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备好体育课
2012-04-13叶海
叶海
摘 要:教育部于2000年12月颁布了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和普通中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大纲》,2001年7月又颁布了7 -12年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把原来的体育课程改名为“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志着体育教学工作新阶段的开始,反映出教育教学理论上的又一个新突破。在新的学校体育理念和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要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运动技能、运动知识,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是每一位体育教师的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学校教育要树立牢固的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所以,上好体育与健康课是每个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知识 素质教育 备课
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素质教育倡导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因此体育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如何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作为体育教师,应当在备课上下功夫。
第一,钻研大纲,确定教学目的。教学目的一般包括知识、智能、思想教育的内容。当教师接受到学校安排的教学任务后,应当对照教学大纲计划学期教学进度以及课时数分布情况,将本学期上课的内容做到心中有数,并挖掘教材的内在联系和教材的特性。对教材的专门性、辅助性练习及分组练习要仔细推敲,分析教材的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制订教学目标。事实证明,教师假如对教材和教学大纲理解透彻,重点就会抓得准,难点就容易突破,使学生上课时很容易领会和掌握有关知识点。同时,体育教师应经常学习一些新的体育科学知识,掌握和钻研各项体育运动技术、技能和练习方法,随时注意积累资料,多阅读体育书刊、报纸和有关电视广播,多参加学校组织的教学经验交流会,积累教学先进经验和最优教学训练方法,随时收集加以保存,以备备课时参考。
第二,认真研究教材和方法。任何一种新观念的确立,都是对旧观念的一种变革。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不仅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育观念,而且要影响他们每天的教学行为习惯,观念不转变,课程改革也无从谈起。教无定法,教有法则,这个法则来源于不同学生个体的学习。改变不等于全面否定,传统教学中的一些好的方法应该保持和发扬,关键是如何运用。讲解与示范,是我们在课堂上常用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中运用时,教师考虑更多的应该是“如何讲出学生练习中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练习与规定动作之间的差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教师的示范也好,规范也好,都要体现课堂预设的目标,要处理好传授知识、技术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动作优美、运动能力 强的老师不一定能培养出十分优秀的体育特长学生,因为学生参加体育课堂学习的目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而改进和创新教学方法尽在情理之中。教师要有创新意识,发挥个人特长或优势,调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已有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教法。
第三,备课时注重与教学环境相结合。教学环境,是指自发地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就其内涵来说,包括诸如校际和班际交往、人际关系、学习气氛、课余生活、教学管理等社会性环境气氛,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凝集成一种较为稳定的风气,也是潜在的教学和教育因素。有人把这种教学和教育因素称为潜在课程。教学环境与体育教学效果是紧密相关、相互制约的,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前提。因此,在备课时,绝不可轻视教学环境的影响,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方案要有助于加深和扩大其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在考虑课堂设计时,要充分选择和利用教学环境,并与环境保持动态平衡,这样才能使备好的课发挥其整体功能。
第四,关注学生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新课标强调要满足每个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渠道了解所任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充分分析学生在家庭背景、认知水平、生活经验、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根据这种差异性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第五,把集体备课与个体备课有机进行结合。提倡每位教师在参加集体备课前,先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以个体促集体,能大大提高备课的水平。作为有经验的教师,他们教学时都有自己独到的一面,作为管理者要鼓励教师进行备课探讨。因为集体备课时,教师之间可以互相探讨,在教学内容、方法、场地和器材等方面各持己见,这样就会形成一种互相学习、取长补短的良好教学氛围。管理者要积极鼓励他们进行创新,将暂时不能统一的一些意见,再通过专题进行讨论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写出教案付诸实施。另外,教师应集体进行体能训练,保持和提高技能,这样才能树立正确的体育教育观。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备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上好课的前提,要提高教学效率,就一定要抓好备课,把自己所学的以及前人积累的经验成果, 更好地传授给学生。
参考文献
[1]王华倬 体育教材创新[J].中国学校体育,2005[6]。
[2]李明伟 浅谈新课程标准下的备课.继续教育,2007[4]。
[3]肖川 名师备课经验.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2006。
[4]郑雪梅 集体备课不能取代个人备课.四川教育,200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