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机制 突出重点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2012-04-14陈伟生农业部畜牧业司巡视员
文│陈伟生(农业部畜牧业司巡视员)
一、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畜牧业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关键在于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近年来,农业部按照中央1号文件的部署,坚持把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作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各地畜牧兽医部门按照要求,因地制宜,加大投入,创新思路,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转变了发展观念。针对我国畜禽规模养殖水平低、生产方式落后的现状,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连续3年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标准化规模养殖现场会,精心选点,现场示范,交流研讨,全面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2010年农业部制定下发《农业部关于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指导意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明确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加强宣传引导,集中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农民日报等主流媒体上开展舆论宣传,从理论分析和现实案例多方位、多角度引导地方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通过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畜牧业发展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理念已深入人心,各地坚定不移地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决策部署中,鼓足干劲,狠抓落实。
2.加大了扶持力度。“十一五”以来是我国畜牧业发展扶持政策最多、投入最集中的时期,特别是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扶持力度前所未有。从中央投入看,计划内投资共安排142亿元支持生猪和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财政资金三年共安排16亿元采取“以奖代补”形式扶持生猪、肉牛、肉羊、蛋鸡和肉鸡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奖励政策也把生猪规模养殖场建设作为重要的支持内容。从地方投入看,各地均加大对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场的资金扶持,2008年以来,辽宁省组织实施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工程,省市县财政三年共筹集资金15亿元,扶持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7500个;海南省每年投入近1亿元,实施农民养猪增收、农民养禽增收等计划,带动适度规模养殖加快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3.树立了行业标杆。2010年起,农业部启动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以国家产业技术体系为技术支撑,以推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饲养管理环节的规范化、装备条件的机械化为核心,通过制定标准、专家培训、现场指导、评分考核,两年来共创建了2109个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在此基础上,优中选优,编著出版了《百例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在行业内树立了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典范。各地结合实际,相继开展了省市县标准化示范创建,评选出一批地方标准化示范场。这些标准化示范场充分展示了我国畜牧业生产的先进技术水平,是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成为引领带动我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重要力量。
4.提升了产业水平。几年来,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扶持、市场拉动、创建带动,各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势头强劲,畜牧业发展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已经迈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保障我国畜产品市场稳定供给的主体。从规模化水平看,2011年全国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36.63%,比2008年提高8.35个百分点;存栏20头奶牛以上的规模比重达51.12%,提高15.07个百分点;存栏500只以上蛋鸡的规模比重达79.99%,提高3.08个百分点。从标准化水平看,一方面,规模养殖场设施化水平大幅提升,部分企业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动喂料、自动饮水、温湿度环境控制等设备大面积推广应用;另一方面,科学的饲养管理规范加快推行,一些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平台相继引入,标准化生产理念已被养殖企业所接受。从生产水平看,正是由于规模化程度和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我国畜禽生产水平也得到明显的提升,与2008年相比,生猪出栏日龄缩短5天以上,奶牛成母牛平均单产水平提高500千克,蛋鸡一个产蛋周期产蛋量提高近1千克。
连续几年的实践进一步证实,当前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思路是正确可行的,各地的工作措施是切实有效的,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的。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深入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力争使我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二、解决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的几个重点问题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我国畜牧业加快转型的特殊时期。畜牧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柱性产业,任务更加繁重,责任更加重大。主要体现在: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畜产品消费数量需求,既要确保市场稳定有效供给,又要防止效益下降引发生产大起大落;二要满足更加严格的畜产品质量要求,确保不发生重大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三要满足动物疫病防控的整体要求,努力确保不发生区域性的重大动物疫情;四要满足更加协调和谐的环境要求,切实做到畜禽废弃物的有效处理,努力实现资源化利用。
实现上述目标的根本途径在于加快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主要抓手是继续大力推进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尽管前几年我国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推进速度较快,增长幅度较大,但也必须看到,去年以来发展速度已经显现放缓的迹象。主要原因是,用地难、贷款难、粪污处理难等一些长期积累矛盾日益尖锐化,雇工难等一些新情况新问题趋于复杂化。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不仅是加快推进标准化规模养殖,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需要,而且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今后一个时期现代畜牧业发展“在哪养”、“谁来养”和“怎么养”问题的需要。如果应对不及时、处置不恰当,不仅会影响我国现代畜牧业发展的进程,而且畜禽标准化规模发展已取得的成绩都可能受到冲击。
1.解决废弃物处理问题,关键在于提炼推广成熟技术。畜禽养殖污染是一个老问题,但最近这几年问题越发突出,这也是现阶段我们必须着力研究解决的难点问题。从当前不同区域、不同规模的畜禽饲养模式看,尽管也涌现出多种途径的粪污处理方法,有沼气发酵处理模式、发酵床饲养模式、猪沼果(菜)模式、堆肥还田模式等,但大多数养殖场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还不能从根本上彻底有效解决畜禽养殖废弃物处理问题,技术成熟、成本合理、操作简便的处理模式还有待进一步总结提炼。正基于此,个别地区甚至出现以污染为由限养禁养的现象。部领导对畜禽养殖污染问题高度关注。最近,畜牧业司正在整理归纳各地报送的粪污处理典型材料,筛选出国内主要的几种粪污处理方法。各地也要全面总结本地区在畜禽粪污处理方面的主要做法,认真对比筛选,加强论证分析,特别要把握好技术路线的正确性、投入成本的合理性和处理方法的实效性,提炼出适合本地养殖模式的粪污处理方法,在一些地区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完善,取得实效后再扩大推广面。
2.解决养殖用地问题,根本在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支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推进,用地需求持续增长,各行各业争地现象日益突出,畜禽养殖环节不能增加地方税收,还存在环境污染和动物疫病风险,地方政府支持畜牧业发展的积极性不高。从现实情况看,不仅新建用地指标难获批准,许多已建畜禽养殖场因用地规划调整不得不面临拆除,但又没有土地可以置换,甚至目前一些地区少部分仍在经营的规模养殖场根本没有土地使用证明。土地问题是今后一个时期畜禽规模养殖发展的一大瓶颈。尽管《畜牧法》《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促进规模化畜禽养殖有关用地政策的通知》《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等对畜禽养殖用地都有明确规定,但一些地方实施效果并不太理想。解决好土地问题,关键还在于要争取地方政府和土地管理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从发展要求看,列入农业部相关规划的优势区域、调出大县和养殖大县必须保证足量的土地指标,非主产区必须保证一定生产自给率的土地指标,这些指标应当纳入当地土地利用总体发展规划。畜牧业司今后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措施,也将把土地规划指标列入考核范围。因此,各地必须统筹考虑,主动与地方政府与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力争通过规范性文件加以明确,切实解决发展畜牧业“在哪养”的问题。
3.解决养殖贷款问题,核心在于金融制度和贷款机制的创新与完善。畜牧业与其他行业相同的是,小微企业占主导,在当前产业优化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养殖场户扩大规模、改造升级,资金缺乏问题较为普遍。但不同的是,畜牧业回报率低,现有金融部门贷款制度中,圈舍和活畜禽不能作为有效抵押物,不敢放贷。尽管最近几年吉林、重庆等省市在畜牧业贷款方面已经做了许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成效,解决了部分养殖场户的贷款需求。但从全国看,畜牧业中小规模养殖场的贷款问题远没有破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的发展。去年开始,畜牧业司组织对畜牧业贷款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还到部分省市进行了实地调研,并与金融部门进行了磋商。最近,农业部将联合中国农业银行签署支持畜牧业发展的合作协议,同时还将制定具体的配套实施细则,各地要梳理符合条件养殖企业的贷款需求,主动与有关部门商量推动落实。此外,畜牧业司还将与民生等银行合作,研究支持大型养殖企业的贷款问题,取得进展后再做具体部署。各地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加强与金融部门沟通,力争在建立融资平台、降低贷款门槛、简化贷款手续、创新金融产品等方面有所突破,逐步解决畜牧业贷款难题。
4.解决技术水平问题,重点在于标准化模式的推广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畜禽标准化养殖水平的提高,设备、技术、人才三者缺一不可。我国畜牧业发展地区差异大,国外畜牧业不同类型的生产模式在我国几乎都有体现,不可能死搬硬套某一个国家的模式。从国内现状看,大型养殖企业因其资金雄厚、技术成熟、设备先进,生产发展大多较为规范稳定。而当前占绝大多数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不仅资金不足,而且技术力量较为缺乏,提升改造的空间大,这也是今后一个时期政府引导扶持发展的重点。今年农业部将推广适度规模养殖模式列入“2012年畜牧业工作要点”。各地一定要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水平出发,既要总结本地的实践,又要借鉴其他地区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根据地区差异科学界定适度规模的“度”,并选择适宜推广的模式,围绕“五化”,明确关键技术要领,分类指导。
标准化规模养殖不同于传统的一家一户分散饲养,必须配备相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工人。可现实情况是,相当一部分规模养殖企业不仅技术力量达不到要求,而且一线工人招聘难,要价高,现在岗工人年龄多数在50岁以上,畜牧业发展“后继无人”的状况令人担忧。尽管全国大中院校每年培养一大批畜牧兽医专业的学生,但真正愿意深入养殖一线的寥寥无几。因此,一方面,我们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大对规模养殖场户技术人员的培训,培养一批专业技术人才,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另一方面,规模化养殖企业也要不断改善待遇条件,吸引并留住人才,让青年大学生有发展的空间。
总的看,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进一步认清形势,遵循现代畜牧业发展规律,坚定走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发展道路不动摇,要把困难估计得更充分一些,把应对措施考虑得更周密一些,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力争再创佳绩。
三、扎实做好2012年标准化规模养殖和示范创建工作
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是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有力抓手。今年,农业部将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纳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三农”重点工作,同时连续两年纳入畜牧业司绩效考核范围。我们要按照1号文件部署,结合农业部全国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以科技创新为着力点,进一步完善机制,突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
1.抓好创建质量,不搞平衡。检验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成效的第一步,就是要看挂牌示范场的水平。条件不具备的养殖场选上来了,不仅起不到示范作用,畜牧兽医部门的公信力还受到挑战。抓好示范创建的质量,一方面,必须用好用准评分标准,标准本身不单是考评的依据,同时还是引导创建单位改造升级的指南。因此,我们首先要吃透标准的内容,把关键环节、核心技术给养殖场户讲清楚、说明白。另一方面,必须加强制度管理,细化考核内容,规范考核程序,确保过程和结果的公开、公平和公正,决不搞地区平衡、场户间平衡。
2.抓好后续监管,不搞“终身制”。随着示范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挂牌的示范场数量越来越多,但后续监管工作在整个创建活动中仍是一个“短板”,没有及时跟上。《农业部畜禽标准化示范场管理办法(试行)》已经印发各地,也明确地方的监管职责。但总的来看,各地还是不重视,监管力度不够。今年,畜牧业司将组织开展挂牌标准化示范场的监管检查,发现不合格的,坚决取消资格。地方监管不力的,全国予以通报。省级畜牧兽医部门要切实担负起职责,从完善制度建设和强化监督检查两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引导示范场发挥带动作用。
3.抓好培训重点,不“千篇一律”。示范创建培训应围绕创建活动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作调整。就农业部而言,今年畜牧业司和全国畜牧总站组织的培训,不再像前两年,对标准每一款要求进行解读,而是针对示范创建过程中遇到的技术和管理问题进行答疑,同时要求农业部专家组参与分组讨论,听取各地反映的主要问题和建议。就地方而言,应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有所侧重,区别对待。对于创建单位的培训,仍需就标准本身进行讲解;对于创建管理人员的培训,应针对本省区示范创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进行重点解析。需要强调的是,专家组队伍内部要多加强交流,培训组织单位要对专家培训教材进行审核,防止出现不同专家同一内容讲解不一致,甚至出现错误的现象。
4.抓好总结提炼,不“走过场”。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已开展三年了,从调研情况看,各地涌现出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希望各地要认真做好总结提炼工作,好的经验和做法要推广出去,供其他地方借鉴,特别是一些在工作方法和技术措施上的创新,我们可以作为典型在全国进行宣传;对于发现的问题,可以共同研究,逐个加以解决,从而带动全国标准化示范创建工作向纵深推进。
5.抓好“菜篮子”项目,不“拖后腿”。扶持“菜篮子”产品生产项目是提高标准化生产水平、增强供给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农业部对此高度重视。为巩固和扩大全国畜牧业生产扶持项目,下一步,畜牧业司将继续强化督导检查工作。希望尽快组织开展自查自纠,确保项目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