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探讨

2012-04-14王婷婷朱云生刘进霞

山东水利 2012年4期
关键词:高标准农田水利水源

王婷婷,朱云生,刘进霞

(1.潍坊市白浪河水库管理局,山东 潍坊 261052;2.坊子区水务局,山东 潍坊 261200;3.潍坊市高崖水库管理局,山东 潍坊 262400)

坊子区的基本区情、水情是人多地少水缺,因此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显得特别重要。多年来,坊子区坚持不懈的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极大地改善了该区的农业生产条件,但农田水利设施标准低、配套差、老化失修等问题仍然存在。目前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1/2,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坊子区农业发展的最大硬伤,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为此,加快建设以“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为目标的旱能灌、涝能排农田水利工程体系势在必行。

1 坊子区农田水利建设现状

1.1 灌溉工程建设布局合理

据统计,全区已建成小型水库18座,塘坝113座,各类水源工程蓄水量达到1 194万m3,各类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达到6 000万m3,为农业灌溉提供了可靠的水源。2010年,全面完成规划内18 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后,新增蓄水能力140万m3,为进一步扩大农田灌溉面积提供了水源保障。先后建设了37处的小型灌区,机电井4 836 眼,全区总灌溉面积达到1.30万hm2,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16万hm2。

1.2 节水灌溉体系基本形成

坊子区立足干旱缺水的实际,始终坚持把节水灌溉当作一项革命性措施来抓,以提高水的利用率为核心,全面推广实施节水灌溉技术。全区各类节水灌溉面积达到0.69万hm2,其中高标准的工程节水灌溉面积2 200 hm2,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8。

1.3 农田排水网络基本形成

针对水系紊乱、河道失修、洪涝灾害严重威胁农业生产的状况,坚持不懈地开展水系调整、河道疏浚、挖河筑堤等治理活动,形成流域面积200 km2以上骨干河道2条,流域面积200 km2以下中小河道14条,构筑起了布局合理的水网框架。大规模开展田间排涝工程建设,易涝区初步建成了由河、沟、田间排水网络组成的较为完整的排涝工程体系。

2 农田水利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灌区规划与耕地布局不协调

坊子区小型灌区大多建于六七十年代,缺乏统一规划,部分灌区与目前的农业产业化布局、水资源格局不相适应。已有2 000 多公顷高标准农田变为了城市及工业用地,原有的灌排工程废弃。部分灌区的灌溉水源情况也发生了变化,与原灌溉布局不相适应。

2.2 现有工程建设标准低

工程设计标准先天不足,加之长期维修改造资金匮乏、后续管理跟不上,老化失修效益减退,现有工程标准质量普遍偏低,许多机井报废,灌溉泵站不能正常发挥效益,且信息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较低,工程技术含量不高,难以满足建设现代水利的要求。

2.3 农田灌溉效率不高

全区多年平均可用水资源总量6 060万m3,人均水资源量和亩均水资源量均不足全国平均值的1/6,现状年份用水缺口2 000 多万立方米。当前农业灌溉用水约占全区用水量的60%,但农田节水设施覆盖率并不高,节水灌溉面积仅占有效灌溉面积的43.8%,全区的农田灌溉不能计量到田间,只能按亩收取水费,农业灌溉水利用效益与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4 农田水利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坊子区田间工程配套率不足50%。灌溉工程与排涝工程缺乏有效配套,区内耕地排涝能力整体上尚未达到5年一遇排涝标准,水源工程与输引水工程未有效配套,55%的小型水库建成后,未建设相应的配套渠系。近10年来,全区有效实灌面积基本维持在1.13万hm2左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现有水源工程和灌溉工程效益的发挥。

2.5 建管机制尚未全面建立

重建轻管仍然存在,工程效益不能长久发挥效益。一方面基层水利管理服务体系不健全;另一方面,农田水利工程管理机制不健全,存在投资主体不明确、产权不明晰等问题;第三,大量灌排工程缺乏必要的日常维护经费,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失修、管理滞后的局面。

3 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对策

按照耕地灌区化的要求,依托现已形成的水源工程格局和灌排工程框架,新建一批灌区、提升一批灌区、恢复一批灌区、整合一批灌区,到2020年,把全区90%的耕地纳入灌区建设范围,实现旱时有水浇、浇得上,涝时排的出、排得快。新建一批,主要通过增加新的灌溉水源来实现,一是在水量丰沛潍河上规划建设一处泵站,将潍河水调入中南部干旱缺水区,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万hm2。二是在宜井区新打机井1 000 眼,使全区机井保有量达到5 836 眼;三是丘陵区利用小水库除险加固后的新增水量和“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新建18余处小型灌区。整合一批,主要通过提高水源的优化配置来实现,实施潍河调水工程,实现水系联网,加大河道、小水库串联,实现多水源联合调度,提高灌溉保证率,规划改造26处小型灌区。提升一批,主要通过完善现有灌排工程体系来实现,对现有井灌区进行管道化升级改造。恢复一批,主要通过对有水源无灌排设施和有工程水源没保证的灌区进行系统整治,在丘陵区恢复小型水库灌区8处。

4 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的保障措施

4.1 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设“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牵扯面大,必须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保障。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建设“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作为贯彻落实中央、省关于水利改革发展工作部署的实际行动。要严格落实工作责任,要把建设任务逐一落实到相关部门,由主管部门负责到底,确保实效。要把建设“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工作纳入科学发展观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切实加大考核和督导检查力度,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依据。

4.2 科学规划统一实施

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统筹考虑各类规划,对农田水利设施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建设、规模治理、系统治理。要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由政府统一组织,根据不同的水源、种植作物、产业结构等情况,坚持“耕地灌区化、灌区节水化、节水长效化”,科学编制“旱能浇、灌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并认真组织实施。要加强与涉农规划的衔接,确保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发展步调一致。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制订和落实情况要作为政府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确保落到实处。

4.3 加大投入,统筹资金

要严格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加大水利投入政策,紧紧把握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基础性、公益性属性,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公共财政对水利基础设施投入的保障作用,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大幅度增加投入,确保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增长。要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强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使用管理,运用市场化融资手段,鼓励和吸引社会资金,建立起政府主导、多元投资的稳定增长投入机制。要强化资金统筹使用管理,充分利用农业综合开发、农田水利建设、土地复垦整理开发等项目资金,进行打捆使用、集中投入。建立完善投入激励机制,调动基层和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同时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发挥基层群众在“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中的主体作用。

4.4 注重新技术支撑

建设“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增强建设的技术含量,提升工程管理的现代化手段,不断深化对灌溉排水技术的研究,更好地承担起“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管理的重任。要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和新设备,解决工程建设中的难题,确保工程质量,加快“旱能浇、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进程。

猜你喜欢

高标准农田水利水源
保护水源
山西省2020年建成高标准农田16.89万公顷(253.34万亩)
坚持高标准严要求 确保按时保质完工
高标准高质量转入“三年行动”
农田水利水土保持技术推广
南水源头清如许
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思考
“两委”换届发动攻坚——确保啃掉“硬骨头”、实现“高标准”
上海市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探讨
农田水利技术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