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的演绎

2012-04-14李和中陈芳

湖湘论坛 2012年3期
关键词:权力观网络空间公民

李和中,陈芳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的演绎

李和中1,陈芳2

(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72)

从权力的演化和行政权力的定义及其演化,可以发现出权力在人类社会的演化轨迹:权力由至高无上到受到约束、限制再到被均等化、分权化、共享化,时至今天,行政权力在网络空间的格局下,被弱化、丧失。表面看是权力在社会更迭时发生的权力结构变化,实际上是科技的进步改变了社会的生产模式及上层建筑的运作机制,当技术以任何权力机构无法阻挡的步伐进步的时候,其权力抑或行政权力的行使也就注定了它的命运,由公民让渡出的行政权力最终回归于公民。

行政权力;网路空间;权力回归

一、权力观的演化

权力是人类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现象,自古就有不少理论家试图解释权力的本质,因而形成关于权力的各种不同观点。

1.传统的权力观及其体现

传统对权力的解释多注重权力的强制性,一种遇到反抗也能执行的能力,这种观点认为权力必须与人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其基本权力观以能力说为主,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其它人的能力。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明确地表述这种观点的人。他认为“政治权力就是一些人能统治另一些人的力量”,布劳认为权力体现了“不管让人反抗与否,把他们的意思强加给其他人的能力”。[1]

传统的权力观,强调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他人的能力,毫不体会被支配者的意志,是对古代社会关系、权力主体与客体关系的正确反映;是对专制、暴力的社会权力的客观反映。那时国家权力一般不作划分,一切最高权力都集中在国王、皇帝手中。他们不仅可以违背奴隶的意志、强迫奴隶,还常常以摧残奴隶的生命取乐。

2.近代的权力观及其体现

马克思·韦伯是近代权力观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认为“权力意味着在一定社会关系里哪怕是遇到反对也能贯彻自己意志的任何机会,不管这种机会是建立在什么基础之上”。[2]P196其与传统权力观的最大区别在于给强制执行的权力寻求一个赖以贯彻的基础,即合法性支配。韦伯指出:“任何群体服从命令的可能性主要是取决于他们对那个统治系统合法性的相信程度”。[3]P244近代权力观的最大特点是,关注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和让被支配者的信服性。

近代的权力观是对资本主义初期发展过程中的国家职能的正确反映。国家权力的主体——政府也受制于宪法并且公民的权利受到广泛保护,即使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国会,也无权侵犯人民,这与封建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现代的权力观及其体现

现代的权力观以福柯为主要代表,他所定义的权力,不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性控制的单纯关系,而是一个相互交错的复杂网络。“权力以网络的形式运作,在这个网络上,个人不仅在流动,而且他们总是既处于服从的地位,又处于控制地位”。[4]P161“谁在行使权力”并不重要,而关键是“权力是如何运作的,权力不是一个实体,不是可以占有的物,而是一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交错的网,他无所不在”。[4]P29“权利从未确定位置,他从不在某些人手中,从不像财产或财富那样被据为己有,权利运转着”。[4]P185福柯的权力观的根本特点是摈弃了以往对权力自上而下的单向定义,更加强调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间的“鱼”、“水”关系,互动关系,权力观转向交错化、平等化、网格化。

福柯的这种权力观来自现代权力的表现与运作,是对现代网络社会的正确反映。随着社会的进步,权力已不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那样集中在奴隶主或国王、皇帝的手中,也不像资本主义社会那样集中在国会、官僚机制、行政机关等机构中。电脑、网络的普及,社会的运转模式发生了根本转变,由农耕时代、工业化大生产时代过渡到信息时代,这是一个以信息为主的时代,科层制、程式化的办公模式已被程序所取代,而且电脑也逐步取代人工检索、判定甚至推理,社会已被技术的强大力量所异化,成为生产线或计算机的缩影,人们的自主意识、公民意识及其对政府的回应要求越来越强烈,新公共服务理念的倡导,政府的行政权力从管理职能逐步转化为服务职能,权力观念、等级观念逐渐弱化。

由此可见,人类经历了从最初的把权力看作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强制、粗暴的控制的能力(其往往以暴力手段为基础);到近代的权力开始关注对被支配者意愿(意识形态)的控制,通过不同程度的合法化,使不公正或不合理的支配为被支配者所接受;到现代权力观,人本主义的权力观,将权力的存在方式归结为一种相互关系,交互对等的“鱼”、“水”关系。权力的阐释也由强制的、暴力的、至高无上的权力演化到受约束、受限制的权力,然后再演化到被平等化、分权化、共享化的权力观。

二、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的演化

“行政权力是政治权力的一种,它是国家行政机关依靠特定的强制手段,为有效执行国家意志而依据宪法原则对全社会进行管理的一种能力;行政权力源起于人类社会的组织分工,随着国家权力的出现而产生”;[5]在奴隶制国家、封建制国家,国家权力一般不作划分,一切最高权力都集中在奴隶主、皇帝手中。资产阶级兴起后,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要求分享国家权力,主张权力制衡,18世纪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学说,此后,行政权力是国家权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普遍接受。

从行政权力的定义的产生至今已有近300年历史,由产生行政权力的初级工业化社会进入了信息化社会,社会的结构、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体、性质等也都悄然发生着变化。

1.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主体的演化

行政权力在公民让渡的初期,由于经济及科技发展的制约,公民让渡出来的权力经过再委托方式,委托给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成为权力的主体并对社会资源、公共产品进行支配和管理。当行政权力的主体成为具体的某个组织、机构和公职人员后,它就拥有浓重的部门及个人色彩,不可避免地使行政权力在运行时夹杂了大量的部门利益、个人利益,导致行政权力无法客观、公平、公正的履行,违背了公民让渡的初衷。

由于电子政务的普及,行政权力执行过程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过往由行政主体国家公职人员完成的判断、分析、决策已逐步被电子信息设备、程序所替代,行政主体逐步沦为信息设备正常运转的维护人员。如在驾照倒桩的考核过程中,红外线探测设备测量汽车的物理位置并将汽车的各点定位数据直接传入电脑,再由电脑客观、公正地比对、判定汽车是否压线撞杆,现代科技取代了过去公安人员人工肉眼的判定及考核过程。不仅政府效率大幅提高且减少公职人员判定的随意性和主观性,更为重要的是,红外线检测过程中原有行政主体——“公安人员“已被电子技术异化为科技设备的使用者和维护员。

其次,网络的长尾理论告诉我们,尾部的需求、势力虽然很小,但那长长的尾部所聚集的力量不仅主导着商业销售,更主导我们政策的制定取向。WEB2.0互动技术的应用,使得信息传递更为便捷互动,公众参与行政决策的交易更为低廉,因此原有行政决策主体的少数利益集团也转变成由更多公众参与的集体。网络投票及网络信息采集,使行政决策主体决策时所依据渠道更加多样化。普通群众成为决策的直接参与者,行政决策主体的成员发生了很大变化。

2.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的结构演化

行政权力从国家权力中独立后,其结构是马克思·韦伯所倡导的科层制,这种权力结构往往需要经过许多中间层次才能达到最终客体,而这些中间层次会使权力的强度有所增强或减弱,导致最终权力作用的方向发生偏离,这种权力结构既可能使权力作用的效力增加,也可能使其最终效果变形,进而丧失行政权力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当今世纪,网络的普及与应用,云计算的引入,无论在理论上还是社会实际中,都要求权力结构扁平化,权力传导层次减少化,需要权力结构便于需求的直接上传及政府回应的快速便捷,减少权力因传导而发生的方向偏离或效果变形。政治权力结构的这种网络化、扁平化要求对政治权力的运行有着深刻影响。

3.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性质的演化

原有的行政权力的性质由执行和管理转为服务。由于民主公民权理论、社区与公民社会的理论,组织人本主义和新公共行政及后现代公共行政等思想的深入与发展,公民更加关注广泛的公共利益,要求我们的政府具有良好的公平性、平等性和回应性,应向更具“人性的社团”回归。当今我们倡导的是缪赛尔·林登为代表的无缝隙政府服务的模型。“公务员日益重要的角色是帮助公民表达并满足他们共同的利益需求,而不是试图通过控制或管理使社会朝着新的方向发展”。[6]政府的职能是为公民服务并且为公民权创造机会,而不再仅仅是执行与管理职能。

4.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的演化

传统行政权力的作用方式主要是主体对客体的单一方向性、强制性的推行政令,但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尤其WEB2.0技术的广泛应用,权力的方向性绝非单向式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双向性特点。同时长尾理论告知我们网络社会由于交易成本的无限降低、过往被忽视的无法满足的尾部需求在网络社会均会被满足,同理在政治领域中,处于弱势地位的权力客体弱小的需求,因为其“尾部很长”因而数量很大,其在网络上会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影响权力主体的行为。这在传统的工业时代是不可能发生的。

5.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的运作机制的演化

目前由于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电子政务已渗透各个行政执法环节,电脑标准化、程式化、高效化的管理模式替代过去精英管理、人工管理的模式,摒弃原有的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将管理和自身的人格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几乎所有的判定、比对、处理等都可以由电脑完成,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从行政权力的主体逐渐成为电脑的操作员、维护员。正如工业革命使成千上万的手工艺者失去他们的特长,变成机器上的一个螺丝钉、看守者,信息革命逐步剥夺拥有特殊权力的精英专长,使他们逐步沦为电脑的看守者,且这个进程、趋势还在继续。福柯认为:“谁在行使权力”并不重要,而关键是“权力是如何运作的”,行政权力的这种运行机制更符合行政权力自身诉求——服务公众的公共属性。目前大多数政府部门都已建设了电子政务系统,整个政府流程被重新再造,政府部门的公职人员由原有行政权力的主体已逐步演变成为电脑的使用者和维护人员,或者更确切的说是行政客体公众的服务人员。

在网络空间下,行政权力的监督方式也发生着变化,当行政权力刚从国家权力独立时,限制行政权力的方式主要依靠司法监督,司法部门自身也是国家权力机关,形成国家机关监督国家机关的格局,当行政权力有益于国家机关,危害到公民时,公民的权力无法得到正当的保护。网络空间下,对行政权力的监督更多了网络监督。网络监督已成为保障权力正当发挥效用的关键因素之一,其不仅传播及时迅速,影响更是范围广、面积大,纠正了很多不当行政权力主体行为及其运作机制,政府也日益透明。正是电脑信息技术及网络的普及才真正使权力被制约、被弱化,当技术以任何权力机构无法阻挡的步伐进步的时候,其权力抑或行政权力的行使也就注定了它的命运,由公民让渡出的行政权力最终回归于公民。

上述论述说明在网络空间里,我们的社会模式、商业模式与政治沟通模式均发生深刻的变革;BIT以光速传播,物理距离再不会成为我们沟通的障碍,无数弱小的政治群体、个人在网络结成社团,汇聚成强大的力量影响着我们的政策制定、权力运作。而行政权力的强弱、作用方向、运作模式也发生着演化,且沿着有利于回归公众的方向进行。

三、未来行政权力的发展趋势

美国学者阿尔温·托夫勒在《权力的转移》一书第二部“超级信息符号经济中的生活”这样写道:一个崭新的“财富创造系统”正在崛起。随着而来的是出现了权力再分配的戏剧性变化。这个崭新的创造财富系统完全依赖于数据、思想、符号以及属于符号系统的传播。正如我们以后会发现的那样,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具有超级信息符号的经济。[7]这种“具有超级信息符号的经济”时代就是我们已经面临的、且将日益与时俱进的信息经济时代。

正如托夫勒所预言,信息时代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社会及我们社会的权力再分配系统及运作机制。未来云计算、物联网的发展,必将给政府带来新的行政格局。到时更多政府机构被删减,权力的运作机制更多的集中于信息化载体,权力主体因被排除在权力运作体制之外而逐步丧失行政权力。公民的行政事务处理全部在云端完成,因“云”是一个庞大的资源池,其规模可以动态伸缩,满足应用和用户规模增长的需要,公民可以通过网络以按需要、易扩展的方式获得所需政府的各项服务的模式,条块化、层级化的政府部门和机构逐步消减至消失,庞大的行政权力主体——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将失去支配与控制能力,转而成为信息网络设备的使用者和维护人员,政府的行政职能逐步被服务职能取代,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型政府,无缝隙政府服务。届时政府的行政权力逐渐弱化乃至最终消失,服务理念逐步深化且体现在各公共领域,行政权力最终将走完公民让渡行政权力,行政权力回归公民的演化历程。

[1]彼得·布劳.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孙菲,张黎勤译)[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8.

[2]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3]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下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

[4]米歇尔·福柯.权力的眼睛[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5]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64420.htm.

[6]罗伯特·登哈特.公共行政:一种行动去想[M].德克萨斯:哈考特·沃思出版社.

[9]托夫勒.权力的转移[M].(吴迎春等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C93

A

1004-3160(2012)03-0078-04

2012-01-27

1.李和中,男,湖北武汉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2陈芳,女,陕西西安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行政管理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行政管理。

王习贤

猜你喜欢

权力观网络空间公民
论公民美育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浅谈人性假设与权力观
浅谈领导干部如何严于用权
简述权力观对现实的影响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论网络空间的公共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