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的思考与启示——读涂子沛《大数据》
2012-04-14张光茫
□ 张光茫
美国有句谚语叫“除了上帝,任何人都必须用数据来说话”。毫无疑问,我们正处在一个真正的大数据时代:数据作为新一轮信息战的主角,将创造无限商机,既便利又危及着每个人的生活。著名学者涂子沛的《大数据:正在到来的数据革命》(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7月第1版),以信息化为背景,讲述作为一波浪潮的大数据,给中国带来的思考与启示。
《大数据》是一本视角独特的书,它以数据为轴线,描绘了美国走过的开放创新历程。何为大数据?简单理解就是超大量的数据。全书以别开生面的经典案例——奥巴马建设“前所未有的开放政府”的雄心、全民医改法案的波澜、统一身份证的百年纠结、街头警察的创新传奇、美国矿难的悲情历史,以及商务智能的前世今生、数据开放运动的全球兴起等等,为我们一一细解数据创新给公民、政府、社会带来的种种挑战和变革。有意思的是,美国政治的发展,公民权利的实现,以及各种自由与福利的保障,都和对数据的创造性应用密切相关,大数据开放的商机在哪里?作者写到,以前小数据时代,可以研究个体但不能研究群体,因为只有关于个人的数据。而在大数据时代,人的行为都以数据形式存在,这里面就有很多商机。通过研究消费者习惯,可以找到很多市场商机。在企业运营中,优化才能提高效率,减少成本,优化就要基于数据。产品也离不开数据,产品质量控制就是以数据为支持的。大数据最根本的,就是促进经济的发展,知识时代的特点就是信息和数据的整合产生新的价值。
美国是全书的主体,但又处处反观中国当下的现实。作者在书里引用了胡适对“差不多”先生的批评,也提到黄仁宇对“数目字管理”的求索。中国数据意识的淡薄,由来已久,他甚至认为这是“国民性”的一部分,漠视精确,缺乏用数据来说话的素养,在国家的管理上,也缺乏以数据为基础的精确管理,有时甚至是刻意回避数据。作者从太平洋对面看到中美两国的差距,深知中国缺少什么、需要什么。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窥见作者的一种忧患意识。
在这个已经到来的大数据时代,我们能做些什么?我想,如何在教育领域使用大数据来分析学生的个性和爱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如何在中小企业管理领域应用大数据分析,真正将粗放型管理变为精细型管理,提高效率,节省开支,并应对公司在发展进程中带来的管理问题;如何改变中国千百年来“轻数”的烙印,学会开始用“数据”说话?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全新的看待事情的角度。
读完这本书,我们将看到美国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透明开放的,要知道,里面包含技术的变革发展史,也包含着美国社会价值观的变动。说到底,说政府要更开放透明,说公民要更有公共责任感,最后的指向,就是希望我们过一种幸福有尊严的生活,这个愿望,贯穿着整个人类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