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河水库除险加固方案设计简述
2012-04-14路正锋
路正锋
(太原市水利勘测设计院,山西 太原 030002)
1 水库概况
南沙河水库地处迎泽区东部,太原盆地东山汾河一级支流南沙河山谷口处的水峪村东,坝址控制流域面积25.55 km2,1959年兴建,1960年竣工投入使用,原设计库容137万m3,属典型的“三边”工程,主要功能是蓄水灌溉。该水库是一座以防洪为主的缓洪、滞洪的小(一)型水利枢纽工程,保护下游太原市83个社区29个村约49.16万人、众多学校工矿企业和石太铁路、环城高速路等的安全。水库主要由大坝、泄洪洞、溢洪道等建筑物组成。
2 存在问题
根据水库运行情况、大坝隐患勘测结果及大坝安全鉴定结论,南沙河水库存在的主要问题为:一是大坝防洪标准不足,坝体存在安全隐患。南沙河水库现状抗洪能力不满足《水利水电工程等级划分及洪水标准》规定的小(一)型水库土石坝洪水标准要求,实际抗洪能力仅达到5年一遇洪水标准。二是溢洪道年久失修,不能满足汛期泄洪要求,严重威胁大坝安全。三是坝基、坝肩存在渗漏,影响大坝安全。四是大坝坝体上下游均未防护,下游坝坡无排水系统,对大坝稳定不利。五是大坝无安全监测设施。
3 除险加固必要性和迫切性分析
除险加固是满足水库大坝正常安全运行的需要。大坝防洪标准不足、坝体存在安全隐患、溢洪道、泄洪洞年久失修、坝基坝肩存在渗漏等问题直接影响水库运行安全。
除险加固是满足下游防洪的需要。南沙河水库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下游是迎泽区,是省城太原的主城区、商贸中心,水库一旦溃坝将威胁库区下游29个村,49.16万人,众多学校工矿企业和石太铁路、环城高速路等的安全。
4 除险加固方案设计
4.1 大坝加固方案
水库大坝为均质土坝,现已成为连接两岸的主要交通道路,大坝上下游坝坡均未防护,杂草丛生,且大坝下游坝坡大量倾倒垃圾致使坝顶宽度由6 m增加到18 m,无坝坡排水系统,下游坝坡非常陡。大坝经安全鉴定,上下游坝坡在各种工况下是稳定的,但下游坝坡目前垃圾堆积、变形严重,产生大面积滑坡危险性高。针对大坝存在的问题,大坝加固改造方案为:上下游坝坡进行防护,新增排水设施,重修坝顶路面。
上游坝坡防护:防护前首先清除坝坡表面垃圾、杂草及腐殖土,坝坡高程910 m以下防护型式仍采用干砌石,厚0.4 m,下设150 mm厚砂砾石垫层、土工布。坝坡910 m以上采用干砌石防护,厚0.4 m,下设150 mm厚碎石垫层,护砌至坝顶。
下游坝坡防护:下游坝坡防护范围为整个坝下游坡,坝面长160 m。首先将坝坡表面垃圾、杂草灌木、树木及腐殖土清除干净,然后按坡度1∶2.5进行削坡及培厚,在削坡时对坝体上的孔穴全断面挖除并回填黏土夯实,压实度不小于0.98。其后对坝坡采用草皮护坡,由坝顶护砌至贴坡排水顶部。
排水设施:下游增设坝面排水,下游坝脚河床部位增设坝体排水。在大坝坝顶下游侧及左右两岸顺坝体与岸坡结合处设岸坡排水沟,在坝体排水下游设一纵向排水沟,与岸坡排水沟相连,排出两岸山坡和坝坡积水。下游坝体排水采用贴坡排水。贴坡排水顶部高于坝体浸润线出溢点1.0 m,贴坡干砌石厚0.5 m,下部分别设0.2 m厚的砂砾石反滤层和0.2 m厚的粗砂垫层。排水底部设排水沟,排出坝脚渗水。
根据地勘资料,大坝修筑时未做地基处理,坝基覆盖层主要为卵石混合土、级配不良砾夹级配不良砂,层厚0~3.5 m,结构松散,分选性较差,不均匀系数为10.9~137.7,其渗透系数为11~22 m/d,为强透水层,存在坝基覆盖层渗漏问题。左右坝肩岩体中节理裂隙较发育,且有不同程度的张开,具中等透水性,级配不良砾和砂岩岩层为库水渗漏层位,左右坝肩存在绕坝渗漏问题。从目前情况来看,在水库大坝下游养鱼池有泉水出逸现象,水位随库水位变化较小,较为稳定,出溢点没有出现过异常情况,渗漏未对大坝稳定构成大的威胁。考虑到长期的渗漏有可能对大坝安全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因素,对坝体下游渗水处设反滤体。考虑到南沙河水库为缓洪库,不进行坝基防渗处理,结合坝体排水增设坝基反滤层,将贴坡排水反滤层深入坝基砂砾层底部。
坝顶路面:坝顶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厚50 mm,下设300 mm厚石灰粉煤灰碎砾石上基层,其下为200 mm厚的水泥稳定粒料垫层。路面设2%外倾坡,上下游侧设栏杆。
4.2 溢洪道改造方案
溢洪道进口由于大量倾倒垃圾,致使目前抬高2 m。溢洪道出口4孔桥式涵洞已有1孔全部堵塞。溢洪道桥墩为浆砌石,桥拱由砖石垒砌而成,年久失修,破坏严重,不满足泄洪及防洪抢险要求。溢洪道泄槽为梯形土渠,出口段厂房、仓库遍布,无消能设施,并且堆积较多生活垃圾。根据大坝安全鉴定结论,溢洪道未衬砌,抗冲能力低,出口无消能设施,应进行改造。由于溢洪道泄槽段涉及到大面积的仓库、厂房需要拆迁,且位于太原市区,所需资金及实施难度太大,短期内实施全部溢洪道的疏通不现实。故受资金及拆迁等各种因素的制约,且时间紧、任务急,本除险加固方案未对整个溢洪道进行改建,仅对溢洪道控制段进行改造,拆除原溢洪道控制段,在原位新建。
根据实际情况及安全鉴定结论,溢洪道改造内容主要包括新建10.5 m长进水渠、控制段溢流堰原位改建、泄槽段防护73 m。
为保证控制段溢流堰进水顺畅,新建进水渠段长10.5 m,进口采用喇叭口型式,渠首底宽7.8 m,末端底宽12.0 m,底坡为2‰的逆底,渠首底高程910 m,末端底高程909.979 m。边墙采用M7.5浆砌石直立式挡墙,挡墙顶高程由915.2 m降至911.179 m。底板采用M7.5浆砌石防护,厚0.5 m。
溢流堰为宽顶堰,2孔,每孔净宽3.7 m,前缘净宽7.8 m,堰顶高程910 m,总长20.0 m。堰体材料为C25钢筋混凝土,垫层采用100厚C15素混凝土。为连接两岸交通,溢流堰采用桥涵式溢流堰,顶、底板及侧壁厚均为0.4 m,交通桥底高程同大坝坝顶高程为915.2 m,设计汽车荷载等级采用公路-Ⅱ级。
泄槽防护段总长73.0 m。前10.0 m为过渡段,边墙采用M7.5浆砌石直立式挡墙,底板采用M7.5浆砌石防护,厚0.5 m。其后为渐变段,长10.0 m,与泄槽已砌护段顺接。渐变段后为73 m砌护段,采用M7.5浆砌石防护,厚 0.5 m,边坡 1∶1。
4.3 大坝安全监测方案
南沙河水库从建成至今已运行50多年,但大坝一直没有安全监测设施,其现状既无法满足大坝自身安全监测的实际需要,也不满足《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的要求。为确保水库大坝的安全运行,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大坝安全监测系统是十分必要的。本次除险加固设计增设必要的大坝安全监测设施,安全监测的内容主要包含坝体垂直与水平位移观测、渗流监测等。
垂直与水平位移观测:为观测土坝沉陷与变形,共布置3条纵断面12个观测桩,并相应布设工作基点12个。
坝体渗流观测:布设3条横断面,观测孔12个。
5 结语
南沙河水库除险加固方案主要对上下游坝坡、溢洪道等进行了设计,解决了大坝防洪标准不足,坝坡、坝基渗透稳定等问题,但由于拆迁、清障、资金等原因,除险加固后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泄洪洞下游仍有障碍物,不能正常泄洪。二是溢洪道泄槽段及下游均为临时建筑,溢洪道无法正常泄洪。三是南沙河水库下游河道过洪断面不足,无法安全渲泄水库下泄洪水。四是大坝在第一次蓄水运用,当水深蓄至7 m时(蓄洪量约为55万m3),土坝发生严重管涌和局部脱坡等险情。本次设计增设了大坝下游坝坡排水设施,坝基砂卵石层增设了反滤层,渗透稳定可以满足要求,但由于计算依据数据为本次地勘资料,而大坝坝体质量存在一定差异性,故在实际运行中必须加强观察监测。建议建设单位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资金及拆迁事宜,尽快对溢洪道下游进行清障,完善溢洪道泄槽、消能防冲设施;尽快对泄洪洞下游进行清障,确保洪水安全下泄;拓宽南沙河水库下游河道,加强汛期安全监测,确保水库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