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一坝鱼嘴渗漏分析及工程措施简述
2012-10-20张晓苇
张晓苇
(山西省汾河中下游水务管理局,山西 太原 030002)
1 工程概况
汾河一坝鱼嘴座落在汾河出兰村山口,枢纽工程包括堆石鱼嘴溢流坝、东冲砂闸、西冲砂闸、中阀、东进水闸、西进水闸以及东西两岸的二级台地(台地略高于鱼嘴溢流坝,正常运行时水位不高于台地)。工程担负着太原、晋中、吕梁三市的工业及城市公益事业用水,以及汾河灌溉管理局10万hm2的农业灌溉用水的输水任务。同时一坝鱼嘴是明朝天启年间形成的拦河建筑物,保护水利历史文物也是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多年的运行和对鱼嘴溢流坝维护不力,造成鱼嘴溢流坝输水运行时出现了比较严重的渗漏现象,如部分堰段出现管涌,部分坝段出现的流土现象,这些问题随时都将造成鱼嘴溢流坝坍塌的危险。
2 一坝鱼嘴工程地质概况
汾河出兰村山口,河道由150 m拓宽到300~500 m,纵坡变缓,大量较粗的泥砂淤积在该河段,砂砾层特别厚。发育地层有第四系全新统晚期洪冲积低液限粉土、卵石混合土,枢纽工程由建于不同年代的鱼嘴溢流坝、东冲砂闸、西冲砂闸、中阀、东进水闸、西进水闸组成,既无设计资料也无统一的设计标准。
3 鱼嘴溢流坝渗漏原因分析
3.1 鱼嘴溢流坝的构成
由于鱼嘴溢流坝构筑年代久远,无资料可查,按照现有的表面轮廓尺寸和查勘结果,其地质状况大致如图1所示,坝顶为多年维修时进行的砂浆抹面,厚约10 cm,宽约5 m;坝身主体为堆石体砂砾细土填缝,直接座落在砂砾层上,底宽10 m;上游坡面为至河床面的混凝土护面,近似直墙,厚约20 cm,高2 m;下游坡面斜坡高4 m,为干砌石构缝。
3.2 渗漏分析
堆石坝不采取防渗漏措施,本身即为过水溢流坝,由于以前水量充沛,引水时上下游水位差不大,抬高水位即可引水利用。随着汾河水量的日益减少,防渗节水成为一大问题,从现状看,表面的混凝土防护及下游的砂浆构缝都起到了一定作用,但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堆石体中的砂砾及粉细土随着渗漏从细到粗依次被水带走,部分坝段即形成管状通道而渗漏量加大,下游河床即可出现明流,有时伴有流土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坝体管涌越来越多,流土现象越来越严重,坝体随时都有坍塌危险,将严重影响这一地区的工农业及城市公益用水,并将导致鱼嘴溢流坝毁坏。
4 工程措施
4.1 溢流坝体防渗工程措施
图1 坝体结构图
由于坝体为堆石坝,坝基为砂砾石,要想防止坝体渗漏,需要对整个坝体采取防渗措施,根据坝体高度建设了坝前钢筋混凝土整体墙:如图2所示,采用300号抗渗混凝土,墙厚35 cm、高3.5 m,基础厚0.5 m、宽1 m,用12螺纹钢与原坝面防护混凝土连接,坝体和混凝土间用土工布防渗,土工布从2 m处沿混凝土铺设到基础下,延伸至河床中,与河床土工布连接,从而整体预防坝体渗漏,保证坝体安全。
图2 溢流坝体防渗结构图
4.2 河床防渗工程措施
由于河床的砂砾石和溢流坝体的砂砾石为联通的渗透体,要解决溢流坝的渗漏问题,河床砂砾的渗漏问题必须解决。要防止坝基渗漏和保护坝体安全,一是彻底解决渗漏问题,即在坝前河床采取防渗帷幕的方法,但这种方法投资太大,防渗深度不好掌握;二是采取整体河床防渗,延长渗径的方法,至坝基下浸润线降到尽可能低,使坝基处不出现渗漏,以保护坝基安全,这种办法经济实用。实际工程中采取了第二种方法,即坝前铺设土工布,在坝前与钢筋混凝土下延伸出的土工布相连接,河床中向前延伸50 m,至坝前50 m处土工布上铺装50~100 cm的黏土,50 m往前再向上游铺设150 m黏土,厚100 cm。整体黏土上覆盖砂砾料恢复到原河床高度。
4.3 两岸防渗措施
溢流坝正常运行时水位不超过两岸的二级台地,因此截断二级台地与河床的渗漏通道即可防渗。将坝前的土工布延伸至二级台地,铺至运行水位以上,即和坝体同高,土工布上采用浆砌石护坡,如图3示。溢流坝前至延伸50 m处的两岸采用100 cm厚黏土斜铺至水位以上,用黏土覆盖砂砾料,如图4示。
4.4 上游防渗河床与不防渗河床的连接
为防止上游来水对防渗河床的黏土冲刷,在防渗河床和不防渗河床交接处,做一道深2 m厚1 m的浆砌石墙,与上游河床齐平,并铺设土工布向下游河床延伸10 m,垂直位置在100 cm的黏土层下,墙上游将土工布随墙竖起,高度与墙齐平,如图5所示。
图3 防渗示意图
图4 防渗示意图
图5 防渗示意图
5 防渗效果
汾河一坝鱼嘴防渗工程于2007年10月完工,随即投入使用。防渗前溢流坝输水运行时,河水刚到鱼嘴溢流坝前,坝后即有渗漏水明流和流土出现。防渗后,工程正常运行时,溢流坝后未发现渗漏的水流,避免了管涌和流土现象发生,有效保护了鱼嘴溢流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