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德县温堡流域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成效与经验
2012-04-14刘国林
刘国林
(隆德县水保站 756300)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其主要功能是起到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小流域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国家先后提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黄河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等一系列小流域建设项目,温堡流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区就是根据水利部第一批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区建设的要求组织实施的。该示范区经过两年的建设丰富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内容,建成了一个融水土流失治理、农业结构调整、产业开发为一体的具有高质量标准、高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高示范效应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程。在科技推广、组织管理、监测体系、机制创新等方面创出了一系列具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和做法,并被水利部在2008年评为全国水土保持示范小流域。
1 治理前的基本情况
温堡示范区地处宁夏隆德县西南,为凤岭、山河、温堡、奠安四乡所辖。面积331.4km2,水土流失面积303.7km2,占总面积的91.6%。示范区地形地貌大致呈东西走向,地势东高西低,境内梁峁起伏、沟壑纵横。气候属半干旱半湿润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480mm,林草植被覆盖率23.5%。农村各业总产值14904万元,人均纯收入1202元。
2 示范区综合治理成效
两年来,在黄委、自治区水利厅的大力支持和关怀下,在林业、畜牧等部门的通力合作下,我们坚持基本农田建设与退耕还林还草、农牧业种草养畜、农村节能炕灶能源工程、三位一体、改厕改灶、舍施养殖等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社会经济得到了全面发展。经过县乡村各级组织和财政、农牧、水利、林业等部门的通力协作,整合项目,捆绑资金,共同参与,使示范区综合开发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2.1 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
在实施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地布设各项治理措施,建立起了结构合理、功能稳定、效益显著的以道路为骨架,坡改梯、退耕还林还草、舍饲养殖为主体,梁峁坡防护林建设与沟道工程相嵌配套的高效农林牧复合型、多功能型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示范区内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水土资源得到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生物多样性开始恢复,荒山秃岭披上绿装,不少荒山荒沟有了长流水,呈现出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良好景观,充分体现了“具有高产出效益、高质量标准、高示范效应”的示范精品工程。
2.2 实现了稳定解决低收入人口温饱的目标
在示范区治理措施建设中,将示范区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经济系统,把自然资源的治理保护与开发利用结合起来,把治理水土流失与振兴区域经济结合起来,结合桃温引水大力发展灌溉和设施农业,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截至2007年底,累计完成基本农田9420hm2,人均达到0.16 hm2,人均有粮由2005年的403kg提高到2007年的456kg,人均年纯收入由2005年的1202元提高到2007年的1958元。示范区摆脱了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实现了由贫困转向温饱的历史跨越,并逐步向小康迈进。
2.3 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大为改观
示范区内通过修梯田,修建村级公路、人畜饮水工程,打井打窖,四旁植树,大力提高太阳能利用,改厕改灶,舍饲养牛,沼气池等项目的实施,减少了秸秆的燃烧,进一步改善了贫困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解决了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的问题,整洁了村容,提高了群众健康水平,减轻了劳动强度,节约了劳力,促进了劳务产业的发展,扩大了人口环境容量。
2.4 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拓宽
基本农田面积的增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提供了较大空间,实现了由种粮型向粮经饲结合型,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由传统自给自足型向现代商品型的转变,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通过退耕还林,实施林药及林草间作,为中药材、草畜等后续产业的培育开发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种草养畜,种植中药材、薯豆,发展菌草生产,加大了劳务输出工作力度,不断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
3 示范区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3.1 县乡领导重视,具体措施落实到位
为了保证生态建设顺利进行,示范区建立健全了组织机构,切实加强对生态建设的领导。ⓐ把水土保持作为山区改善生产生态条件的重点,多年坚持不动摇;ⓑ加强组织协调,相关部门紧密配合,整合资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落实责任制,搞好项目实施。根据项目特点,示范区治理实行示范区包干负责制,签定合同,承包给施工单位负责实施;工程实行招标、投标和监理制,节约了资金,保证了工程质量,加快了治理步伐。
3.2 统一规划,因地制宜,集中连片治理
多年来,示范区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坚持“一条基本原则”,采取“两个结合”,分“三个层次”,配置“四道防线”。即按照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充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原则进行山水田林草路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改善生态条件,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两个结合”,即治坡与治沟结合;工程措施、林草措施和封育保护措施结合。“三个层次”,即按照梁峁、坡、沟三层次,干、支、毛沟三层次,上、中、下游三层次布设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四道防线,即坡耕地保土耕作为第一道防线;荒坡造林种草为第二道防线;培地埂、修梯田、建水窖、村庄涝池为第三道防线,沟道建库坝、柳谷坊和沟头防护工程为第四道防线,层层拦蓄,突出坡面治理和沟道治理,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县小流域治理的路子。
3.3 加强预防监督和管护,巩固治理成果
为了制止边治理、边破坏、一方治理、多方破坏的情况发生,巩固治理成果,示范区大力宣传和认真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及《自治区实施水土保持法办法》。制定出台了《隆德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程序暂行规定》、《隆德县关于禁止羊只放牧实施办法》等19个规范性文件,为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健康开展提供了全面的法规、政策保障。
3.4 加强资金监管力度,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工作任务,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千方百计筹措建设资金,做到早安排、早动手、早实施,确保按期完成项目计划任务。在资金管理上,ⓐ设立专账,实行专账专户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格实行县级报账制;ⓒ引入竞争机制,对一些投资额度较大的项目实行公开竞标;ⓓ加强监督检查。根据项目进度,项目实施监督小组对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公示等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多方筹措建设资金;ⓕ加强审计监督。在项目实施结束后,及时请求审计,主动接受监督。
3.5 几点体会:
a.国家投资引导、领导关怀支持是我们搞好示范区综合治理的关键。国家的扶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为综合开发治理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b.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治理示范区的切入点。水土流失问题是制约贫困山区经济发展、农民致富的根源,所以必须切合实际、解放思想。没有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就脱离了农民的意愿、农村工作的实际,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的实际问题,不能解决农村贫困落后的现状。
c.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治理水土流失的根本。在示范区治理的过程中,必须把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定地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的关键措施来抓。几年来,示范区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使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及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奠定了物质基础和文化基础。
d.发扬艰苦拼搏的精神,是干好示范区工作的精神支柱。示范区内群众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坚持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强不息、负重拼搏、苦干实干的精神,是彻底改变贫困落后面貌,解决农民脱贫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坚强基础。
e.落实县委政府实现“农业四大支柱产业”,是建设现代农业的保证。隆德县委政府提出了“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草畜产业、劳务输出”农业四大支柱产业及今年农村“户均一亩设施农业、人均一亩经济作物、人均一亩马铃薯”,加快了该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发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