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服务育人的实践与探索
2012-04-14李亚杰
李亚杰
(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南 郑州450005)
高校的“服务育人”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服务育人”强调“大服务”的理念:高校的各个工作部门都和学生息息相关,所有工作环节都具有服务学生的意义,因而都应具有育人功能;高校的教职员工都被学生尊称为“老师”,因而都具有服务育人义务。狭义上的“服务育人”重在强调教辅部门和后勤机关的服务职责,这些部门的服务性工作,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把党和国家对师生的尊重、关心和爱护体现在具体工作中,达到服务育人的目的[1]。
一、树立先进的服务理念是做好“服务育人”的前提
“服务育人”理念的构建首先基于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要求。现代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备较强专业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社会和他人的高素质人才,强调学生的“服务”能力和本领,因而高校的人才培养必须重视服务理念的导向作用。其次,“服务育人”理念的构建基于学生主体意识的提高。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体制转变,学生的维权意识和市场意识进一步增强,学生正逐渐把自己看做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对学校提供的软硬件服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作为服务者必须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再次,“服务育人”理念的构建基于高校服务水平的弱化。由于大规模扩招等原因,高校出现了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下降,尤其是一线后勤服务队伍整体素质参差不齐,加之一些行政人员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具体工作中责任意识淡化,服务意识薄弱,互相推诿扯皮。这些因素决定了不断强化高校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更新服务理念,提高服务质量是迫切而紧要的。
在服务理念的更新中,要坚持急学生所急,想学生所想,不仅做到“为了学生、尊重学生、理解学生”,还要做到“依靠学生、满足学生、发展学生”。要深入学生当中,建立沟通交流渠道,营造民主氛围,倾听意见诉求,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与主人翁意识;要鼓励学生参与制度设计,探索学生喜闻乐见的管理方法,争取学生对学校各项工作的理解和支持;要诚心诚意为学生排忧解难,为衣食冷暖服务,为成功成材搭台,增强学校的亲和力与归宿感,激发学生奋发有为、积极上进的动力,在意识深处唤起他们对新的生活方式和更高的精神世界的渴求,从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学校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全员思想道德建设是做好“服务育人”的基础
高校要充分认识和肯定服务在育人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广大教职工正确认识自身价值,增强服务育人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从“服务”和“育人”这两者的逻辑关系来看,服务是育人的过程和前提,育人寄寓在服务的过程中,只有通过良好的服务,才能发挥育人的作用,达到育人的目的。由此可见,服务是高校立足生存之根源和基石,是高校全部工作的内核和载体;对广大教职工来说,服务是基本工作内容,是显示身手、奉献才智的一个基本平台和着力点。高校全体教职工从学生入学到就业、从吃饭到住宿、从课堂到实习、从教学到活动,时时处处都要接触到学生,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认知的升华和道德的修炼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全员服务工作可以说是“不分讲台上下的课堂”,服务工作者是“不分讲台上下的老师”[2]。
为此,高校首先要在全体教职工中进行广泛宣传,进一步深化认识,进一步提高服务意识,牢记为学校教学、科研、学生提供优质服务是自己的天职,真诚、真心、自愿、诚恳地做好服务工作。其次,高校党委要重视全体教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坚持开展爱校、爱岗、爱生教育,全员牢固树立服务育人的思想;同时加强职业道德建设,提升高校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和服务意识,身体力行开展优质服务。再次,要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强化服务育人意识,以正确的思想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鼓舞人;注重抓职工队伍的建设和服务意识、服务能力的塑造和培训,努力培养政治强、业务精、素质高的服务团队。
三、加强制度建设是做好服务育人的保障
制度是育人的保障,也是管理的标尺。高校要建立健全规范科学合理的制度,为开展服务育人奠定保障机制和工作依据。
(一)建立质量标准体系,推行规范服务
高校的服务育人工作首先要做到规范服务。规范服务重在建立切合实际的质量标准体系,尽可能使所有工作岗位都按照社会同行业(企业)标准来实施。实行分级量化考核,出台教学督导、后勤服务、学生管理、教师培训等日常管理考核指标体系,促进日常服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使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同时定期对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查找管理漏洞,适时完善相应的标准。
二 加强民主管理制度建设 建立多渠道信息沟通机制
构建高校服务育人管理新体系,在学校层面成立服务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和服务工作评价考评办公室,强化对下属二级单位工作情况的检查、评估、监督和管理,实施科学管理,建立多渠道、全天候的信息传递与沟通机制。第一,建立意见反馈制度,通过定期召开学生座谈会、实施“校长接待日”活动、开放校长信箱、建立政务微博等方式,及时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并对学生所提意见建议及时回复落实;第二,建立全天候投诉值班制度,设立服务热线,推行服务承诺制和服务首问负责制,主动接受广大师生员工的监督,让师生投诉有门,论理有道;第三,建立服务质量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组建以学生为主的服务质量监督员队伍,随时监督,并定期进行服务满意率问卷调查。同时发挥高校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优势,鼓励学生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三)加强教职工培训制度建设,提高服务育人能力
只有不断提高综合素质,掌握服务技能,才能提升服务育人的能力和水平。因此,高校要重视教职工培训制度建设。一要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做好培养培训规划,优化队伍结构,分层次、分类别、分批次地对全体员工进行系统的集中轮训,使培训工作长期化、制度化、规范化,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二要创新培训形式,通过组织职工开展爱岗敬业、岗位练兵和技术比武等多种活动,形成比学习、比技能、比贡献的良好风尚。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竞赛、优质课精品课评选等形式,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提升教师素质和能力,形成一支具有国际视野的教师队伍。三要提升培训积极性,教育引导处于教学一线的教师树立“师为先,生为本,课为媒”的教育教学理念,积极参与各类素质增强与能力提升的培训,自觉提升服务水平。
四、构建优雅的校园环境是做好服务育人的有效途径
高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构建优雅的校园环境不仅是校园文明建设的需要,而且是高校做好服务育人工作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校园环境定义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综合。从服务育人的角度,自然的物质环境与人文的社会环境,两者的作用密不可分。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浓郁的人文环境,具有“桃李不言”的特点,能够使学生自然地受到熏陶、暗示和感染,在他们的内心深处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并产生对更高精神世界的持久追求[3]。
构建优雅的校园环境,一方面要建设优美的校园景观环境,愉悦学生的心情,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学生美的心灵,另一方面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人文环境,以此来影响人、熏陶人、教育人。
(一)建设雅致校园。校园建筑布局按人性化的要求进行功能分区,力求融校园、家园、花园、乐园为一园,集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科学美于一身,努力营造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校园环境。
(二)发掘学校的历史积淀。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特有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蕴藏着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一本鲜活的育人教科书。通过不断完善开放的校史室,充分利用校徽、校训、教风、学风的宣传作用,设立杰出校友展览墙等方式,彰显学校的优秀传统和文化内涵,增强全体师生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凝聚共识,共谋发展。
(三)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校园文化是高校人文环境的重要内涵,对学生的教育最直接、最有效。高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橱窗和阅报栏、校报、广播站、校园电视台等宣传工具,营造人文气息;用学术论坛、高雅艺术、文体活动等载体丰富校园人文内涵;在实验室、教室、学生公寓文化建设和绿化、雕塑、路名、楼名、文化设施、常用文具设计方面匠心独运,“让校园的每个地方都成为会‘说话’的‘墙’”,彰显人文理念。
五、倾注人文关怀是做好服务育人的关键
在构建和谐人文环境的基础上,高校的服务育人工作要着眼于人性化的具体服务,把人文关怀贯穿在服务的全过程。
(一)用心服务。用心服务就是要求学校的全体教职工心里要“装着学生”,提供的工作服务、学习服务、生活服务和就业服务都要用心谋划、别具匠心,既要提供大众服务,又要考虑个性服务,既要满足普通人的服务要求,又要特别关注贫困生等特殊群体。用心服务体现出来的是以心换心、换位思考、“服务到家”的真诚,服务的质量评价以师生的答应不答应、满意不满意为判定标准。
(二)真情服务。每位教师的温情鼓励都会使学生信心倍增;每位教职工的善意和微笑都会使学生倍感温馨;公寓楼的小贴士可使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医护人员的关心呵护会使病中同学感到人间的真情。诸如此类带着感情的服务,最能体现人文关怀,也最能打动人心[4]。事实证明,只有为学生提供真情服务,才能得到他们的理解与配合,服务的价值才能更好地得以实现。
(三)主动服务。主动服务就是要求想在前做在前,急人所急,想人所想,未雨绸缪,提前服务。比如学校后勤服务平时多增加巡视检查,在学生报修以前展开维修,在冬季来临之前巡查并修补破损漏风门窗玻璃,既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也让学生倍感温馨舒适,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集体主义观念也得以同化增强。
(四)创新服务。与我国不断发展的高等教育形势相适应,高校服务必须本着“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原则,持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能力。毕业生就业工作是高校服务育人中的重要一环,新时期毕业生就业工作应“确立三个理念,创新四个服务,打造三个平台,建立六项机制”。“确立三个理念”即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为毕业生终身服务的理念,全员参与毕业生就业工作理念。“创新四个服务”即为专业优化调整提供前瞻性服务,为用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为行业人力资源发开发提供超前服务,为学生提供务实就业心理预期服务。“打造三个平台”即毕业生就业网络咨询服务平台、毕业生就业宣传教育平台、就业指导管理工作平台。建立“六项机制”,即就业形势分析交流机制、就业指导考核奖惩机制、毕业生动态管理机制、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机制、顶岗实习管理机制。
学校服务的真谛是育人,是潜移默化的无声教育,是着眼于学生未来、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教育。为做好服务育人工作,高校要建立“大服务”的格局和体制,用先进的服务理念指导工作,以完善的制度和师德教风为服务育人提供有效的保障,以优雅的校园为服务育人提供和谐环境,在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构建的基础上,倾注人文关怀,为具体的服务工作注入感情,用有形的、无形的、立体的、全方位的服务开展育人工作,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1]江洪明.构建高校服务育人新体系的思考[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6(4).
[2]胡安宏,盘永才.“服务育人”在高校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7(2).
[3]王永明.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和服务育人的有机结合[J].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4).
[4]王德勋.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困境及其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