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趣
2012-04-14陈绍新
□ 陈绍新
雨趣
□ 陈绍新
“燕剪轻阴拖水榭,莺翻嫩雨湿兰亭”。清初自号迦陵的陈维菘笔下的雨不仅鹅黄细瘦,鲜嫩香酥,撩人情思,似乎还能品出他春末夏初独处幽处,思接古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一种感觉。看似纯自然的状态,但其中确实蕴藏着某种怀古的情感,隐隐透出一种对于故国的耿耿留连。
一向自视为大明遗民的朱彝尊,虽怀有国破家亡的伤痛,然终究天赋文人之性,时见远近青黛,春雨湿润,却也按捺不住欣喜,一任灵犀耕耘宣纸春色,为后人留下“十里浮岚山远近,小雨初收,最喜春沙软”的文字。用心读他的文字,你不难咂摸到一种中国画的韵味,它分明是一幅水墨,古典而意蕴袭人的佳构。当然,最好是在小酒微醺时来赏鉴,那味道才是最正宗的。
而纳兰性德的春雨又别有千秋,性灵得叫人心颤,细瘦得不胜春寒,却又以几分凉意去挑逗晓梦未醒的初蝉,侵扰约略红肥的春色,并不惜碾取名卉的落英作大地的衣裳。读纳兰性德的词句,恍惚误入杨柳岸畔桃花坞,总觉得灼灼而燃的桃华里,隐隐显示美丽的伊人,隐隐透出古典诗词的咏诵声,屏息细听,恰好是纳兰性德咏春之词:“嫩烟分染鹅儿柳,一样风丝,似整如奇欠,才著春寒瘦不支。凉侵晓梦轻蝉腻,约略红肥。不惜葳蕤,碾取名香作地衣。”你听得心动,徒步入坞去觅,东风习习,薄岚轻袅,桃华含笑含怯,不知咏者在何处。但见一派阳春视象,很是抓人眼球。
文人笔下的雨总是带有感情色彩的,可以调动人的喜怒哀乐,令人鼓琴而歌,抑或垂泪而叹。曹雪芹在《红楼梦》四十五回写到:“这日傍晚,忽就下起雨来,雨滴竹梢,更觉凄凉。林黛玉遂作《秋窗风雨夕》词:……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秋凉。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续……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想来是那时的秋雨也太淅沥缠绵,引发了潇湘馆那位寄人篱下的女子对于身世的伤痛,使她无法安眠,追忆往昔而珠泪滚滚,令人不忍续读。难怪曹雪芹要扪心自问:“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其实风雨无常,只是自然现象,并不关联人事。但在不同时代,不同经历,不同心绪的人的感觉里,似乎各有不同的意蕴和意趣。春雨、秋雨,可以唤起人的思古之情,对于旧事的乡愁抑或心殇,对于自然的礼赞,勾起人对田园生活,对某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愿望的想往。
其实一个人只要看破了名利得失,一切随缘,世俗的烦恼、憎恨、抱怨,自然也如过眼云烟。所有的雨,高吟抑或低诵,便都是美丽的天籁,可以激发人的诗情画意,赋人一份大珠小珠落玉盘的乐趣。我喜欢看雨中伞花流动的色彩,也喜欢听雨敲竹篁的清音,也许雨才是自然真正的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