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养殖业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十三届二次理事会暨2012年全国秘书长会议在扬州召开

2012-04-17吴君

兽医导刊 2012年6期
关键词:养殖业战略养殖

本刊记者 吴君

2012年5月28~30日,由中国工程院农业学部和中国畜牧兽医学会主办,扬州市人民政府、江苏省农业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及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十三届二次理事会暨2012年全国秘书长会议在风景秀丽的江苏扬州成功召开。1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出席本次论坛,并有来自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农业院校和畜牧兽医部门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工作者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由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长陈焕春主持,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院士、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朱步楼先生、扬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王智永先生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在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升国民营养健康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未来20年,我国养殖业主要养殖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但面临资源日益短缺、环境生态压力加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挑战,如何实现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必然面对且必须解决的一大难题。为此,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旭日干等15位院士于2008年6月向中国工程院提出了开展“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建议,其中包括水产、特种养殖业,引起了中国工程院领导高度重视,被列为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得到了农业部、环保部、科技部、国家质检总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经过4年的研究,在中国工程院22位院士和200多位相关专家的共同辛勤努力下,项目取得显著成果。

表1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会增补人员名单

为共享这一重要的战略研究成果,论坛安排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农业部畜牧业司巡视员陈伟生先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研究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向仲怀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秦皇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庞国芳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部金鉴明研究员,分别发布了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综合报告、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战略研究报告、水产养殖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报告、特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养殖产品加工与动物源食品安全战略研究报告、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战略研究报告,为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出谋献策。

论坛后还组织举行了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十三届二次理事会暨2012年全国秘书长会议。中国工程院秘书长白玉良教授、农业部原国家首席兽医师、中国兽医协会会长贾幼陵先生、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副理事长阎汉平研究员、江苏省农业委员会副主任王春喜先生等出席会议。会议通报了学会2012年主要工作,并增补了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和团体会员,审批了分会召开学术会议和换届大会的报告。

战略一:当前养殖业形势和战略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李宁教授

(一)我国养殖业的当前形势看好

一是我国养殖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产量连创新高,保障了养殖产品有效供给,动物源性产品比重不断加大,极大的改善了国民膳食结构,养殖地位持续提高,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调整,食品安全日益完善,推动了养殖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是随着人口总量的增长、购买力的增长和城市居民人口的增长,养殖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以及国际供应有限,我国未来20年仍然必须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业也仍将保持快速增长,才能满足中国人民对养殖产品的需求。

三是我国养殖业战略地位将持续提升,因为养殖业成为农业战略主导产业是发达国家普遍趋势,因此养殖业也将会成为我国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这种转变完全符合农业的发展规律,养殖业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引领作用更显突出。

四是发达国家已经相继完成养殖业的战略转型,而我国养殖业发展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饲料、品种依赖进口,土地短缺等资源短缺日趋严重,重大疫病、食品安全、市场波动、环境污染等养殖风险依然严峻,规模化程度低、生产力水平低、从业者素质低、深加工比重低等生产问题继续凸显,金融信贷、调控能力、组织程度的不足证实我国产业体制仍需改善。国际竞争主战场从国外转移到国内,品种、饲料、装备、加工等全方位产业链竞争越演越烈,因此,我国养殖业发展必须在未来20年实现重大战略转型。

五是先进科技支撑的规模化是实现养殖业战略转型的根本途径,因为规模化有利于先进科技集成应用,大大减低养殖成本,同时大大提升养殖生产效益和资源利用效率,有利于保障养殖产品有效供给,防止养殖产品价格剧烈波动,有利于疫病控制、污染防治及质量安全监管,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有利于培育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整个养殖业跨越式发展。

李宁院士

(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重点 引领科技进步来促进战略,实现规模化来推进战略,在饲料资源保障、食品安全保障、环境生态保护、重大疫病防控、新兴产业培育、重点产业提升、科技进步促进和规模养殖推进等战略的支撑下,实现由传统养殖业向现代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型。

(三)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建议

1.充分认识养殖业战略产业地位。未来20年,我国养殖业将实现重大战略转型,在我国农业中率先实现现代化,成为保障食物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建议明确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主导地位,以养殖业为重要核心,加快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并出台以“加快养殖业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等中央指导性文件。

2.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计划。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将面临需求的刚性增长、资源日益短缺、生产效率不高等诸多难题。国内外发展经验表明,规模化是破解这些难题、实现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建议在未来10年内,中央投入1万亿元,加快实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计划”,形成以大型龙头企业为引领、养殖合作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为纽带、养殖专业户为中坚力量的规模化养殖模式。

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计划的主要措施是培育大型种业龙头企业,鼓励他们向大集团、大品牌和大市场方向发展,充分发挥产业链的引领作用。鼓励规模化标准养殖,结合土地流转政策,积极实施地畜平衡,对规模养殖户标准化建设和改造中的规模扩大、良种推广、疫病防控、养殖机械购置和污染防治设施建设等进行补贴。建设和发展产加销合作组织,引导适度规模养殖户、中小型企业、技术服务机构等组建农业合作社、农业联合会等专业或综合性合作组织。全面推行合同制和健全保险制,以保障养殖户利益,促进产业健康发展为目的,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

3.实施养殖业科技重大创新工程。建议在未来10年内,中央投入5 000亿元专项资金针对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科技瓶颈,实施“养殖业科技重大创新工程”,即动物种业科技创新专项、现代饲料保障科技创新专项、动物疫病防控科技创新专项、养殖废弃物利用科技创新专项、养殖产品质量控制科技创新专项和现代养殖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专项。

“推进计划”和“创新工程”将加速我国养殖业的跨越式发展。我国规模化养殖将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实现跨域发展15年以上,总体生产效益提高15%以上,每年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0 000亿元以上,生态与养殖实现平衡和谐发展,草原生态基本得到修复和持续涵养,主要动物品种自给率达到90%,彻底摆脱产业链源头受制于人的局面,我国养殖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接近发达国家,科技总体差距缩短20年。

战略二 :国际发展模式和道路选择

农业部畜牧业司巡视员陈伟生

陈伟生巡视员

(一)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分析

1.经济分析。国内居民家庭年均畜禽产品消费量逐年增长,增长最快的是奶类和家禽产品,分别是1978年消费数的22倍和16.3倍。消费结构也发生很大变化,猪肉消费所占比重逐年下降,禽肉反而增加,牛肉和羊肉变化不大。预计在2011-2015年、2016-2020年、2021-2025年、2026-2030年四个阶段,我国肉类产量的增长率分别为1.5%、1.3%、1.1%、0.9%,蛋类产量增长分别为1.0%、0.95%、0.9%、0.85%,奶类产量增长分别为5%、4%、3%、2%。

2.资源分析。在饲料方面,预计到2020年和2030年,畜禽养殖业饲料粮总需求量将超过2.1亿吨和2.3亿吨,供需紧平衡,蛋白质饲料短缺严重,需要通过进口调节。在草原方面,草原的退化程度进一步加剧,超载过牧严重,草原灾害频发,防灾减灾能力有限。

3.环境分析。全国畜禽粪便产生总量超过20亿吨,饲料污染和药物残留污染对环境的影响很大。

4.发展模式分析。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不断加速。不同地域不同的发展模式,农区模式为中部发展“农牧有机结合型”现代畜牧业,西部发展“特色型”现代畜牧业,东部发展“示范型”现代化畜牧业。城郊模式有优质鲜活型现代畜牧业、高技术引领型现代畜牧业和旅游观光型现代畜牧业。牧区模式为生态型草原畜牧业。

5.科技分析。我们要加大畜禽优良新品种选育、繁育和推广,大力推进畜禽健康养殖,建立优质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加强新型饲料添加剂研制和饲料资源的有效开发利用,加强畜禽环境工程技术开发和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推进草原畜牧业关键技术研究应用,加大生物技术研究力度,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二)国际发展模式及启示

1.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业。它的特点是地域广阔,土地资源丰富,劳动力资源紧缺和资金技术实力雄厚,规模化、机械化、设施化是其主要特征。大规模工厂化畜禽养殖是一种精饲料、资本和技术密集投入的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畜禽养殖业,其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公司+农户”的合同模式。在这种模式中,肉类比重逐年上升,奶类产量比重有所下降。肉类中,禽肉产量比重上升较大,猪肉比重和牛肉比重有所减少。

2.以荷兰、德国和法国为代表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是一种规模适度、农牧结合、环境友好的畜禽养殖产业,产业化模式主要是“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企业”。以德国为例,奶产量仍占绝对比例,且每年基本稳定在80%左右;肉类中,猪肉产量最高达60%以上,且相对稳定,近几年牛肉产量比例降低而禽肉比例有所上升。

3.以日本、韩国及我国的台湾地区为代表的集约化经营。它是一种土地资源稀缺,以家庭农场饲养,资金和技术集约为主要特征的畜禽养殖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农户+农协+企业”。在这种模式中,奶类产量也占绝对优势,肉类中,猪肉产量占肉类比重变动不大,牛肉比重下降,羊肉产量比重非常小。

4.以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和乌拉圭等为代表的现代草原畜牧业。它是以天然草地或人工草场为基础,围栏放牧为主,草畜平衡,资源、生产和生态协调发展的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模式主要是“家庭牧场+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企业+专业协会服务”。在这种模式中,奶产量比例最低年份达66%,占绝对优势。肉类中,禽肉比例快速增加,牛肉比例较高,占近半数左右。

5.三点启示。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方针,必须高度重视产业化组织模式,必须在结构调整中统筹考虑生产效率和消费习惯。

(三)可持续发展道路选择

1.发展趋势:存在植物农业向动物农业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生态绿色有机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一体化产业化,低碳畜牧业发展的五大不可逆转趋势。

2.供需关系:保障畜禽产品总量供给,肉类、奶类产品总体能保持供需基本平衡,有个别品种需要通过进口来调节,蛋类产品基本保持自给。

3.产品结构:稳定增长生猪和禽蛋,适时发展草食畜禽,大力发展禽肉和奶类。

4.发展模式:农牧结合、适度规模、集约经营,不同地区应根据其资源、市场、传统等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

5.区域布局:生猪和家禽生产向粮食主产区集中,牛肉生产以农牧交错带为主要繁殖区,在粮食主产区育肥,奶类生产仍以北方为主,推进南方加快发展,毛绒生产仍主要集中在牧区和半农半牧区。

6.组织化:进一步完善“公司+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快专业合作社和合作社企业发展。

战略三: 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

中国工程院院士、军事医学院军事兽医研究所夏咸柱研究员

夏咸柱院士

(一)疫情防控的国外做法

1.发达国家动物疫病防控会严把国门,防止外来疫情传入,对国内突发疫情采取快速扑灭的方法,并且稳步控制消灭、净化国内常发疫情。

2.一些国家实践的成功经验和特点。国外按危害程度确定防控计划病种和优先顺序,分步骤、分阶段提出和实施防控计划,由中央政府组织多部门和多行业共同参与,并配有完整配套的立法、技术和财政投入保障,其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免疫、扑杀清群和区域化管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进行评估和修正。

3.实施动物疫病根除计划。

4.健全兽医管理体制,如兽医垂直管理制度、动物卫生工作的全过程监管、兽医融技术和行政于一体,使兽医权力与责任共存等。

5.优化动物疫病防控工作路线图,实施外来病风险防范、突发病应急处置和流行病控制消灭,最终实现成功控制。

6.制定实施重大动物疫病根除计划,按照突出重点、分类指导、政府主导、稳步提出、分区分段和综合防控的原则。

7.通过市场准入制,提高动物和动物产品市场的准入门槛。

8.整合兽医实验室资源,实现实验室建设体系性强,国家兽医诊断实验室利用率高,生物安全度高,诊断技术标准体系完善,经费支持充足。

(二)预防与控制战略构想 到2020年,在马鼻疽、马传贫、猪伪狂犬病、猪瘟和新城疫中消灭2~3种重大动物疫病,要加大监测力度,严格检疫监管,严格实施病畜禽扑杀措施,完善补偿政策,针对猪瘟、猪伪狂犬病和新城疫适时提出免疫退出计划。控制或区域净化7种以上一类重大动物疫病和3种以上重要人兽共患病,要开展监测、定期评估,完善免疫机制,完善应急机制和扑杀政策,落实扑杀清群措施,完善检疫监管措施,降低长距离调运传播疫病风险,完善区域化管理制度,为根除疫病奠定基础。有效防范非洲猪瘟等17种外来动物疫病,要强化口岸检疫、疫情监测、强化边境防控设施建设,分病种制定应急预案和防控技术规范,建立健全跨部门协作机制。

实施四大工程举措:兽医人才培养工程、兽医科技创新工程、新型兽药创制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三)几点建议

1.动物疫病防控事关全局,科学实施中长期防控规划。我国动物疫病形势依然严峻。动物疫病防控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安全保障。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明确目标,科学实施我国动物疫病中长期防治规划,按病种分地域、有计划分阶段地逐步落实。

2.完善体制和法制,明确责权关系。推进兽医体制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兽医管理体系,首先,统一国家的兽医行政管理职能。合并内、外检体系,设立相对独立的国家兽医管理机构,实现全过程管理监督;其次,建立中央和地方分工负责的管理模式。实行省级以下垂直管理的兽医官制度。中央在多个区域设立国家兽医局派出机构;第三,加强兽医机构规范化建设,建立兽医工作机制,促进与国际规则接轨。另外,健全兽医法律体系,制定《兽医法》、《兽药法》。

3.强化科技创新,全面提升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对科技进步具有极高的依存度,加大对相关各领域科技原始创新和推广应用的支持,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农科教、产学研结合紧密的科技创新体系。

4.统筹兼顾,联防联控,健全机制,提高动物疫病防控实效。要建立相关单位协同联动机制,完善动物疫情监测、报告及责任追究机制,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免疫退出机制,完善准入机制,以及建立完善的经费保障机制。

战略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理念模式与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唐启升研究员

唐启升院士

(一)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模式 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养护战略、拓展战略与高技术战略。养护战略是指养护和合理利用水生生物的资源及其环境,它是战略的基础;拓展战略指多层面的开发利用水生生物的群体、遗传和产物资源,大力发展水产养殖,积极开发利用大洋深海新资源。这是战略的核心环节;高技术战略是指促进发展战略的技术升级,深化开发利用的层次,是战略的根本动力。

1.新的发展理念与模式。大力发展碳汇渔业,因为碳汇渔业是绿色低碳发展新理念在渔业领域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水产养殖“高效、优质、健康、安全”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有望成为推动水产养殖和现代渔业新一轮发展的驱动力,成为发展绿色低碳新兴产业的示范。发展碳汇渔业的主要途径与模式是建设资源养护型捕捞业,科学开展资源增殖放流活动,发展多功能多效应渔业,实施生态系统水平的管理;建设环境友好型水产养殖业、发展多营养层次的新生产模式,实施养殖容量规划管理。

2.发展重点与现行养殖方式,大力推进传统养殖方式的标准化。实行规模化发展,提升现代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水平和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工厂化养殖发展规模,提高设施养殖现代工程装备水平,缩小产出差距。

(二)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建议

1.充分认识水产养殖业两大功能,明确其战略产业地位。出台加快现代养殖业发展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或相应的中央指导性文件。加强水产养殖贡献与功能宣传,确保水产养殖生产水域使用面积,需采取“像重视耕地一样”设置最小使用面积保障线、积极挖掘水体开发利用潜力等措施。

2.实施标准化规模化水产养殖推进计划,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水产养殖监管能力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强产业支撑体系建设,实行补贴政策,提高技术推广服务能力;加强水产养殖管理与执法能力建设;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预警处置能力,加强从上到下的养殖产品质检体系建设。

3.实施水产养殖科技重大创新工程,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和队伍建设,重视水产教育。面对现状与发展,水产养殖科技创新有三个方面的重大需求:一是传统技术升级改造与更新的需求,技术陈旧落后、产出率低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也是首先需要解决的紧迫问题。二是发展新兴产业的需求。在生物经济快速发展的驱动下,以开发利用生物遗传资源为特征的水产养殖又是一项战略性新兴产业。它对高新技术有较大的依赖并有较大的技术跨度要求。三是加快科技贡献率进步速度的需求。“十一五”末水产养殖科技贡献率为55%,要实现2030年科技贡献率达75%以上的预期目标,今后每5年要增加5%以上,而目前仅有3%。

战略五:特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借鉴和建议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南大学向仲怀教授 浙江大学李建琴教授

(一)我国特种养殖业概况

1.养殖历史悠久。很多特种养殖业具有悠久的养殖历史,有的还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其产品承载着世界文化交流的重任,如蚕业和丝绸。

2.地域分布明确。特种养殖业的地域分布不能一概而论,有的地域适应性强,分布广泛,如蚕、蜂,有的地域相对较窄,养殖区域较为集中,如鹿、毛皮动物,但是,各特种养殖业主产区明确。

3.产业特色鲜明。特殊养殖具有“小动物,大市场”、“扎根一方, 稳定一地,繁荣一片”、经济价值高、多为工业提供原料、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市场需求不断扩大的特点。而且特种养殖的周期短、资金周转快、价格相对稳定、供货渠道单一、后加工产业链长。

4.国际地位显著。我国特种养殖业的国内地位相对不高,但国际地位普遍很高。我国是世界第一蚕丝生产国和出口国,世界第一养蜂大国,世界第一毛皮动物饲养国和世界第二鹿饲养国。

(二)国际特种养殖业发展模式及借鉴

1.国际蚕业演变趋势与发展模式。国际蚕业生产具有鲜明的寡头垄断格局,并且蚕业具有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转移的特征,而产业转移的速度取决于经济、社会、蚕病、技术等多种因素。目前我国是养蚕第一大国,印度超过日本成为第二大国,也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竞争对手,其它的养蚕国主要是巴西和独联体。日本蚕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在于先进的技术、高效的产业组织和良好的政策支持;印度蚕业发展模式的特点在于良好的体制与机制。

李建琴教授

2.国际蜂业发展模式。中国是世界养蜂大国,也是蜂产品生产及出口大国;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养蜂历史最短, 但养蜂机械化水平最高;欧洲养蜂历史悠久,蜂群密度高,蜂蜜产量低,但进口量、消费量高;非洲除埃及和南非外,大多沿袭旧法饲养。目前蜂业主要有两种模式:传统蜂业,以家庭为单位,小而分散;现代蜂业,依靠技术,集约化、专业化、 企业化。中国以传统蜂业为主,美国、德国、阿根廷等以现代蜂业为主。

3.国际鹿业发展模式。目前世界上三大鹿业生产大国:新西兰、中国、俄罗斯。主要有三种模式,游牧式:逐草而生的放牧方式,既传统又现代化,但只适合饲养量较少的情况。圈养式:出自我国的全封闭的一种饲养方式,特点是高消耗、高成本。围栏轮牧式:用铁丝网把牧场围起来,划分成若干格区,将鹿放入几个格区,当这几个格区内的草被采食得差不多时,用越野车将鹿群赶入另一些格区吃草。既降低了成本又符合这种动物生存状态较好的模拟环境,达到了良性循环。新、加、美、英、澳等国大多采用围栏轮牧式。

4.国际毛皮产业发展模式。涉及到动物保护问题,毛皮动物的饲养在澳大利亚、英国、瑞士等国家是被禁止的。目前,世界毛皮动物养殖业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北欧和北美,以丹麦、芬兰和美国为代表。主要有三种模式:庭院式、场区式、统一规划小区式。发达国家多以后两种方式养殖,我国三种养殖方式的比例为庭院式49%,场区式39%,统一规划小区式12%。

5.国际特种养殖业发展模式对我国的借鉴。强化产品质量安全和环境保护意识,高度重视特种养殖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大力推进规模化、工厂化饲养,加快市场化进程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理顺管理体制,进行政策性保护,关注动物福利,尊重动物权利。

(三)特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建议

1.充分认识我国特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居民收入水平上升及消费结构的变化,特种养殖业经济价值高、地域特色鲜明、满足人们高品质生活需求等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和良好的产业发展前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特种养殖业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符合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2.积极推进特种养殖业的区域专业化战略。区域专业化是推动特种养殖业,也是推动所有特色农业发展、区域经济增长、技术创新和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式。主要思路:基于区域的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以一体化特种养殖龙头企业为纽带,集聚养殖者、加工者、销售者以及科研和服务机构,以专业化、规模化、特色化取得独特的竞争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专业化特种养殖区。主要措施: (1)培育一体化龙头企业(集团),(2)组建和发展各类特种养殖协会,(3)大力推行适度规模养殖技术,(4)构建良好的公共服务体系,(5)设立区域专业化专项资金。

3.加快实施特种养殖业的科技创新战略。针对我国特种养殖业生产经营规模小、生产效率较低、产品质量较差、出口产品附加值不高、国际市场拥有数量优势而无价格控制力等主要问题,抓住制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加快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加强科技创新团队和领军型创新人才培育;加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体系等平台建设;构建和完善产、学、研结合的各类特种养殖业科技创新体系。主要措施是加强各类特种养殖的科技创新能力,推进和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加强科研体制改革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加大科研创新的资金投入。

战略六:养殖产品加工与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中国工程院院士、秦皇岛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庞国芳研究员 南京农业大学徐幸莲教授

(一)成就与问题

1.成就。畜产品加工业的生产、加工、消费持续增长,产业规模与成熟度明显提高,加工技术与装备水平显著提升,科技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初步形成,监管体制与机制逐步建立,控制技术水平明显提升。

2.问题。畜产品加工业深加工不足,产品质量不高,工程化技术不足,科技投入较少。动物源性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体系滞后,管理体制运行不畅,安全监管与风险评估欠缺,跟踪溯源体系尚未形成,诚信体系尚未建立。

(二)发达国家经验

1.畜产品加工。通过科技引领走企业主导之路,并强化政府与协会保障。科学最终是需要通过技术直至工程装备而转化为生产力,实现其价值,才能推动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均以“企业主导型”研发机制支撑产业可持续性发展,突出优势,形成特色,创造了令世界同行公认的成功模式。包括丹麦猪肉屠宰加工技术的智能化模式,澳新的牛羊肉质量保障技术和德国肉品加工技术及设备的工程化与集成模式,美国和日本的胴体分级技术和澳大利亚的PACCP技术的标准化模式,西班牙现代火腿生产的传统制品现代加工模式,瑞典的利乐包装和美国希悦尔肉品保鲜的包装技术与装备一体化模式,以及美国和加拿大动物蛋白及油脂产品加工业的资源化利用模式。在政府协会保障方面,美国政府的经验是2002年启动了“发展社会事业”的国家战略,探索通过发展行业协会、基金组织、自愿组织等多种模式的社会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社会环境,吸引更多国际智力和资本,进而实现社会发展目标。

徐幸莲教授

2.动物源性食品安全。可借鉴的经验是完善法律法规体系,注重管理体制与机制,重视标准制定与实施,依托先进控制技术,强化战略预警与应急机制。

(三)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是要保障供给,通过支持企业重组或兼并,大大提高畜产品加工业规模化、集约化和标准化程序,加快向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型。二是要保护公众健康,到2020年基本建立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有效防控动物源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到2030年食品安全水平总体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三是要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战略七:养殖业环境污染防治问题

中国工程院院士、环境保护部金鉴明研究员

金鉴明院士

(一)养殖业环境压力

1.产业结构与布局调整任重而道远。养殖场布局不合理,大量养殖场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周边,畜禽养殖场大量的分布在河流湖泊附近,并且大量的水产养殖基地没有任何污染处理设施。这些养殖场受市场条件引导与经济利益的趋势,污染防治投资经费的限制,在短期内还将保持原有的布局状况。养牛业无论从污染物排放总量及单位肉产品生产均较养猪产生更大的污染物,因此结构调整需要慎重。

2.生产方式的转变尚需时日。由于缺乏足够可吸纳养殖废弃物的土地,因而无法形成综合利用产业链条。

3.产业规模短期内仍将增长。随着人们消费需求的增长,畜禽养殖量将逐年增加,畜禽的排泄废物和污染物产生量也将逐年增加,养殖污染防治资金缺乏。

(二)防治战略 创新养殖业发展模式,优化养殖业发展结构和布局,适度调控发展规模,促进养殖业发展由随意发展型向统筹规划型转变,由传统的数量效益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环境代价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1.优化布局结构实施源头控制。依据生态功能区划来优化产业总体布局,依据环境成本代价调整畜禽产品结构,依据区域环境容量适度控制养殖规模。

2.转变方式,构建良性循环生产系统。延长产业链条,推广生态养殖模式。使用生态营养饲料、清粪工艺和节水措施的养殖清洁生产来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危害。

3.强化科技,加快技术服务体系建设。从源头控制技术,进行过程污染防控预警、末端修复控制研究,加强技术自主创新,并强化队伍建设。

4.完善机制体制,提升监管能力。核算环境污染成本,创新绩效考核机制;健全管理机构设置,促进部门协调配合;完善环境管理制度,加强跟踪监督管理。

5.建设养殖文明,夯实防治根本。提高养殖户生态保护意识,推进低碳养殖实行文明生产,倡导绿色消费文明生活。(本文根据论坛报告录音和资料整理,专家拥有最终解释权)

猜你喜欢

养殖业战略养殖
青山绿水 健康养殖
养殖业如何应对饲料成本高企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红螯螯虾的养殖技术
黄颡鱼养殖,不变不通
未来三年农村养殖业发展方向
战略
战略
食用菌多糖作为添加剂在养殖业中的应用
养殖业整治需多措并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