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家河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与成效
2012-04-14刘希松赵世堂
刘希松,赵世堂
(莒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山东 莒县 276500)
芦家河小流域位于沭河流域袁公河支流,莒县仕阳水库上游。流域辖4个行政村,962 户、3 676 口人,总面积10.02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7.56 km2。自2008年该流域被列为省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后,莒县积极创新建设做法,探索生态清洁治理模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到目前全流域累计投资1 600万元,完成综合治理面积6.5 km2。2011年11月作为全国10个典型发言单位之一,在全国生态清洁型流域治理座谈会上对其治理模式进行了经验介绍。
1 主要做法
1.1 创新规划理念,增强建设的针对性
1)坚持规划引领,按照“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思路,进行统筹规划。以组织水保专业技术人员调研为基础,全面了解小流域自然条件、产业基础、村庄规划等情况,并组织相关部门专家召开座谈会,对项目建设标准、治理程度进行多方论证,切实增强项目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
2)坚持创新理念,实行“三个结合”。即实行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水系生态建设、群众增收致富有机结合,最终达到“自然和谐、景观优美、人居舒适、生活富裕”的治理目标。
3)坚持尊重民意,将群众的意愿融入规划之中。要把群众的意愿作为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与群众面对面交谈、召开座谈会等,广泛征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切实做到项目建设与群众期盼相融合。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形成项目规划建议书,并以此作为设计单位进行可研和施工设计的依据。
1.2 创新投资机制,探索项目建设多元化投资新模式
1)强化大水保观念,实行涉农资金整合。拓宽资金投入渠道,打破资金制约瓶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涉农资金,采取与农业、烟草、住建、国土等相关部门联合打总体战的方式,整合移民、小农水、交通、烟叶生产扶持等项目资金130万元,投入该流域建设。
2)强化受益主体地位,发动群众投资投劳。广泛宣传发动,引导流域内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治理,通过“一事一议”和自愿捐助的方式,流域内群众自筹资金174.9万元,促进了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
3)鼓励民营水保建设,吸引社会资金。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治理,县里在民营水保项目审批、技术指导、资金扶持等方面给予倾斜。在该流域的建设过程中,民营水保起了重要作用,身为流域社区总支书记和民营企业九鼎路桥公司经理的潘为亭,利用公司的资金和设备优势,投入1 300 多万元对该流域进行治理;大双墩村将47 hm2荒山,通过租赁的形式,融资80万元投入工程建设,进一步扩大了治理规模,提高了工程建设标准。截止目前,全流域投入资金达1 600 多万元。
1.3 重整治强监管,确保工程效益持久的生命力
1)抓好基础综合整治。该流域在建设中,重治强管,在措施综合、配置量优化和清洁美化上下功夫,以生态清洁治理为主攻方向,实行山、水、林、田、路、村、景综合治理。围绕村庄居住区,加强水利景观工程、亲水平台、休闲娱乐工程设施建设,优化工程布局和造型,增强景观效果,搞好沟河道两岸和缓冲带绿化工程建设,采用乔、灌、草混交,形成复层植被,提高防护效果,各项措施因地制宜、合理配置,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 km2,完成坡改梯217 hm2,水土保持林150 hm2,经济林67 hm2,育草种草118 hm2,封禁治理98 hm2,建成塘坝、谷坊、水池等水利工程39处,埋设地下管道9 km,新修整修道路28 km,建桥涵22座,建街头公园、文化广场、垃圾处理场各1处。
2)抓好人居环境整治。按照村镇建设规划,搞好旧村改造,实现村庄绿化、美化、硬化、亮化,控制和减少污染物排放,逐步实现垃圾的无害化处理。该流域为避免生活垃圾的二次污染,撤掉垃圾箱65处,设立了一处3 600 m2的垃圾场,实行每天清晨定时专人收集,集中处理。同时,流域内各村以户为单位划分卫生区,由专人检查,对环境“脏、乱、差”的给予经济处罚。县水利会同环保、农业等部门开展环境整治执法专项行动,先后关停流域上游污染小企业3家,拆除养殖场4处,消除了污染源。芦家河村借鉴城市做法,建立了雨水、污水收集排放分离系统,生活污水经地下管网系统集中排放到村过滤沉淀处理池,雨水经过地下管道集中排放到蓄水工程。
3)创新质量监管方式。按照建精品工程的要求,狠抓质量监管。一是创新质量监管模式。针对清洁流域工程项目建设点多、面广、线长、量大,施工分散的实际,按照“抓源头,管过程,保全局”的水保工程建设管理思路,建立以项目监理为根本,以政府监督为保障,以施工单位自控为基础,以社会监督为补充的多层次、无缝隙、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县、乡、村三级质量监控体系。二是严格工序管理。根据《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技术标准》和《水土保持工程质量监督检查验收办法》,严格工序管理。实行小段施工小段检查、验收、签证制度,及时发现不合格工程并迅速整改,将验收情况作为阶段拨款的重要依据。同时,加强政府投资监管,委托审计事务所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程审计,建立了“监理计量与跟踪审计同步进行,定时审结,四方会签”模式,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安全。三是对项目内部分工程实行招投标。根据水保工程项目特点,部分实行招投标制。通过公开招标,择优确定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签订监理和施工合同,落实项目建设监理和建设安全责任。
4)强化运行监管。一是强化水保设施管护。为巩固治理成果,该流域制定了《莒县芦家河流域水土资源运营管理办法》,各村根据办法制定了村规民约,全面实行禁牧禁垦,设立了水土保持标志碑和禁垦桩,规定了毁坏树木的处罚标准。二是强化水工程污染监控。抽调4名老党员负责水源工程的看护,明确管护范围和职责,确保了水源质量。三是强化面源污染监管。通过采取农业清洁生产,减少面源污染源,在沟河道和蓄水工程水位变化地带种植或抚育适水树木和水生草本植物,增强水体自净能力。全面禁止焚烧秸秆和使用高残农药。流域内的芦家河村依托烟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实行规划、种植、管理“三统一”,坚持使用降解地膜、有机肥料有效降低了农业生产的面源污染。
2 建设成效
2.1 夯实新农村建设根基,促进统筹和谐发展
该流域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二十字”方针,将小流域治理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为群众打造了生态优美、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流域内的村庄均实现了通自来水、柏油路、有线电视、宽带网络,村民搬进了风格统一、标准一致的住房。芦家河村还加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了莲生湖公园、九鼎文化广场、文化大院,以及集购物、医疗、便民服务为一体的服务中心,先后荣获“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
2.2 优化区域水资源配置,加快水系生态建设步伐
通过疏、挖、截、引等措施,最大限度地扩大水面。流域内涵养水源功能大幅提升,形成水面40 hm2,新增蓄水能力135万m3,调蓄水量达375万m3,在2010年秋冬至2011年春长达150 d 无有效降雨的情况下,流域上游仍有径流,流域内蓄水工程尚能满载运行,为区域内生产生活及生态用水提供了可靠保障。林木覆盖率由治理前的15.16%提高到28.61%,土地利用率提高13%,林草面积达宜林宜草面积的90%以上,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2.3 加快了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变生态防护型治理为生态经济型治理,立足当地特色,通过实施坡改梯、田间路、小型水利水保工程、经济林建设,有效改善了当地的生产条件,逐渐培育起以防护用材林、黄烟、优质苹果为主的特色产业,促进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流域内新发展优质苹果、板栗67 hm2,建成苗木基地8 hm2,夯实了农民增收的基础。2011年流域内各村共发展黄烟134 hm2,实现产值500 多万元。在该流域的示范带动下,周边的5条小流域均进行了以清洁生态型治理为主的提档升级,逐步实现了区域内点线面结合的治理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