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模式机制 提速提质提效力推全市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上新水平——运城市中央财政小农水重点县建设三年实践纪实

2012-04-14樊剑展

山西水利 2012年9期
关键词:重点县渠系运城市

樊剑展

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是农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前提条件,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基础保障。为了加快全省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步伐,自2009年起,全省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集中资金投入,连片配套改造,以县为单位整体推进,实现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由分散投入向集中投入转变、由面上建设向重点建设转变、由单项突破向整体推进转变、由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彻底改变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现状,提高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1 基本情况

1.1 运城市水资源情况

运城市年天然水资源总量13.3亿m3,年均可利用量8.1亿m3,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67 m3,人均用水量和单位面积耕地用水量远远低于国内和省内平均水平。

1.2 黄河水资源利用情况

运城位于山西省的西南端,黄河环绕西、南而过,流经河津、万荣、临猗、永济、芮城、平陆、夏县、垣曲8县(市),自河津市寺塔入境,垣曲的碾盘沟出境,在本区全长395.5 km,流域面积18.5万km2,引黄入运地理条件全省最优。作为沿黄省份,全省每年有43亿m3的黄河水用水配额,但仅能使用10亿余m3,与此同时,大同、忻州、太原、临汾、运城五大盆地都存在大面积的地下水超采现象,年超采地下水6.88亿m3。

1.3 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情况

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日益加剧,使得运城市迫切需要引入客水资源,黄河作为全市最大的客水资源,在本市的利用还很不充分,其关键之一是末级渠系——黄河水入农田的“最后一公里”不配套,让数十万农民望水兴叹。

2009年以来国家启动了小农水重点县扶持政策,带动全市掀起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水利建设高潮。截至目前,运城市共争取小农水重点县10个,这10个重点县(市、区)都处在大型引黄灌区的覆盖范围内,这些灌区的黄河提水量占全省的1/3多,但由于不少地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斗渠、农渠、毛渠等末级渠系缺失(一个完整的渠系中分为干、支、斗、农、毛五级渠道),导致黄河水虽然引上了岸,却入不了田。2011年全市新增灌溉面积2.48万hm2,恢复灌溉面积1.25万hm2、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96万hm2,改善灌溉面积8.36万hm2,年末全市水地面积达到35.87 万 hm2。

2 主要做法

2.1 项目与规划结合,做到了科学有序发展

临猗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级农田水利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协调水利、发改、农业、林业、国土等部门,认真研究本县光、热、水、土等资源条件和农业灌溉工程现状,确立了围绕夹马口北扩骨干工程开展末级渠系配套,大力开发使用黄河水,发展农田灌溉面积的规划思路。规划编制后经县政府正式批复实施,为全县分期分批实施三年重点县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科学规划保证了临猗县在重点县项目实施过程中速度最快、变更最少、效益最好。

2.2 强化投入,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不少项目县普遍采取了整合资金、增加配套、发动群众酬劳筹资、吸引社会投资等多种途径增加项目投入。稷山县政府出台每防渗1 m渠道县财政补助5元的政策并连年兑现到位;盐湖、河津等县级配套资金全部足额到位;芮城、万荣两县遇到困难不伸手,积极发动乡、村和农民酬劳筹资,解决了基建农建工程不同步的矛盾,促进了重点县项目的顺利实施。

2.3 重视打造精品工程,质量标准化开始起步

2011年以来,特别是2012年初全市水利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每个县都要着力打造2~3个精品工程的要求,各县市建设精品水利工程的意识逐步增强。项目区田、林、路、渠配套的高标准设计和统一施工,工程质量精益求精,工程工艺标准化实施,完工设施的编号标示等精品特点在各县都有体现。

2.4 积极探索新的建管模式和机制

不少项目县市和灌溉管理局积极出台工程建后管护政策,强化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改革,落实管理主体、管护责任、管护经费,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管护长效机制正在逐步形成。临猗、盐湖区、河津等县市政府出台了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管护办法和推进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意见,建立了政府主导、责任明确的管理体制。稷山县将工程产权落实到用户代表、产权代表组成的“斗管会”,全面负责新建斗渠的运行管理工作。这些举措将保障新建水利设施的长期运行效益。

2.5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据统计,全市已开工的8个重点县,三年多共完成末级渠道防渗2 077.6 km,占全省的85%,新建或改造渠系建筑物35 925座,管道铺设555.8 km,小型灌溉泵站改造和新打机井81处(眼)。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6.82万hm2,累计新增节水能力5 100万m3,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02亿kg,新增经济作物产值15.3亿元,项目区人均年增收近750元。项目的实施,使项目县末级渠系不配套、设施老化和灌溉保证率低等问题初步得到解决,农田灌溉设施明显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极大增强,初步实现了抗旱保丰收和农业节水双赢的良好效果。

3 存在问题

第一,有些县前期工作不到位。三年建设方案做得不细不实,造成年度实施方案与三年建设方案不符,项目变更较多,影响了工程进度,也给工程验收带来了困难。有些设计深度不够,存在缺项、漏项、设计不符合规范要求等问题,造成项目审查周期过长,影响工程质量和进度。

第二,有些县工程质量监管不到位。建设管理单位质量意识薄弱,对质量监督工作不重视,项目开工没有办理必要的质量监督手续。有些渠道防渗配套工程存在着土方压实密度不够、现浇混凝土裂缝、混凝土表面剥蚀、建筑物标准低等问题。

第三,工程建设进度参差不齐。主要是县市间项目实施进度不平衡,有的县2009年、2010年度的项目变更手续还未履行。

第四,配套资金不能及时到位。2011年度的项目,除盐湖区能及时足额到位外,其他县(市、区)有的至今未到位,有的未能及时到位。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影响了项目的实施和三年建设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第五,建后管护不到位。部分项目建成后,没有及时落实管理机构、管理人员和管理制度,没有测算供水成本,造成工程运行体制不顺,难以尽早发挥效益。

4 建议及对策

4.1 加快建设进度

造成建设进度滞后的原因很多,要对照检点,研究针对性措施和办法,迎头赶上,保证按省里要求工期如期完成。各种变更、批复手续和资料完善等室内工作滞后的要制定具体完成时间,加班加点按时完成。

4.2 提高工程质量

农水工程是惠农工程、民生工程、民心工程,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要强化精品意识,坚持依靠“推行标准化、实现精品化”的路径,力争做到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科学化,建设内容田、林、渠、村配套化,施工工艺标准化,建成设施标识化,建设资料完善化。

4.3 提高建管效益

首先要按照规范要求,加强施工建设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管工作,确保施工质量和效率;其次要积极探索创新,建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后科学管护模式和长效管护机制,提高长期运行效率和效益,服务农业发展,惠及人民群众。

猜你喜欢

重点县渠系运城市
工程状况与管理水平影响的渠系水利用效率指标体系的构建
运城市农业农村局:“双减双抢”确保秋粮颗粒归仓
运城市:有机旱作农业将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路子
运城市盐湖区:“三抓三消除”激励党员干部担当作为
无人机航遥技术在某灌区渠系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灌区渠系水利用系数推求方法优选研究
沁县应享受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待遇
黎榕灌区渠系水力计算及输配水管设计
2020年建成800个木本油料重点县
煤矿安全重点县攻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