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藤沼大坝失事专家组报告

2012-04-14唐湘茜

水利水电快报 2012年12期
关键词:专家组滑动大坝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发生里氏9级地震,坝高18.5 m,坝顶长133.2 m的藤沼(Fujinuma)大坝在地震中发生溃决。大坝溃决后引发的洪水冲毁了下游房屋,造成4人死亡,8人失踪。同时,福岛县内约有其他750座的堤坝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藤沼大坝初建于1937~1949年,主要用于灌溉。1979~1984年曾对该坝溢洪道和表面防护进行了修缮、灌浆防渗,并对取水建筑物进行了加固处理。

大坝溃决后,福岛县立即组建专家组,对辖区内的大坝和小型灌溉水库的抗震稳定性进行了评估,并对藤沼大坝失事的确切原因进行了分析。2011年8月4~5日,专家组成员首次会商,之后定期进行开会讨论,一直到2012年1月25日得出重要结论。

1 震后调查

根据专家组报告,对震后藤沼大坝的主坝及副坝产生的残骸进行追踪分析,有以下几项重要发现:①大坝上部、中下部结构大部分被冲走;②岸坡上部的护坡浆砌石滚入水库中,随后大坝中心和右坝肩之间的表面防护也被冲入到水库中;③通过发生位移的主要陡坡、滑动体的分布情况,可以确定其向水库及下游方向滑动;④在副坝中,主要滑动面宽55 m、长25 m、埋深大于3 m。其前缘曾发生过次级滑动。

2 稳定性评估

专家组针对藤沼大坝稳定性进行了现场调查,并基于目前的设计标准进行了稳定性评估。包括岩芯钻探在内的现场调查表明,大坝由3个区域组成。上部区域由含砂较多的材料建造而成,未经充分压实。下部两个区域建在厚度为20~30 cm的滑动层上。由此可以断定,除大坝上部区域是在战后较为恶劣的施工环境下建设的,其余部分均是按照当时的常规施工方法和先进工艺建造的。随后几年,在大坝加固工程中对上部区域进行了有效地防渗,效果良好。此外,还对大坝实行定期检查,并未发现异常。根据标准化稳定性分析得出,大坝安全系数为1.15,比地震力作用在上游方向时需要的安全系数标准值(1.2)更低。

综上所述,专家组最后得出结论,即根据2011年震前的情况,无需对大坝采取特别措施。

3 破坏机理

总结了大坝破坏机理后,报告指出,滑动发生大致可分为7个阶段。最早两次上游滑动引发了漫顶和冲蚀,最终导致溃坝。

第一次滑动发生在大坝上部,这可从水工建筑物的残骸以及被冲走的滑动面材料看出。运用纽马克地震变形分析法,也可得出因周期荷载造成的强度折减,表明了滑动的存在。

4 失事原因

据专家组报告称,藤沼大坝失事主要归因于土石坝上部结构的材料性质,而地震强度大、持续时间长则是诱因。

基于地震反应谱分析,坝顶地震峰值加速度为442 cm/s2,运动时间超过50 cm/s2,且持续了100 s,而大坝从未经历过这种强度的冲击。该坝体材料的压实标准已降至现代施工管理可以接受的标准,特别是大坝上部含砂较多的饱和材料,压实标准更低。因此,在遭受日本东北部等强烈地震时,会造成强度损失。在副坝发生滑动的情况下,滑动面被限制在不同施工阶段的边界处。在主坝内,不同施工阶段的压实度有所差异,可能对整体滑动产生一定影响。

5 结语

专家组针对大坝岩土性质、残骸以及最初施工和后期补救工程进行严格调查研究后,最终就失事过程得出重要结论。

专家组推断,对于年代较久的土石坝和小型灌溉水库而言,即使按当时最先进的方法进行建造,且未在定期审查中发现异常,也会在遭遇日本东北部这样的强烈地震时,存在溃坝的可能性,这是由施工材料和压实度决定的。

猜你喜欢

专家组滑动大坝
协会专家组2021年工作会议在哈尔滨市召开
韩长赋部长在巴拿马接见中国热科院农业专家组
一种新型滑动叉拉花键夹具
Big Little lies: No One Is Perfect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基本医疗保险评估专家组赴苏、浙、渝评估调研
滑动供电系统在城市轨道交通中的应用
一种基于变换域的滑动聚束SAR调频率估计方法
正式挡水的马来西亚沐若大坝
光伏产业投资项目可行性报告与专家组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