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粮于民,真的实现了吗
2012-04-17合肥市行政学院王永龙
■合肥市行政学院 王永龙
2011年,我国粮食实现“八年增”,连续八年出现了粮食丰收的喜人局面:全年粮食产量迈上了11000亿斤的新台阶。再一次用事实回答了布朗先生对“中国将形成粮食危机”(布朗《谁来养活中国》,1994)的担忧,那么,是否我们从此将高枕无忧呢?亦即,中国有没有潜伏的粮食危机问题呢?有学者认为,如果掉以轻心,发展不当,粮食危机不可避免。(周天勇,2010)。事实是,不仅仅学者向我国敲响了警钟!粮食安全问题仍然是“老百姓的第一安全”(茅于轼)问题!仍然是国民街头巷尾热议的安全话题——“丰年不忘饥年”!粮藏何处?粮食安全吗?藏粮于民,真的实现了吗?带着这些疑问,我们来共同探讨粮食安全问题。
由粮食储备现状引发的忧思
我国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国,但也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没有粮食,饿死了不少人,村里的树皮都快被啃光了,能吃的都吃了。”——如梦魇般的三年自然灾害,用惨痛的教训促使国家开始号召人们积攒粮食备战备荒。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国有库、库有备;市有集、集有粮;户有仓、仓有米”的粮食储备流通格局。
我国粮食库存主要包括国家粮食储备、企业周转储粮和农户存粮三大部分。由于粮食连年丰收,目前我国粮食库存充裕、结构合理,库存消费比远高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17%~18%安全线水平,市场供应完全可以得到保障。近几年,中央储备得到了加强,并且成为国家粮食宏观调控的主要力量。
应该说,除了中央储备粮这一强大的粮食安全“稳定器”外,我国农户储粮是另一个重要的粮食安全“稳定器”。2009年年初,十一届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农业部常务副部长,长期从事农业问题研究的尹成杰曾说,根据国家粮食局的调查,长期以来,我国约有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近几年这一比例虽略有下降,但由于农户基数大,储粮总量仍是一个庞大的数字。
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丁声俊说,与发达国家不同,我国粮食生产主要以一家一户为主。与此相应,农村居民的口粮也大都分散储存在农户家里,数量高达4000多亿斤,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上下。
分散的农户储粮仍是我国粮食储备的主体,“藏粮于民”可以为粮食安全起到蓄水池作用。真的如上所讲,农户储粮真的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50%上下吗?对此,颇多怀疑!
对“粮食安全”的重点担忧
尹成杰在回答中国报道提问“您曾引用数据说,我国有60%的粮食储藏在农户家中。为什么历次全国粮食清仓查库行动主要侧重国有粮食企业?”时说,我国一直倡导“藏粮于民”。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地区,农村几乎家家储粮,根据调查,大约占我国粮食储备的60%。可以说,这一部分是我国粮食安全的有力保障。由于农村农户有足够的存粮,所以当市场粮食紧张、粮价上涨时,农民一般不会去抢购粮食;当粮食丰收市场充裕时,农民除了正常售粮外,不会大量抛售粮食。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因此,在粮食出现紧张的时候,农民消费一般可以通过自己储备或少部分国家储备解决,而城镇居民消费主要依靠国家储备粮。因此,国家粮食储备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保证,历次检查的重点也主要放在国有粮食企业。
由此看来,目前我们所说的粮食安全主要是非农居民的粮食安全,姑且不论这种做法的合理性,但是就目前的三级储备粮的水平,是否能保证非农居民的粮食供应呢?同样是有疑问的。而从政府的角度,我们认为真正的粮食安全的概念,应该是全社会的粮食安全。农户也出现了潜在的“粮食安全问题”。
目前,据国家统计,将近有2.4亿农民已经进城务工。这些人的粮食安全谁来负责?农户自认为面包会有的,国家会有的,市场会有的!那么,国家考虑到了吗?没有!“城镇居民消费主要依靠国家储备粮。”那么,市场会提供吗?当前的状况是,好像有钱就有“粮食安全”。事实证明,市场只能满足周转,无法承担庞大的农民需求。既然如此,就国家整体而言,粮食还有“安全”吗?
干部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一些基层农业干部认为,农户存粮大幅减少,对粮食安全格局是一种重新洗牌。山东省新泰市农业局生产科科长王玉海分析,由于农民手中的存粮减少,当粮食紧张时,会诞生一个新的农民缺粮群体,而且面广量大,远远超过失地农民群体,容易加重粮食紧张带来的波动。可以说,农户存粮的减少,使这道粮食安全的“防波堤”、“稳定器”正在走向弱化。王玉海建议,下一步研究粮食安全问题时,应对农村缺粮问题引起足够重视。
18亿亩耕地红线不能突破,这是国家明确界定的硬性指标。但在现实中,18亿亩耕地≠18亿亩基本农田,基本农田≠基本粮田。粮田减少了,粮食安全吗?
粮食是一个国家稳定的基础,粮食不安全,国家焉能安全。现在很多地方都提倡一村一品,发展以经济为首的主导产业。本来是良田,却种上了蔬菜或是水果,遇到蔬菜丰收,种菜的人会对着蔬菜掉泪,因为蔬菜不值钱了。在麦熟时,本来出产小麦的地方,看不到麦浪翻滚,真的让人隐隐约约担心。
农民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受访农民担心:农民家里不藏粮,遇到大灾难,会饿死人的!当年“浮夸风”是怎样形成的?基层干部吹嘘、粮食数据造假,上层不了解,导致决策失误,又加上自然灾难,饿死很多人!这个教训不能忘记,也无法忘记!国家一直说“丰收”,“丰收”在哪呢?农民有粮食吗?国家藏粮多少呢?
来自于湖南省的农民说:“我是农村的,我们那里的农田大片的荒芜,没荒芜的也差不多栽了树,现在种粮的实在是很少;至少有1/3的田没种粮了,镇上的粮食储备库也都是挂一块牌子,里面一粒粮食都没有,我觉得中国的粮食储备已到了很危险的地步。”
有农民工说:“常回农村老家,我看到的是大批的土地被所谓开发区圈占,农民无地可种。二十多岁的农民都出去打工,基本不会种地了,在家种地的都是老弱妇女。由于种粮不赚钱,没有人把产量当回事。我真为我国的粮食问题担心。”
一位老农说道:“过去的村子里,家家都有一个粮仓,装着全家一年的粮食。现在没有一家珍藏粮食,收割之后,就把粮食储存在乡村销售面粉的地方,家里只要一个装面粉和大米的袋子就足够了,民间几乎没有藏粮。”
更让人感到吃惊的是,过去乡镇的粮管所都有几座很大的粮库,收割之后,粮库里堆的满满的。现在乡镇的粮管所基本没有存粮,空空落落的大房子,年久失修的站在那儿,就像一个稻草人欺骗小鸟一样欺骗人。有的时候,上级领导检查地方国库里的粮食,地方作假的事情不断发生。好像只有领导吃粮食,而自己不吃粮食一样。难怪人们质问:为什么8万吨的粮库空了没查出来?
事实印证了对“粮食安全”的担忧
一是产粮大户不存粮。山东平远县桃园街道办事处董庄村村民吕之奎家有12亩耕地,加上土地流转承包地、沟头河边开荒地,共有56亩粮田。这个秋季,他共打了7万多斤玉米。记者走进老吕家的院子。奇怪的是,在干净整洁的院子里,连一个玉米粒也没能看到,几个粮囤在迎门墙后摆着,里面却是空空的。
产粮大户家里,却找不到粮食!老吕乐了:“现在是粮不进家!在街上晒两天,直接让人家拉走,换成钱啦。多年不用,这粮囤都变成文物了。”
二是农户不存粮。近年来农户存粮趋于下降值得关注。据抽样调查,有61%的农户存粮只够7个月所需的口粮;有10%的农户存粮只够维持3个月的消费需求;另有29%的农户甚至不存粮或很少存粮。如果这种趋势发展下去,将不利于农村粮食安全,应引起各方高度重视。
在安徽产粮大县无为县抽样调查:某村300多户人家,360亩田地,仅有两家有粮食储存,说是“养鸡鸭的”。
山东省冀超解释说,存粮食很麻烦,要定期晾晒,还长虫子,早些年没事干,自家存着粮食放心。现在活计多,没时间整天鼓捣几斤粮食,所以干脆卖了利索,吃时再买也是一样的。据冀超介绍,他们村里在外打工的年轻人更不存粮食了。一亩地粮食一年下来挣的钱还顶不上在外打工一个月挣的。只要有钱,就不担心吃饭问题,所以谁还会存粮食呢!
近年来,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粮食连年丰收,但农民家里的粮仓却明显变少了,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像过去那样把粮存在粮囤里,其中的缘由值得探究。农民为何不愿存粮?“藏粮于民”有没有必要?粮食怎样存放才利国又利民?这些思考,对我国粮食安全而言,无疑是“必须的”!
对农户减少储粮的原因探究
一是市场稳定,粮食供应充足,农民存粮备荒意识逐渐减弱。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八年获得了大丰收,而且国家为了提高农户种粮的积极性,粮价年年上涨,呈现出粮食富足的大好形势,市场随时能买到自己需要的粮食,使得广大农民存粮备荒意识逐渐减弱,更愿意将粮食出售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发展或者改善家庭条件,而不愿储存在家里。“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思想观念在逐渐发生变化,变成了“手中有钱,心中不慌”。岂不知,没人种粮,即使都有钱了,钱能买到粮食吗?!菲律宾由粮食出口国变为粮食进口国,其教训是深刻的!
二是农户的粮食直接消费量下降,导致农户储粮水平下降。大量农民进城务工,只有春节期间回来,无疑减少了存粮需求(其实,这无疑是增加了非农业人数,从而加重了国家储粮需求);新一代农民存粮意识断代;牲畜饲料结构改变乃至养殖户减少等等,都影响着农户储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种粮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农户种粮积极性不高,导致不少地方由原来多种粮,买好粮,变为“种口粮”,粮食产量明显减少,有的甚至处于“隐形抛荒”状况,存粮备荒意识明显欠缺。
四是农户储粮存在实际困难。当前绝大多数农户储粮条件差,缺乏科学的储粮设施,技术方法更为落后,只能以装袋、散堆等形式存放在简易设施或屋内的墙角处,很容易发生鼠害、霉变和虫害等,损失高达6%上下,全国农户每年储粮损失在300亿~400亿斤之多,这也是制约农民储粮的重要原因。
另外,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在家里的多是妇女和儿童,由于储粮需要定期晾晒,搬进搬出非常费力,常使留守人员力不从心,只好放弃储粮了。有的粮食还没有进门就被卖掉了。
实现藏粮于民的对策探讨
加大宣传储备粮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是地方干部要充分认识到,搞好农户储粮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藏粮于民,甚于藏富于民。
随着粮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家储粮费用高、成本大、浪费多等弊端日益显现,“藏粮于民”,既减少了国家大量的投资,又是国家粮食安全特殊的“稳定器”。农户储粮是国家储粮的主要部分。农户储粮是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之一。当市场上粮食比较紧张时,农民不会去抢购;市场粮食丰收充裕时,农民也不会大量抛售,这对稳定我国粮食市场、保证粮食安全,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农户减少储粮,直接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国家大力扶持农户储粮对减轻财政负担,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不仅是国家补贴“三农”的一项惠民工程,而且是国家实现“藏粮于民”的一项重大举措。这是行政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按照“新农村、新粮仓”的发展思路,加大支持力度;结合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农户科学储粮工作,减少农民储粮损失,促进农民增收。
二要调动农民的储粮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加大宣传力度,让农民充分意识到未来我国粮食供求面临的严峻挑战。从而重新唤起农民存粮备荒、保障粮食安全的意识,加强其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育农民树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丰年不忘饥年”的观念,积极储备粮食,以便在某些突发因素导致粮食减产时,凭借手中的存粮,减少市场供应的压力,发挥“减压阀”的作用,用“藏粮于民”的方式化解粮食风险。我国历史上储粮的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公私皆储粮,况且我国农民历来有“养儿防老、积谷防荒”的传统。这个传统可以发扬光大!为了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储粮方式,尽快接受和掌握科学储粮新技术,有的地方采取书写标语、发放资料、设置街头咨询、出动宣传车、播放专题片、进村入户动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持久的宣传,组织专业人员制作了《科学储粮服务“三农”》的专题片在县乡电视台滚动播放,编印《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手册》,进行免费赠送。通过强有力的宣传,让群众对农村储粮的常用知识、储粮杀虫药剂的使用方法、小型粮仓的建造等实用技术有了一定了解,为小粮仓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大力支持藏粮于民,切实保障粮食安全
一要创新农户存粮的思路。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品种、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农户存粮,采取不同的存粮形式,坚持“技术、装具、方法、药剂、培训、服务体系”六位一体的基本思路。在农户分散的山地、丘陵地区,交通不便,服务较弱,要大力提倡农户自己存粮,维护自身安全。
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帮助农户储粮。国家要支持、帮助农户购置安全存粮装具,粮食部门也要普及一些实用、简便的存粮方法。自2007年始,国家连续开展农户科学储粮专项工程,全力帮助农民提高储粮效率。各地要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加大工作力度,尽量争取到更多的粮仓指标,为农户储粮创造有利的条件。安徽省政府发放由钢板制成,高约2米的“科学储粮仓”。湖北大冶市粮食部门决定以金牛镇作为首批农户科学储粮试点,向农户发放储粮“彩钢仓”,等等,都是很好的帮扶方式。对于这些自己储粮的农户,政府要积极提供免费的技术、管理服务,比如如何储存、翻晒、换仓,如何防止虫害、霉变等,使得农民储粮变得轻松起来、积极起来,切实帮助农户维持科学储粮水平。
在粮食主产区,则可在完善制度的基础上,积极鼓励粮食购销企业通过“粮食银行”等形式,开展代购、代销、代储和兑换业务。“粮食银行”因企业、农民双双受益而受到双方欢迎。粮食企业帮农民存粮,也可以在服务中获利。它们像银行一样,拿出一部分预存粮去经营或搞加工,无形当中就获得了流动资金。农民获得了储粮的方便,这是个“双赢”的利好措施。
此外,充分挖掘原乡镇粮站的库容潜力,开展代购、代销、代储和兑换业务,亦是成本低、见效快的好路径。
还可以通过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农户粮食集约化储存,让农户储粮的形式更加多元化、更具操作性。
加大粮食流通监管,维护粮食稳定
一要通过监管,适时了解国家整体储量情况,防止弄虚作假,保证粮食足够足额储备与流通。采用突击式检查方法,效果更佳;二要加大监管,防止小商贩误导农民卖粮不存粮,扰乱农户储粮秩序;三要实施严格的价格监管和涨价申报制度,维持粮食市场的正常秩序,适时采取价格临时干预的各项措施,维护粮食市场的正常秩序。尤其要注意四大跨国粮商通过控制粮食收购,来冲击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四要监管储粮代理商,防止欺诈行为,减少农户存粮风险。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主。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藏粮于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只有真正实现“藏粮于民”,才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从而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创造宽松的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