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现状及其治理向度

2012-04-14张兴华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2年5期
关键词: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民族

张兴华,雷 琳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现状及其治理向度

张兴华,雷 琳

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面临诸多挑战,既有来自意识形态领域的,也有公民自身认识不到位所造成的信仰缺失、文化安全意识淡薄;既有国内对传统文化保护不力的问题,也有文化产业发展不足的问题。面对中国文化安全现状,我党提出了建构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毫不放松;从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对传统文化保护和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的角度来培育公民的文化安全意识;提出了发展文化产业,整顿、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升国家文化国际竞争力等文化治理措施。

全球化;文化安全现状;治理向度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1](3)。这既表达了中国共产党对文化在国家中地位的新认识,也表达了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然而,由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显示出不平衡性和复杂性,其发展程度远远落后于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各种外来文化、异质文化纷纷涌入中国,对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构成严峻的挑战,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任务尤为凸显,加强文化治理的任务更加迫切。

一、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安全现状

1.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分化和西化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自党成立之日起,就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根本指导思想,并在党的七大上写进党章。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党才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无数鲜活的事例充分说明,在当代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之于此,“马克思主义”深深根植于我国的文化脉搏中,成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也是中国共产党合法执政的文化根基。然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刻都没有消停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弱化、分化和西化,所采取的手段多种多样,既有公开性的“武装侵略”、“军事遏制”、“经济封锁”,也有隐蔽性的“文化渗透”,特别是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文化渗透”这一手段成为其对外输出的主要手段。其主要做法就是:一是利用广播、卫星、电视等传统媒体,对中国进行全方位、立体式包围。二是利用互联网等新型媒体,与我们抢占思想文化新阵地。三是抢占我国文化市场,挤压我国民族文化产业的生存发展空间。四是利用各种基金会、非政府组织、外交学术交流等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2](159)。这一切都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流地位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2.公民信仰缺失

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西方发达国家弱化、分化和西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滋生而来的是国民信仰的缺失。特别是在青年中,这种状况更为明显。他们追求时尚、追求财富、追逐梦想,他们对本国的政治和文化不以为然,热衷于西方的自由、民主、人权等价值观念。国民的信仰缺失必然给我国的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带来很大困难。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国家文化构成的核心要素,也是一个国家保持稳定的心理资源。因为核心价值观“不仅为政治经济制度的建立和运行提供合法的理论诠释及广泛的社会心理基础,而且通过其对社会成员的教化塑造,为国家的政治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丰厚的精神资源和人力资源”[3]。因此,加强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提炼出反映中华民族精神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核心价值观是当下哲学社会科学界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

3.国民自身的文化安全意识淡薄

其主要表现是:一种认识是,文化本身就是开放的,不存在什么安全问题;一种认识是,应该淡化意识形态,一味强调意识形态不利于对外来文化的引进和吸收;还有的人认为,既然世界都全球化了,就不存在什么你的文化我的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的一体化,文化的一体化。以上种种认识带来的社会危害必然造成国民的人文精神的失落、社会道德的滑坡以及消费主义价值观蔓延,中国传统义利观、是非观、荣辱观等遭遇空前挑战。其主要原因在于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所造成的国民文化安全意识的淡化,国民价值观念的弱化。正如有的学者所言:“国家价值观念的安全问题是广大国民对一个国家传统的和现在的价值观念采取什么态度的问题”,“这种态度不仅与家庭、社会、国家对国民的教育相关,而且与其他国家各方面的文化影响、渗透,甚至文化侵略、意识形态煽动等相关”[4]。

4.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不力

由于中国对传统文化保护不够或者说重视不够,中国传统文化流失比较严重,造成一系列的文化生态问题,“一股维系我们民族的力量,既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已被有中国特色的西化消磨得七零八落。现代化所带来的消费主义、自我主义、没有原则的竞争、对历史文化的漠视与践踏,使我们变得麻木不仁,使我们忘记了本身文化的独特性和优点,使我们盲目地以西方标准为标准,以西方的价值为价值。江河日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当前现象的写照,而中国文化的衰弱,显示中华民族已面临衰颓和败亡的危机。”[5](603)这即显示了一个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流失的担忧,也显示了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残酷现实,即道德理想的缺失和价值观的扭曲。

5.文化产业发展滞后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滞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文化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其总体表现就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指数偏低。据祁述裕对15个主要国家文化产业竞争力测评得出的数据看,美国是0.87,其指数高于0.8,排在第一位,表明其具有很强的国际文化竞争力。而中国是0.22,低于0.5这一国际竞争力指数平均值,排在最后一位,明显处于国际竞争力的弱势地位[6](26-31)。具体表现为:一是社会所能提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无论在质量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群众的需求;二是文化创新能力不强,鲜有称得上创新并引起世界关注的思想理论成果和艺术作品,学术前沿也是对西方学术话语的学习和传播;三是文化体制落后,用计划经济时代的手段管文化、办文化。

二、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的治理向度

1.建构中国的核心价值体系,培育公民信仰,坚持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毫不放松

二战后,东西方对抗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两大阵营的对抗,其实质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分化”和“反分化”、“西化”和“反西化”的斗争。冷战结束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一刻都没有消停,并且斗争的手段更加复杂多变。如何处理“一元”和“多元”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人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即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地位毫不动摇,但又明确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做到两条,一是必须坚定不移地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决不允许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二是必须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发扬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7](126),这就为解决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一”与“多”的关系问题作了原则规定。后来随着党的理论认识的不断深入,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不断拓展,为了更好的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首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在全球化时代,各种思潮盛行,不同文化激荡,互联网带来的信息传播迅速,人的价值多元等都给党的文化建设和意识形态建设带来挑战和困难。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指导思想的地位,绝不意味着思想僵化,要发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要发挥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要解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科学性和先进性,就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培养造就一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特别是中青年理论家。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8](33)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加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牢牢坚守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毫不动摇。

2.培育公民的文化安全意识

强化公民的文化安全意识,这是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前提。公民文化安全意识的培育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文华精神,提升中华民族的民族凝聚力。民族文化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它是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形成的、被大多数社会成员所认可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道德规范的总和[9](378)。民族文化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民族文化精神还是一种传统精神,是在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为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崇尚和遵从,对整个民族的影响深刻而悠远[2](171)。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其民族精神源远流长,生生不息。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和而不同”等精神是中华民族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培育这种民族文化精神,就要加强对公民的传统文化教育,激发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让人们在当今世界各种文化博弈与激荡中去体会中华文化精神的真谛,自觉认同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

其次,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增强公民的文化认同意识。由以上论述可知,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的精髓。这种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形成的,是各民族文化中的文化遗产的精华。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西方文化的大量涌入,加上我们自身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建设不够,致使我国传统文化的竞争力下降,传统文化的人文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都没开发出来。目前,伴随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发展,我党对“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10](105)的认识不断自觉,提出了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任务,复兴传统文化,增强公民文化认同意识势在必行。那么,如何复兴中国的传统文化,一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大力加强执政文化和政党文化建设,让文化认同意识在党内达到高度一致,同时推动全社会文化认同意识的培育,通过制定保护传统文化的政策和一系列法规、决定等来引导公民的保护和认同意识。二要创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达到对传统文化保护和文化认同意识的自觉,就必须创新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因为“一个国家或民族,能否在保持其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通过创新赋予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关系到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关系到国家或民族的前途和命运”[11],可见创新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最后,要建立文化安全预警机制。所谓文化安全预警制度,就是指启动相应的国家机制,运用法律的、行政的、市场的和经济的及其他文化安全管理手段,对那些可能危及中国国家文化安全的文化因素和文化力量进行鉴定和识别,及时而准确地作出预先性和警示性的反应。目前我国的文化监管力度不够(尤其表现在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不够)、有关文化的法律欠缺、资金投入不足、国家信息网络中的文化安全技术专有平台尚未建立等使得我国的文化预警机制建立面临很大困难。因此,一要大力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立法;二要加强对网络文化平台的行政领导,尽可能多的用我们自己的文化产品占领网络文化平台;三要加强对网络文化的技术控制,设计实名制身份证登陆系统等。当然,国家文化安全保护并不在于“控”,关键在于要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资源,在创作自己的文化产品上下功夫。

3.发展文化产业,整顿、调整文化产业结构,提升国家文化国际竞争力

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就是文化产业结构不合理,文化发展明显落后于经济社会等其他行业的发展,文化产品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文化的国际竞争力不足,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等,调整文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升文化国际竞争力势在必行。

第一,要发展文化产业,要建立一批规模大、集中化程度高的文化品牌公司或文化企业集团。目前,我国文化知名品牌企业少之又少,且规模结构偏小,集中度低。比如,在影视界,提起好莱坞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提起戛纳电影节也是家喻户晓。但要说中国有哪些知名的电影公司和电影企业集团,除了少数专业人员能说出个所以然,非专业人员很难说出。因此,加大文化产业规模结构发展,创造一大批知名文化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开拓国际市场是我国文化产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二,要调整文化产业发展区域格局,加大科技创新,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产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由于受制于自然条件本身的限制发展较慢,不言而喻,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呈东高西低的不平衡发展态势。比如,西部地区的新疆,有很多的旅游文化资源,由于受到资金、气候和交通的限制并没有完全得到开发。再有,在我国已开发的文化资源中,科技含量偏低,文化产业增加值不高,原创能力不足,优秀创意少以及技术手段不足,文化产业向市场提供的能够得到广泛认同的精品力作和拳头产品不多。因此,调整文化产业规模结构,提高集约化经营程度;利用先进技术和现代生产方式,提升文化产业技术结构;优化文化产业组织结构,支持“专、精、特、新”中小文化企业发展,提高产业整体效益;适应文化市场需求结构变化,调整文化产业行业结构、产品结构、价格结构;优化文化产业区域结构,促进文化经济资源在全国合理配置等是我国文化产业发展亟需解决的课题。

第三,要创新体制和制度,消除文化体制改革的制度性障碍。建国后,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过多关注意识形态的职能,文化产业发展完全由国家专营,这也是文化产业所有制结构的制度特征。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获得重大转型和发展,然而,文化体制改革成效甚微,制约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制度性障碍并没有消除。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从以下几个方面规定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一要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二要以增加投入、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为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三要以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为重点,抓好经营性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四要健全文化市场体系,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总之,全球化时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复杂多变的,经济文化的双重挑战使我们不敢有所懈怠。面对文化霸权,我们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后发优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开发利用自己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创造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提高公民的文化安全意识,利用全球化带来的优势,积极进行科技创新,大力发展科技文化生产力,力争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用中国文化自己的内生力有效保护自己的文化安全。

[1]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1.

[2]李金齐.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张 骥,张爱丽.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社会主义研究,2007,(6):55.

[4]刘跃进.解析国家文化安全的基本内容[J].北方论丛,2004,(5):90.

[5]胡国亨.独共南山守中国(节选)[A].季羡林.东西文化议论集(下)[C].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

[6]祁述裕.中国文化国际竞争力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7]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8]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9]张 骥.中国文化安全与意识形态战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1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 琪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9.

[11]方 立.全球化进程中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相互渗透与影响[J].理论前沿,2000,(21):5.

(责任编校:文 一)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Cultural Security and its Governance Dimensions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ZHANG Xing-hua,LEI-Lin

In the era of globalization,China’s cultural security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One is from the ideological field,the lack of faith and safety consciousness because of citizen oneself understanding inadequancy.The others are ineffective protection to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nsufficient development to cultural industrial.Facing the safety status of the Chinese culture,our party has put forward some cultural control measures.Such as the construction of China’s core value system,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struggle unrelentingly;carrying forward the national spirit,strengthening the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establishing warning mechanism which are used to cultivate citizens’awareness of cultural security;developing cultural industries and rectifying,adjusting the cul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which are used to enhance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globalization;cultural security situation;governance dimension

张兴华,华东师范大学社科部讲师,博士(上海 200241)雷 琳,新疆师范大学教务处教授,博士生导师(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猜你喜欢

文化产业马克思主义民族
我们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多元民族
文化产业空心化隐优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文化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