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潜在危害分析

2012-04-14刘秀玲卢静义

兽医导刊 2012年2期
关键词:类药物耐药性畜牧业

刘秀玲,卢静义

(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2.商丘市畜牧局,河南商丘476000;)

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及其潜在危害分析

刘秀玲1,卢静义2

(1.商丘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2.商丘市畜牧局,河南商丘476000;)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抗生素以其抗病、促生长的功效在养殖业中得到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年来养殖场药物保健概念的兴起更是把抗生素的使用推向高潮。据统计,我国每年抗生素原料生产量约为21万吨,其中有9.7万吨(占年总产量的46.1%)的抗生素用于畜禽养殖业。同时抗生素滥用对养殖业甚至人类的危害也凸现出来,如药物耐药性、畜产品药物残留等都成为不可忽视的严重问题,尤其是破坏动物的免疫机能,使动物再次感染后,接着就需要更多的抗生素来治疗,进而陷入一种恶性循环。为此,笔者结合自己近年来从事兽医临床教学工作的经验,参考有关法律、法规,对滥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危害进行分析,并提出几点应对措施。

一、抗生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现状

1.作为生长促进剂。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已有近60年的历史,自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们就开始对饲用抗生素进行研究,发现饲用抗生素虽然有促进生长和防病的作用,但对细菌的耐药性和在动物产品中的残留也有很大的影响,到20世纪80年代,又重点筛选研制无残留、无毒副作用、无抗药性的专用饲用抗生素,并与人用抗生素分开,以保证饲用抗生素的绝对安全。但是,随着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家畜的疾病也越来越复杂,兽药和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量也日渐增加。应用于畜牧养殖业的抗生素,除部分作为治疗性用药外,其余均作为饲料添加剂用来促生长和预防疫病。

2.饲用抗生素的应用趋向调查。

根据2009年我们对国内3个省、市的畜牧业滥用抗生素的现场进行调查统计,养殖场滥用抗生素现象相当严重。使用抗生素的种类包括β内酰胺类的阿莫西林、氟喹诺酮类的诺氟沙星、氨基糖苷类的庆大霉素和新霉素、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林可酰胺类的克林霉素等。给药方式主要是加在饮用水中使用,而这种给药方式已被证明是最易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在家禽生产过程中有90%的抗生素被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对水产养殖业调查结果显示,绿色、无公害水产养殖面积(在绿色和无公害养殖水面禁止使用各种抗生素、激素类药物)仅占5%,在近95%的水产养殖面积中,为追求高利润,而任意加大养殖密度,为防止疾病的暴发,盲目地在水中投放抗生素,如土霉素,还有违禁药品氯霉素、呋喃唑酮类等药物。饲养者为控制和缓解高密度饲养带来的压力,而随意增加投药量。抗生素的长期使用和滥用带来的负面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病菌产生耐药性问题;二是引起动物免疫机能下降死亡增多;三是畜禽产品中的药物残留问题,直接危害人类的健康。

3.治疗用抗生素的应用。由于抗生素作为促生长剂使用所引起的病原菌耐药性和抗生素在动物体内及其产品中的残留问题,导致动物疫病越来越复杂。近年来,兽医临床感染病例很少有单一病原体引起,大部分都是多种细菌和病毒混合感染,给临床确诊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为了促进动物痊愈,缺乏技术含量或职业道德的饲养者或兽医工作者,不经过药敏试验就盲目加大治疗剂量或盲目联合用药,不严格执行甚至不执行用药时间、给药途径和休药期等规定。结果加快了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使动物发生药源性感染或二重感染。

二、畜牧业滥用抗生素的潜在危害

1.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进入到机体的抗生素只有少部分被转化,据研究,有60%~85%的抗生素以原型通过粪尿排到外界环境,最终以各种途径汇集于人体,而导致人体的慢性毒性作用和体内正常菌群的耐药性变化;人体经常摄入低剂量的抗生素残留物,会逐渐在体内蓄积而导致各种器官发生病变,主要表现在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免疫抑制、致畸、致癌、致突变等方面。据报道,分别 食 用 含 有 10、4、2、0.06或0.03 IU/ml青霉素的奶以后,会发生广泛性瘙痒、红疹、头疼等过敏反应。人在食用了屠宰前3天使用过青霉素的鲜猪肉后(猪肉中含青霉素0.45 IU/g)出现红疹等;动物源性耐药细菌向人类的转移,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巨大影响,甚至威胁到人类的生命安全。

2. 对动物健康的影响。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促进动物生长、防病治病的目的,有些畜牧工作者大量使用甚至滥用抗生素,抗生素被摄入机体后随血液循环分布于淋巴结、肾和肝等器官,使畜禽机体免疫力下降,病原菌乘虚而入造成更严重的危害。如造成动物肠道内菌群失调,破坏微生态环境、出现二重感染等。

3.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大量抗生素经过注射、口服或作为饲料添加剂等不同的途径进入机体后,主要以原形或代谢物的形式随粪、尿等排泄物排出,这些粪尿未经无害化处理或经简单的堆肥处理后便作为肥料施入农田,或者随径流进水体,并随着水分蒸发和溶解物质的挥发进入大气中,这些都会将高浓度的抗生素带入到环境中。进入到环境中的抗生素有些比较容易降解,而有些受到环境中一些物质(如土壤颗粒)的保护而不容易降解,或者减缓了降解,并且在环境中能维持很长时间的活性, 结果,对环境中的微生物、植物以及动物的生长发育均产生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所以,在畜牧业生产中滥用或大量使用抗生素导致的大气、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已成为一种新型的环境污染。

4.对动物性食品质量安全的影响。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不断改善,肉、蛋、乳、水产品等动物性食品所占比例在不断增加。但集约化的养殖与管理之间的不协调, 造成了大量疫病的流行、暴发以及其他不利于动物健康的因素出现。为了解决这些矛盾,种类繁多的抗生素被应用于畜禽生产的许多环节, 因而在动物性食品中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抗生素残留,对出口创汇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畜产品因动物疫病、兽药超标而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 严重影响了畜产品的进出口贸易。

三、对策

1.加强抗生素替代品的研究。目前,不仅应努力筛选对耐药菌有效、具有新抗菌谱、新作用机制的抗生素类药物,还应努力寻找能提高抗菌效能、抵抗细菌耐药性产生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物质。所以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研制出能够在功效上可以替代的,对人和动物健康安全、无污染、残留低甚至无残留的绿色环保中草药抗菌药物,重视微生态制剂、细菌耐药抑制剂等高效、低毒、无公害药物或药物添加物的研制、开发和应用。

2.正确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在用量上要适当, 用量太大, 往往会产生毒副作用, 造成畜禽中毒或肠道正常菌群失调。用量太小, 使畜禽体内药物达不到有效浓度, 起不到治疗效果。一般对急症和严重症可适当加大初次剂量, 然后按维持量使用, 一般用药3~5 d为一个疗程, 病情稳定后可继续维持用药1~2 d;注意抗生素的适应症,细菌的种类不同, 使用的抗生素亦不同。畜禽一旦发生疾病,应查明症状,对症下药,最好通过药敏试验筛选敏感的药物;具体了解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效果,有的抗生素联合应用可起到协同作用, 使疗效提高, 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同用, 可产生相加作用。但也有很多抗生素联合应用而出现配伍禁忌, 导致不溶、变色、沉淀,失去疗效甚至产生毒性, 如青霉素不能与土霉素及磺胺类药物同用等。

3.加快建立健全配套的法规体系。在畜牧业生产中,要控制滥用抗生素类药物,避免抗生素在畜产品中的残留,就必须通过立法,完善相应的配套法规,严格规定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范围,制定和健全畜产品中抗生素的最高残留限量标准,切实做到合理用药。同时,严格规定各种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对象、用法及用量、使用期限和休药期等,并禁止使用违禁药物和未批准的抗生素,对违反抗生素使用规定的单位和个人依法采取处罚措施。

4.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提高食品安全意识。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书刊等新闻媒介的宣传, 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性的要求成为自觉行动, 使生产者提高食品安全生产意识, 自觉遵守《兽药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严格遵守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对象和休药期的规定。加速建立抗生素类药物安全信息网,收集数据和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抗生素类药物残留方面的安全信息, 使生产和经营者能接受更广泛的有效的社会监督。

四、小结

在畜牧业生产中,抗生素作为治疗细菌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是应用最广、发展最快、品种最多的一类药物。畜牧兽医从原始的治疗, 到以预防为主, 再到目前保健层面的养殖方式, 抗生素在畜牧生产上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使用, 在有效防治疾病、保障畜牧业生产水平的同时, 也带来了种种隐患。如实际操作中, 很多兽医很难判定的畜禽疾病,就是由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引起的继发症状;再如畜产品中抗生素残留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等。所以,抗生素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对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抗生素的滥用不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又抑制了畜牧业的发展。要用好这把“双刃剑”我们必须扭转滥用现象、完善健全相关配套法规、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检测体系,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类药物,让抗生素对畜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类药物耐药性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婴幼儿感染中的耐药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WHO:HIV耐药性危机升级,普及耐药性检测意义重大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土家族“七”类药物考辩
他汀类药物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