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合江根据地的历史作用①

2012-04-18吴晓莉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4期
关键词:合江解放战争根据地

吴晓莉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合江根据地的历史作用①

吴晓莉

(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作为东北战略后方的合江根据地是解放战争时期北满五个根据地中建设较早、战略地位最重要的一个。合江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对我党、我军在东北的成功关系很大。在物质保证上,大力支援前线完善军需供应;在人员补充上,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与战士,有力的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在经验积累上,率先实践、率先总结经验,为北满根据地的巩固、发展提供了借鉴,支援建国后东北及全国的发展。全文尽可能全面展现合江根据地建设工作的斗争全貌,并给予其客观历史的评价。

合江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历史作用

地处祖国东北边陲的合江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是我党东北根据地的前沿,也是全国最早建立党的红色政权的地区。根据地提供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援为辽沈决战的胜利,为东北解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因此,解放东北全境的斗争中合江根据地是东北解放战争战略退却的落足点。我军消灭东北境内的国民党军队,进而展开解放全中国的军事斗争时,根据地再次全力以赴支援关内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因而,合江根据地又是解放全国战略进攻的出发点。

一、物质保障方面:保证了前线军需供给

合江作为东北根据地大后方的重要任务之一是从经济上提供一切可能的条件,支援前线,保证军需供给。从1945年三江人民自治军到达伊始,合江各界人民就把拥军优属、支援前线作为自己的光荣任务。直至1949年,在整个解放战争中,支前活动持续不断。

农业大生产运动的开展,繁荣了根据地的经济,为征购军粮提供有力保障。1947年1月12日,合江省委发出《关于粮食工作的决定》指示中要求在各地成立粮食委员会,负责公粮的征购、运输,保证军粮供应。甚至在1947年3月,全省停止烧酒、榨油一个月,将节省下来的粮食14万吨支援前线。在辽沈战役决战期间,中共合江省委等发出《关于节约粮食问题的命令》号召机关、部队、学校每人每天节省1两米。要求开展群众性的节粮运动。[1]人民节衣缩食,尽可能支援前线。1948年全省每人就献出半斤干菜,16个县市共献出55万斤,仅1948年募集的资金有90亿元。[2]三年解放战争中,合江省共交支前公粮三千多万斤,捐款5000万亿元。每逢节日,各界人民敲锣打鼓,向军队和医院送去大量的慰问信、猪肉、白面等慰问品。对此,东北电影制片厂曾拍摄新闻纪录片,记录佳木斯人民支援前线的各种活动,在解放区放映。[3](P1247)这些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使合江根据地成为可靠的大后方。

合江省委重视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为此制定一系列的方针政策,并对企业实行民主管理和改革创新。例如,在公营企业中鼓励职工努力生产,支援前线,整顿内部,进行民主管理改革,在私营企业中推行劳资合作分红制。对商业进行民主改革,使佳木斯的工商业呈现出空前发展的新景象。市工商会组织动员全市私营工商业者,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积极生产军需产品,全市私营工商企业有十余个行业317家,其从业人员千余人,生产六十余种产品。私营工商业者用实际行动,有力地支援了前线。仅1946年至1947年,佳木斯市工商业者为三江人民自治军募集购买军装6000多套。[4](P31)数据表明,黑龙江省财政中军费支出占的比例最大,平均为20%,合江省在1947年12月至1948年11月,一年中的军费开支即占同期财政支出的56%。[5](P145-146)

合江根据地积极组织军需,为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的保障。1947年7月,合江省政府发出《关于动员担架大车支援前线应注意事项通知》,要求各市、县要在“全力支援前线”的口号下,充分动员群众,自觉自愿参加战争勤务。随后,战勤支前的热潮在全省各地掀起。据1947年7月至1948年6月合江地区战勤情况统计,合江人民共出动大车734辆、马2286匹、民工9638人,总平均服务天数371天。组建了六百余人的战勤担架队,并荣获“铁人担架队”的光荣称号,其中100人立大功。[6](P175)民工参战后,各县对其家庭均按军属待遇。后方人民主动帮助军属代耕土地、发展生产。战勤的民工到前方后,由部队供给,其标准与军队同样。尽可能减少群众的负担。集中进行军事教育,尽可能为其减少牺牲。虽有如此准备,战争中的损失在所难免,民工伤亡都由政府给安葬费。牲口死亡由县、省政府以现款补偿损失。大车由村农会解决。由于动员的广泛深入,合江人民认识到解放战争是为人民求解放的正义战争,踊跃地参加战勤支前活动。解放战争时期,合江人民义无反顾出动担架队、大车队奔赴前线,抬担架、救护伤病员,运送军火物质,筑工事、修道路,创造出许多英雄事迹。

二、人员补充方面:输送了大批优秀干部和战士

人力支援体现于优秀干部的培养和为前线补充兵员。为适应解放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东北局、中共合江省委等党政军领导机关,从1945年底开始陆续创办了各类革命化的学校。合江地区的干部培养即通过两种方式完成,一是通过革命化的学校教育;二是在合江根据地创建发展实践中成长起来。解放战争时期驻佳木斯军事学校主要有东北军政大学北满分校、东北军需学校、东北药科学校、汽车学校等。解放战争时期驻佳木斯主要专业学校主要有东北药科专门学校、东北邮电学校、合江军区卫生干部学校、育民助产士学校等。这些短期大学和干部学校,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制度灵活,短期速成,为党培养了大批急需的干部。另外还有文化类学校,如东北大学、东北医科大学、东北供给学校、合江省立佳木斯联合中学等。仅东北大学、东北供给学校和东北医科大学就毕业了5248名学生。合江省有6所中学,其中仅合江省立佳木斯联合中学,“在新中国成立前3年间,培养1000多名革命知识分子,输送给各级民主政府、土改工作队、部队和上级学校。”[3](P1005)

此外,合江省和佳木斯、富锦、依兰等市县分别开办了军政干部学校和干部学校。合江省军政干部学校就培养了500名青年干部。同时,合江根据地还在剿匪、反奸清算和土地改革,以及经济建设的实践中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据不完全统计,到1948年培养区、村干部7665人,培养省、市、县普通干部2400人。[4](P30)在3年多时间里,合江根据地“各类学校总计培养输送近万名军事、经济、政权和文化教育建设人才,有力地支援了东北解放战争和土地改革运动。”[3](P1006)

在积极培养干部人才的同时,合江根据地在战争的危急时刻保存、发展、壮大了大批科学文化机构、建设人才和文化人士。从延安和关内解放区来的各种科学文化机构搬到这里,得以再发展。党的很多主要领导干部以及他们的家属、工作人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作家、艺术家都在这里工作和生活,得到革命实践的历练。东北全境解放后,这些大批人才立即奔赴各地,发挥了重大作用。辽沈战役胜利后,合江的2000名干部随军南下,到沈阳、吉林和南方工作,并在那里发挥了重要作用。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为抢占胜利果实,派重兵大举向东北进攻。东北民主联军奋起自卫,给敌人以重创。同时,主力部队兵员急需补充。为向前线部队补充兵员,从1946年初到1949年4月,合江省根据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指令,多次下达指示、命令,要求全体军民紧急动员,全力支援前线。到战争后期,各地普遍设立扩军委员会,具体负责扩军工作。中共合江省委发出三次大规模的扩充新兵的动员令。

第一次是1946年4月,中共合江省委发出了《关于扩充新兵给各县的指示》[7](P1),决定在全省扩充新兵,补充主力。自愿参军的宣传口号是“参加自卫军、保卫民主、和平”、“保卫土地”、“保卫家乡”、“穷人翻身坐天下,自己参军来保驾”、“肩负起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光荣任务,补充和扩大武装力量,将革命进行到底”。[8](P200)扩军工作中,通过“诉苦会”,对广大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激发群众的参军热情。组织干部分片包干,与适龄青年谈心,谈前途、交朋友,动员自己的同乡、同事、邻居、朋友参军。各地群众文艺团体,运用各种文艺形式,宣传参军的意义和人民军队的光荣历史。全省掀起自愿参战、参军的热潮。仅用2个月扩充新兵1500名。截止1946年9月,合江军区输送补充主力部队的兵员达到5000人以上。

第二次是1946年11月16日,中共合江省委进一步要求各地除扩大地方主力外,应扩大本县独立团及民兵,并完成征兵1400名的任务。随后,将合江地方兵团整建制地补充给东北前线主力兵团。1946年12月至1947年3月,为配合东北民主联军在南满进行的四保临江战斗和北满部队进行三下江南战役,合江省委、合江军区为此向主力补充新兵。1947年3月开始,合江军区先后将五支队的九团、十二团、十三团、十五团、警卫营共3000人补充给第一纵队,四支队一团一千七百余人和五团六百余人调补第六纵队,军区炮兵调给民主联军炮兵司令部,1947年5月,军区骑兵团由当时军区司令员贺晋年带到骑兵纵队。

1948年1月,奉东北军区命令,将合江军区警卫团,第七团共七千余人与牡丹江军区两个团编成独立第八师,开赴前线。同年5月,合江省委、合江军区按照东北局、东北军区成立二线兵团的指示,组织了4个独立团,共11420人。7月底军事部组训的4个独立团陆续补入主力部队,补充长春前线主力部队。同年九十月份,再次输送6个独立团12000余人,补充前线一纵、二纵、五纵、炮纵、铁道兵纵队及民主联军总部。

自1946至1948年,共有三万五千多名合江子弟兵输送到前线主力部队,参加辽沈决战。如此大规模的人员补充是基于合江省自愿报名参军的人数众多。据统计,仅1946到1948年合江省自愿报名参军人数达56233人。

第三次是1949年4月9日,中共合江省委发出《关于扩充新兵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通知》,扩充新战士2500名。东北已完全解放,但中国人民的敌人尚未最后完全打倒,其残存势力勾结美帝国主义企图做垂死挣扎;中国有一半以上的人民仍必须继续努力,肩负起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光荣任务,补充和扩大武装力量,将革命进行到底,完全彻底消灭敌人,解放全中国。

总之,合江儿女参军参战上前线,从东北启程,一路战斗,为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经验积累方面:提供了根据地建设的宝贵经验

合江根据地以佳木斯这样的大城市为中心,占据独特的战略地位,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率先在东北开展根据地建设。所以诸多问题是首先在这里遇到,首先践行,首先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很多工作具有先走一步的特点。所以在根据地的建设中,先后创造出很多成功的具有指导和推广意义的实践经验。

首先,合江土地改革经验得到广泛推广。1946年土改第一阶段中关于日本移民的“满拓地”处理意见为“被没收土地不应退还原主,而应重新分配给无地少地的农民,变成他们的私产。”得到中央认可,3月21日,延安新华总社将此经验介绍到全国解放区。

1947年春天,合江省在土改中出现“夹生饭”问题。合江省委发现及时纠正,提出“煮夹生饭”,必须把解决土地问题同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使农民真正翻身的目的。同时,向东北局作了汇报。东北局依据这一汇报进行调查,发现这个问题在东北相当一部分地区广泛存在。于是,东北局发出《关于“半生不熟”问题的指示》推进东北各省土改工作。

1947年夏天,土地改革运动高潮阶段,又出现“左”的做法。即片面理解充分满足贫民要求的精神,刮起“扫堂子”风。合江根据当地对此问题发现早,解决早,使贫雇农与中农结成了牢不可破的同盟军,巩固了土改成果。这一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将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所起草的《必须团结中农》一文的主要内容向全国做了广播,为全国土改工作提供了正确的方针和方法。

其次,总结了建党工作的基本经验。合江省建党工作中,充分发挥老根据地的优势,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较早完成秘密建党工作。公开建党工作阶段,首先提出了“自报、公议、党批准”的建党方法,在合江自下而上地建立起一个群众性的强大的党。这是我党在合江地区建立巩固根据地执行群众路线的成功范例,并由此而产生了一系列建党工作好方法。合江建党成效显著,如:1948年12月,黑龙江农村党员占农村人口的平均比率是0.62%,嫩江省农村党员占农村人口的比率是0.58%,合江省的比率则高达1.6%。1948年7月29日《东北日报》发表了《再论公开建党》社论,文章对这一建党方法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自报、公议、党批准’,是公开建党中应该强调的三个不可缺少的原则。这些原则,既符合党章的规定,又符合中央的指示,因而是完全正确的。”接着,东北各省普遍推广了这一方法,并补充为“普遍宣传,个别了解,向党报名,群众公议,党批准。”

第三,最早提出保护工商业的政策。合江根据地在平分土地、反奸清算运动中,各地都程度不同地出现了侵犯工商业的现象。合江省委对此提出注意区分敌伪资本和民族资本,对他们采取不同的政策加以区别的措施。敌伪资本要执行消灭政策,民族资本则要实行保护政策。对于民族资本中有劣迹的民族资本家则一方面搞经济上的清算,以维持营业为限度;另一方面,绝不采取消灭政策,防止“左”或右的偏向。

合江根据地在工商业的恢复与繁荣过程中,合江省委发出《在平分土地运动中保护城市工商业》的指示。这个《决议》从公私关系、贸易政策、物价政策、工业政策、工资政策、税收政策、建立合作社、加强领导等八个方面对保护和发展民族工商业作了详尽的政策规定,并明确指出:“一切侵犯工商业者正当权益的行动,必须严格禁止。”这份文件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党历史上最早进行系统地总结保护们民族工商业政策的历史文献,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党中央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总原则。后来,合江省委书记张闻天又为以此精神为核心为农村土地改革起草了《在平分土地运动中保护工商业》的指示,合江省委批评了平分土地运动中发生违反城市工商业政策的“左”的做法,并提出了纠正的措施。即今后从土地斗争转入生产斗争,领导农民发展生产,避免了“永远斗争”、“循环斗争”的思想泛滥。《在平分土地运动中保护城市工商业的指示》上报中央后,中共中央于1948年1月31日指示东北局“合江省这一指示,经修改后,可使用于整个东北各地。”合江为东北根据地土改运动的开展,做了典型示范。

[1]检查浪费,厉行节约[N].合江日报,1948-04-30(1).

[2]合江人民支前热潮继涨全省完成晒干菜任务[N].合江日报,1948-11-18(1).

[3]佳木斯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佳木斯市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6.

[4]庄金林,孔繁莉.略述解放战争时期佳木斯人民的历史贡献[J].世纪桥,2002,(12):31.

[5]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共产党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6]中共合江省委关于两年来战勤与扩军工作调查[Z]//支援前线.黑龙江档案馆编印,1984.

[7]中共合江省工委关于扩充新兵给各县的指示[Z]//支援前线.黑龙江档案馆编印,1984.

[8]黑龙江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黑龙江省志·军事志[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6.

K266

A

1007-9882(2012)04-0129-03

2012-06-28

吴晓莉(1972-),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佳木斯大学人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东北地方史。

[责任编辑:王 卓]

猜你喜欢

合江解放战争根据地
腾飞吧,合江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合江
——我可爱的家乡
合江神臂城怀古(外一首)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合江荔枝大幅减产价格上涨
解放战争战略考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