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管理创新探析

2012-04-16许慈晖

科技视界 2012年24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综合性学科

许慈晖

(南通大学研究生处学科建设办公室 江苏 南通 226019)

学科是现代大学的基本组织单位,学科建设是大学生存与发展的龙头工程。纵观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历程,学脉延绵、成果丰硕的学科是中外大学彰显实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我国地方高校而言,要牢固确立学科建设为龙头意识,充分认识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突破点是学科建设。

地方高校是非国务院部委隶属,或地理位置不在中心城市的高校。按照学校规格不同,可分为地方重点高校、地方一般高校;按照学校类型不同,可分为地方综合性大学、地方单科性院校等。笔者在江苏、山东、浙江三省范围内,选取几所合并组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如江苏大学、扬州大学、南通大学、常州大学、青岛大学、烟台大学、济南大学、聊城大学、鲁东大学、宁波大学、温州大学等,重点考察其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

1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发展现状与所处环境

1.1 发展现状

合并组建后的地方综合性大学,人才培养专业与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有的学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一定数量的博士点、硕士点,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学科体系;不在“985”“211”工程重点高校行列,在历次国家重点学科评选中,除少部分高校外,基本都没有国家重点学科或国家重点(培育)学科;鉴于在地区社会经济和相关行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校获得了一定数量的省(部)级重点学科。(见表1)

综上,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基础水平较为薄弱,国家重点学科少、人才培养层次与学科发展不均衡是不足之处,学科门类齐全、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特色、学科服务地方与相关行业是特色与优势。

表1 相关高校学科建设基本情况统计表

1.2 所处环境

1.2.1 处于高等教育不利外部环境

国家高等教育发展战略是逐步实施抓大放小、分类指导政策,全国近两千所普通高校基本形成了一个圈层结构态势:处于圆圈核心的是进入国家 “985计划”、“211工程”高校,其次是经批准能够授予博士学位的其他高校,然后是经批准只能够授予硕士学位的其他高校,然后是培养本科生的其他高校,最后是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大专层次的高校。地方性综合性大学处于这个圈层结构的较外层地带。国家对重点学科以项目为载体,注重学科创新平台投入建设力度。大多地方高校没有国家重点学科(基地、实验室),自然获取学科建设的国家财政投入资金较少。

1.2.2 处于不利地理环境

学校远离学术重镇,缺乏必要的学术氛围,学术交流不便;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学科引进高层次人才、优秀博士生难度较大,造成不合理的学科梯队结构;不处于国家、省份的中心地带,学校服务区域面较小,造成政府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1.2.3 处于同行学科不利内部环境

在同类学科大环境中,地方高校的大多学科处于不利的发展地位。如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结果(2007—2009)[1]中,江苏大学、烟台大学、扬州大学、青岛大学的部分学科参加了评估,其排名大多在中下游水平(见表2)。学科影响力与知名度较小,造成学科在学术交流、人才流动、项目申请、招生等方面的诸多发展不便之处。

2 地方综合性大学学科建设与管理创新要点

表2 相关高校教育部学科评估结果排名情况表

地方高校合并成为综合性大学,可以体现出学科综合优势,但若还是按照原先的学科理念各自为政、按部就班搞建设,那必然还是“新瓶装旧酒”,数量与质量得不到同步提升。因此必须解放思想,创新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思路与举措。

2.1 创新管理机构与学科设置方式

学科建设管理工作的内涵主要包含学科管理组织及规章制度的建设、学科建设规划管理、学科建设经费管理、学科建设附属设施管理、学科建设与评估管理等等。[2]学科建设内涵式管理是对学科与学科建设的条块分割式管理,涉及学校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科技、教学、发展规划、人事、财务、设备、后勤等职能管理部门,在实践中往往流于面面具到、平均用力的常规管理。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建设具有特殊性,学校定位在教学兼科研型。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建设高水准的学科建设项目、提高学科整体水平为目标,学科建设工作集中体现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高度综合上。[3]因此,学校有必要成立学科建设的扎口管理机构,而不是隶属多个部门分头管理,这是管理主体创新的前提,是管理组织机构创新的重要举措。学校将设立专门的“学科建设处”或“学科建设办公室”,赋予学科建设综合管理职权,做好学科建设的管理服务、指导协调工作,实现学科建设全校一盘棋思想,让龙头工作真正做到“顶天立地”。

地方综合性大学的学科机构设置方式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学科大多是组建依托在专业教研室,以此来承担学科建设任务。由于大多地方高校大学的学科建设长期处于自然发展状态,教学尚是学校中心工作,传统观念上专业就等同于学科。这种运行机制下,学科建设的“教学与人才培养”之外重要内涵得不到应有的体现。创新学科机构设置方式,要打破学校原先学科依托教研室的运行机制。从起始阶段就以“学科”来命名搞建设;少部分较为成熟的学科就要以点带面,以“学科群”的方式来命名搞建设。当然,这不仅是命名形式上的改变,而是要赋予这些“学科”“学科群”的丰富建设内涵,从原先的只抓教学为主转变到抓学科建设全面内涵建设,从学科方向凝炼、学科队伍与学科基地建设入手,实现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的良性互动。

2.2 创新发展规划制订思路

学科建设管理创新客体有管理组织、规章制度、建设规划等。管理创新重要路径是学科建设发展规划的思路创新,也是管理创新的起点。学校在制订学科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时,实施“用好存量,创造增量,巩固优势,发展特色”发展策略,要一方面注重学科建设历史基础,另一方面要规划好新的具有生命力的发展方面。地方综合性大学有少数历史积淀良好、具有一定知名度的重点学科,这些学科有的跻身国家(省、部)重点学科、博士学位点之列。在制订发展规划时,要充分用好这部分学科历史存量,发挥这些重点学科的引领、示范作用,围绕原先的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凝炼方向,同时注重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制订出科学合理的学科建设发展规划。

学校建设服务地方与相关行业是制订发展规划的重要立足点。学校要具有超前意识与眼光,在与地方、区域、行业发展紧密结合的领域培育特色。在学科方向上做合理调整,围绕方向汇聚队伍、构筑基地,“拆除围墙”,实现学科建设的“校—地”良好互动。围绕地方支柱特色产业,联合地方企业建产学研平台,促进地方政府、大学、企业开展政产学研合作,实现市场经济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共赢。

2.3 创新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

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分为学科点建设模式、项目建设模式、平台和基地建设模式。[4]学科建设不同管理模式是针对不同类别的高校:学科(学位)点建设管理模式,是按照先申报、后建设,采取“学校—学院(系)—学科(学位)”垂直管理;项目建设管理是在“211工程”推进中实施的学科管理模式,是以项目为抓手与管理对象,实现“学校—学院(系)—学科”与“项目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子项目负责人(学术带头人)—学科成员”互动的矩阵管理;平台和基地建设管理是在“985工程”推进中实施的学科管理模式,是以重大平台与基地为抓手与管理对象,比项目管理更强调学科融合与资源集成。

地方综合性大学具有学科齐全的优势,在学科建设运行机制与管理模式上就要体现综合优势,灵活运用上述三种管理模式(尤其是后两种)。学校要打破学科壁垒,克服学科各自为政、圈地为王的不良倾向,在原先学科基础上建立开放系统,以项目或者平台(基地)为载体,融合多学科资源,科学整合,培植学科新的增长点。

国外知名学者华勒斯坦等人以社会科学为研究范本,提出重建社会科学的理念,“现在需要做的一件事情不是去改变学科的边界,而是将现有的学科界限置于不顾,去扩大学术活动的组织”[5],具体做法之一是“在大学结构内部制定跨越传统界限、具有特定的学术目标并且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内(比如说五年)得到资金保障的整合的研究规划”[6]。

这也值得我国学习借鉴,地方综合性大学可以利用学科类齐全的优势,在原先优势特色学科基础上,跨学科凝炼具有发展前景的学科方向,开辟学科特区,把有限人力、财力资源集中投入到重点学科与重点项目上来。具体做法是跨学科设立研究所(室),在校内外高薪聘用知名学科带头人,赋予学科带头人一定的资金支配权、人员调动权等,学校不惜重金建设学科研究场所、实验室、资料室等,并与研究所(室)签订三至五年不等的工作周期责任书,在充分尊重学科学术自由的基础上,做好过程管理与结果考核。

[1]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学科评估结果:2007-2009 年[EB/OL].http://www.cdgdc.edu.cn/xwyyjsjyxx/zlpj/xksppm/.

[2]孙洪志.高校学科建设管理工作探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8).

[3]刘宏林,刘华,赵胜岩.学科建设内涵与体制创新浅议[J].辽宁教育研究,2004(6).

[4]郭纬.高校学科建设的管理模式[J].教师教育研究,2006(5).

[5][6]华勒斯坦,等.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M].刘锋,译.三联书店,1997:106,111.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综合性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广东省重点学科:兽医学科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广东省重点学科:畜牧学学科
定制铺丝新工艺降低成本提高综合性能
“超学科”来啦
江西省“十二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教师在综合性学习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