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加强于桥水库水源地保护工作
2012-04-14邢德龙
□ 邢德龙
于桥水库是天津市唯一的饮用水源地,是天津市社会经济发展的生命源泉。近年来,于桥水库流域和库周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入库污染负荷急剧增加,水库水质也随之恶化。目前水库已处于重富营养状态,水质达Ⅴ类。为改善这种日益严峻的局面,于桥水库加大水污染防治力度,采取非工程与工程相结合的保护措施,使水体的富营养化水平明显降低,有效遏制了水体污染程度的加剧。为最终实现水体水质达到Ⅱ类饮用水标准奠定了可靠的前提保证。
一、概况
(一)工程概况
于桥水库位于天津蓟县境内,是以城市供水、防洪为主的大型水库,是引滦入津工程中的重要调蓄水库,是天津市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地,控制流域面积为2 060平方公里。流域面积近80%在河北省的遵化市、玉田县、迁西县及兴隆县。主要入库河流有黎河(兼顾引滦调水河道)、沙河、淋河两条支流。每年除接纳本流域自产水外,还从滦河流域潘家口、大黑汀水库调水。于桥水库正常蓄水位21.16米,汛限水位19.87 米,总库容15.59亿立方米,兴利库容3.85亿立方米,死库容0.36亿立方米。正常蓄水位对应的水面面积为86.8平方公里。
(二)社会情况
库区周边分布着7个乡镇,111个自然村,人口8.9万人,于桥水库保护区内的人口达15万人。于桥水库周边直接汇流面积大,其中低山丘陵111.02 平方公里,台地88.48 平方公里,山前洪积、冲积平原136.43 平方公里,农田、果园总面积94.67 平方公里。
(三)水质状况
2001~2007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如总氮不参评,于桥水库总体水质为II~III类,如总氮参评,则2001、2006和2007年水质为劣V类,2002~ 2005年 为 IV类;7年间,于桥水库富营养化指数年均值在39.5~54.9之间,保持在中营养水平,主要影响因子是总氮和总磷。据统计,于桥水库流域总氮年均负荷总量有29.3%来源于潘(家口)、大(黑汀)水库,有55.5%来自三条入库河流污染,有15.2%来自库区周边污染。从2009年实施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后,水质情况有了明显改观。
二、于桥水库污染情况
(一)上游引水水源污染
上游引水水源潘家口水库的水质主要受上游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田施用化肥、选矿厂尾水排放,特别是库区网箱养鱼的影响。
(二)于桥水库上游污染
存在城市生活和企业污水等污染,上游流域范围内存在大量的小型选矿厂,选矿厂的尾矿以及沿河村镇垃圾堆积在河道两侧或沉积在河床内,一旦有强降雨出现径流,大量污染物将会一同进入水库,污染水体。
(三)于桥水库周边污染
水库周边污染主要是小餐馆、小饭店带来的污染,此外是水库周边村落的污水、垃圾、化肥等排放造成的污染。
三、水源地保护采取的非工程措施
(一)制定保护近期工作意见
2009年2月,天津市政府批转了市水利局制定的《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近期工作意见》,该意见对引滦水源保护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原则、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等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是引滦水源保护的纲领性指导文件。
(二)编制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
根据水利部的统一部署,编制了《天津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划分了城市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提出了保护水源的工程和非工程措施。
(三)制定水质保护应急预案
根据《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编制原则,编制完成了《天津城市供水水源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天津市水利局突发水污染事件应急预案》、《天津市城市水源地(于桥水库)蓝藻暴发应急预案》,针对引滦输水工程可能发生的各种突发事件(工程类、水源类、污染类),建立了组织体系、信息发布、应急供水、预防性措施以及资金、物资等保障制度。
(四)加大水行政巡查和执法力度
于桥水库管理处实施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三位一体”的联合巡查与执法,积极与当地政府联合行动,多次进行清理和执法,坚持做到广泛普法宣传与严格执法相结合;日常巡视检查与联合执法相结合。特别是在节假日期间,全处干部职工参与执法,对重点地段严盯死守,始终保持严格执法巡查态势,遏制非法采砂、旅游,使水质得到有效保护。
(五)加大水质监测,全力打捞水草,消除二次污染
增加重金属、藻密度等指标,平时每旬采样化验一次,5月至10月,每周采样化验一次。购置了5条捞草船和10条运草船,采取分区收割和包围打捞、人工打捞和机械打捞相结合的方式打捞水草,防止水草腐烂对水质产生的二次污染。
(六)开展共建共享,改善水库管理环境
与周边村庄签订共建共享协议,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管理执法环境,和谐、友好、有效地对垃圾、旅游、采砂等问题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效果。
四、水源地保护采取的工程措施
根据市委市政府领导的相关指示和《关于加强引滦水源保护近期工作意见》的要求,以及天津市水利局批复的《于桥水库水污染防治及水环境保护方案》(津水资[2008]33号),按照小流域治理的思路,采取水体生态修复与周边污染源治理、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实施了于桥水库周边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
(一)主要内容
1.水体生态修复。放养草鱼、鲢鱼、鲂鱼、细鳞斜颌鲴鱼等1 880万尾,平衡生物种群;购置19艘水草收割、运转船,建立水草收、捞、运、转、存系统,及时收割处理水草,减少二次污染。修建拦草(藻)网,建立太阳能曝气点。新建6座堆草场、16条活动码头及小型船只停放场。
2.村落垃圾收集运转处理。全面清理水库周边村落、沟道、警戒区内的垃圾;购置村庄垃圾收集桶、清运车、运输车,建立垃圾中转站和处理厂;库区周边建设8 771座户用沼气池。建立系统的专业、专门的垃圾整套处理系统。
3.沟、坑、塘治理。完成21条沟道和38个坑塘沟的清淤与边坡护砌,其中10条沟道建立拦污控制坝,4条沟道建设土地处理系统,种植净水植物;推平库区周边鱼池1 500亩。
4.部分支流治理。库周边建成刘相营潜流湿地、马伸桥湿地系统和白庄子人工自然湿地系统;黎河治理建设龙湾桥支流、西山桥支流、高各庄支流、崔家庄支流湿地处理系统。
5.湖滨带生态防护。在五百户和马伸桥以西的水路交替地带,种植防护林带、灌木带和芦苇湿地。
6.水质监测设施完善。购置相关仪器,改造实验室;建立省、市界入境水文水质联合监测站。
7.水质改善技术研究。全面调查摸清当前于桥水库污染程度和生物结构;建立于桥水库蓝藻预警指标和风险等级;研究通过供水调度方式、投放鱼类、水生植物管理方式等以改善水质、降低蓝藻暴发风险等。
(二)治理进度
于桥水库水源保护工程2009年示范项目和一期工程已经基本完成,二期工程目前正在进行前期手续办理工作。
(三)治理效果
于桥水库水污染源近期治理工程目前虽未全部完成,但也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经监测,刘相营湿地和黎河支流口等多处湿地治理工程,上游污水经过湿地的拦污沉淀、厌氧、曝气和生物过滤等工艺的处理,其水质都已经达到了设计要求。
村落垃圾转运系统及农村沼气池的建设,在减少了水库的面源污染的同时,也使得库周村落脏乱的现状有了很大的改变,改变了周边村民的传统生活习惯,提高了公共卫生意识。
水库整体水质的改善开始逐步显现,水质恶化趋势也得到了一定的抑制。近3年,水体中的总氮和藻密度水平总体呈下降趋势,总磷未出现升高趋势。2011年,总氮较往年明显偏低,总磷也保持在一个常规的水平。
五、下一步水源地保护工作
按照天津市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工作的部署,将加快实施淋河、黎河、沙河三条主要入库河流口的湿地生态预处理系统(前置库)建设,消减最大污染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