等新媒体手段加快海外落地步伐,扩大用户规模;积极与各国政府、国际电影节展组委会、电影机构、社会组织、行业协会等建立广泛友好的合作推广机制,进一步加强对外合作拍片,继续举办好中国电影展等活动,努力增强国际影响力”[12]。这必将推动我国影视剧更好更快地走向国际市场。

(二)中观层面的策略

国家出台的扶持影视业发展政策令人鼓舞,但要得到贯彻落实,还需要相关部门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影视剧企业不断提高生产水平并勇于走出国门。

1.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法规和竞争机制。针对国家出台的扶持政策,全国各地涉及影视业发展的有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制定各项配套政策措施和办法,促进影视业的繁荣发展。

首先,全国各地相关部门要加快推进国有影视业单位转企改制和公司制、股份制改造,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和支持文化企业发展两个规定的通知》等有关文件精神,加强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积极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影视剧生产企业,对非公有制电影企业在投资核准、土地使用、财税政策、融资服务、对外贸易等方面给予国有影视企业同等待遇,为影视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和提供支持。其次,相关部门要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强化影视市场准入管理。在具体工作中,既要坚持正确方向,严把立项、备案、审查、发行放映和播出等关口,准确把握影视剧的意识形态和文化商品双重属性,发挥影视剧的审美娱乐和教育双重功能,又要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始终把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遵循艺术创作和生产的规律,尊重影视剧作者的劳动成果,加强与影视业有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坚决打击影视剧走私、盗版等违法犯罪活动。再次,为促进影视剧的健康发展,相关部门可在影视企业中引入竞争机制,遵循市场规律,对生产能力强、制作水平高的优秀影视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鼓励其多出精品,对不合格的企业进行整改乃至予以淘汰。

2.影视企业提高生产能力和人才队伍素质。赵启正曾表示,我国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二缺”,一缺作者,二缺培养。中国传媒大学胡正荣教授认为,“从产业的源头上分析,媒介产业和文化产业是一种创造力产业。电影是典型的媒介产业,因此,它也就具有了媒介产业共有的本质规定性,即创造力”[14]。的确,作为艺术作品,创造力或创意是影视剧的核心,是影视剧赢得观众的根本。创造力或创意都是由人类进行思考和实践的产物,要制作优秀的影视剧,就必须有一支优秀的人才队伍,包括作家、编剧、导演、演员、摄像师、灯光师、音响师、剪辑师等专业人才。说到底,影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具有优秀创造力的人才队伍。此外,影视企业还要树立“走出去”的信心和勇气,勇于将优秀的影视剧推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我国影视企业已越来越重视参加各大国际影视节,一些影视剧在国外的传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但总体来说影响依然有限,有待进一步提高。要提高我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扩大影视剧在国外的影响力,在影视剧的出口上,既需要质的提高,也需要量的积累。这是影视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微观层面的策略

影视剧的生产大致可以分为投资、制作、发行和播映四个环节,影视企业必须通过了解和把握国际影视市场需求、提高影视剧制作水平和国际营销能力,从微观层面提高我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

1.准确了解和把握国际影视市场需求。了解观众需求,进行分析、评估、定位与创新,再进行加工制作,确定价格,选择营销渠道和促销方式,这是影视剧的生产流程。其中,准确了解和把握市场需求是第一步,也是影视剧取得成功的前提和基础。

美国电影界就曾专门针对中国电影市场和观众做过调查研究,这也是好莱坞电影在我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据报道,中美双边协议后,好莱坞各大公司均立即展开了对中国市场的研究。在一份把中国电影市场分为‘都市’、‘小城’和‘乡村’三个区域的调查表中,好莱坞的电影已被分成‘动作片’、‘爱情片’、‘科幻片’、‘灾难片’、‘历史片’等10种类型向中国观众征求意见,以便对所生产的影片进行更适合中国市场的调整。”[15]美国电视剧的生产更是把观众需求摆在首位。“美国的电视剧是边拍边播的,他们很注重收视率,一部收视率低下的电视剧是无法生存的……边拍边播的形式使剧情具有相当的灵活性,编剧可以在剧情当中添加时事热点,根据观众反馈对剧情设置和人物命运进行调整,随着季节的变迁同步加入相应感恩节、圣诞节等假期主题。这种调整可以调动观众的情绪,拉近观众与剧集之间的距离。”[16]这些做法值得参考借鉴。

当前,我国影视剧的“走出去”战略已取得了一定成绩,对未来的国际市场前景也可保持谨慎的乐观。在电影方面,随着《卧虎藏龙》、《功夫》、《英雄》等电影在国际电影票房市场获得成功,并推出了巩俐、章子怡、李连杰等国际巨星,有美国学者认为,“有大量证据证明,华语电影不仅在美国本土市场,而且在海外市场都已经跻身于最成功的‘外语电影’之列了。……华语电影的前景应该是令人鼓舞的”[17]。与电影相比,我国电视剧的“走出去”之路更为任重道远。

2.提高影视剧制作水平。我国是文明古国,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为我国的影视剧生产制作提供了丰厚的文化资源,许多故事对外国人也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如妇孺皆知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美国迪斯尼公司先后推出的《花木兰》系列动画片,在全球赚取了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收入,花木兰也成为西方观众最为熟悉的东方女性形象。在国际电影票房上取得较大成功并获四项奥斯卡奖的《卧虎藏龙》,很好地体现了中国的武侠文化,赢得了国外观众的喜爱。因此,影视剧创作人员要善于从我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去寻找和挖掘有特色的故事题材。

同时,在影视剧制作中,还要考虑不同国家观众的价值取向。例如,花木兰在我国人们的心目中,主要是一个代父从军的孝女和英勇善战的女英雄形象,但在西方观众眼中,她主要是一个争取男女社会地位和政治权利平等的女性主义形象,是一位有着女性主义思想的东方古代女英雄。由此可见,同一故事题材蕴含着多种价值取向。因此,对于要走出国门的影视剧,创作人员必须要结合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在影视剧的生产中做出最合适的价值选择。

当然,影视剧创作人员也要善于结合当前国内外形势和重大事件,制作代表中国价值和声音的影视剧。在这方面,美国影视界的做法值得学习。“恐怖主义分子袭击世界贸易中心、五角大楼的硝烟尚未散尽,就有一批好莱坞电影制片厂的决策者与白宫的高层召开了秘密会议,讨论美国电影以及好莱坞拍摄的电视节目如何与全球性的恐怖主义作战的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美国电视艺术与科学学会主席布赖斯·扎贝尔后来说,‘娱乐业完全可以帮助政府转达明确的信息,告诉全世界美国人是什么样的人,告诉全世界美国人信仰什么’。”[2](P112-113)

此外,创作人员还需提高影视剧的故事叙述方式,以便更好的迎合外国观众。赵启正认为,“中国立场的中国故事要国际表达。所谓国际表达,还不只是对外国一种方式的表达。对都说英语的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都要有不同,别以为翻译成外文就行了。一个在美国风行的电影,到英国未必风行”[18]。因此,针对不同国家的观众,创作人员应对其文化背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接受特点等进行深入了解,针对性地推出不同的影视剧版本,提高影视剧在不同国家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实现效益最大化。

3.提高国际营销能力。我国影视企业还要进一步提高国际营销能力,这也是提高影视剧跨文化传播能力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如今,营销在影视剧生产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好莱坞电影生产已从以导演为中心过渡到以制片人为中心,再发展到当前的以营销策划为中心的格局。”[19](P136)“好莱坞大片进入国际市场都作过详细调研和分析:从选择哪部大片(导演、演员、故事等)、上映时间(节假日)、宣传方式(网络、海报、首映式等)、放映组合(影片、DVD等)等方面,根据该国实际情况选择性地进行组合,一切都以充分占有该国市场为目的。”[20]这对我国影视剧的“走出去”具有一定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在影视剧的广告费用和营销成本不断攀升形势下,我国影视剧的国际营销要学会多种营销方式的有效组合,力求用较低的营销成本,实现较大的营销效果。

总之,作为文化软实力的核心构成部分和跨文化传播的首要载体,我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已经上路,但依然任重道远。要想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获得更大效益,产生更大影响,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能力至关重要,也迫在眉睫。

[1]涂可国.试论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对策[J].山东经济,2008,(6).

[2]马修·弗雷泽.软实力:美国电影、流行乐、电视和快餐的全球统治[M].刘满贵,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

[3]李怀亮,刘悦笛.文化巨无霸——当代美国文化产业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4]童兵.试析跨文化传播中的认识误区[J].新闻大学,2004,(秋).

[5]岳淼.影视传播概论与技巧[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6]萨默瓦,等.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M].麻争旗,等,译.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喻国明,焦中栋.中国传媒软实力发展报告[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9.

[8]魏婷,夏宝莲.中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及原因分析[M].国际经贸探索,2008,(3).

[9]赵新兵.赵启正委员:中国对外传播存在“文化赤字”[EB/ OL].(2006-03-10)[2011-11-05].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6-03/10/content_4283141.htm.

[10]杜悦.中国如何面对“文化巨无霸”的挑战——访国际文化贸易研究专家李怀亮博士[N].中国教育报,2005-06-16.

[11]国务院.文化产业振兴规划[EB/OL].(2009-09-26)[2011-11-05].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9-09/26/content_12114302.htm.

[12]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EB/OL].(2010-01-25)[2011-11-05].http://www.gov.cn/zwgk/2010-01/25/content_1518665.htm.

[13]刘阳.由电影大国迈向电影强国[N].人民日报,2010-01-30.[14]胡正荣.美国电影产业的核心与经营策略[J].电影艺术,2005,(1).

[15]白鹤.敢问路在何方——试论中国电影市场的营销策略[J].影视技术,2001,(4).

[16]何煜.美国电视剧的产业化运作和营销策略[J].电视研究,2010,(5).

[17]骆思典.全球化时代的华语电影:参照美国看中国电影的国际市场前景[J].刘宇清,译.当代电影,2006,(1).

[18]何春中.赵启正委员: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有二缺[J].中国青年报,2010-03-06.

[19]张爱华.当代好莱坞:电影风格与全球化市场策略[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9.

[20]黄沛,郑品海,张勇.美国电影的整合营销传播体系[J].电影艺术,2003,(4).

G206;J905

A

1671-3842(2012)01-0029-05

2011-11-06

李成家(1984-),男,湖南邵阳人,讲师,传播学硕士,主要从事传播理论研究。

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度部级社科项目“我国影视剧跨文化传播能力建设研究”(GD10066)。

责任编辑:贾 岩

猜你喜欢

影视剧跨文化影视
影视展
文学转化影视,你需要了解这几件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影视风起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影视
被影视剧带火的“胜地”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