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激发学生在美术欣赏中的兴趣
2012-04-13梁晓娜
梁晓娜
美术欣赏是一种特殊的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们在接受美术作品过程中经过玩味、领略,产生喜悦、爱好的过程,它对于提高人的艺术素养、陶冶人的思想情操、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具有重要作用。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首先要选择能吸引学生的艺术作品,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
《断臂的维纳斯》是学生熟悉的世界闻名的雕像,是希腊米洛农民伊奥尔科斯1820年春天刨地时掘获的。当时法国驻米洛领事路易斯·布勒斯特得知此事后,赶往伊奥尔科斯住处,表示要以高价收买此塑像,但由于手头没有足够的现金,只好派居维尔连夜赶往君士坦丁堡报告法国大使。大使立即命令秘书带了一笔巨款随居维尔连夜前往米洛洽购女神像,却不知农民伊奥尔科斯已将雕像卖给了一位希腊商人,已经装船外运。居维尔当即决定以武力抢夺。英国得知后,也派舰艇赶来争夺,双方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斗,混战中雕塑的双臂不幸被砸断,从此,维纳斯就成了一个断臂女神。这是古代残迹中留下的艺术精品,虽不完整,在艺术上却又被看成是完美的典范。维纳斯究竟美在什么地方?这些知识学生似懂非懂。因此,面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女神,学生从审美上会产生一种迫切想了解的心理。关于女神的介绍,内容是十分丰富的,但最重要的是教师应从审美角度向学生分析讲述维纳斯女神之美的具体表现。维纳斯脸部呈现的是宁静美,亭亭玉立的身材呈现的是普拉克西特列斯的曲线美,失去双臂而产生的又是一种残缺美。如果维纳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完好无损的形象,那么她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支配着人们的精神。女神失去了双臂,失去了金苹果,等于失去了女神的身份,使她变成了一个抽象身份的女人。在她身上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女性魅力,更表现了一种内在东西——人性的美。
《最后的晚餐》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列奥纳多·达·芬奇所创作的,题材取自圣经故事。犹大向官府告密,耶稣在即将被捕前,与十二门徒共进晚餐,席间耶稣镇定地说出了有人出卖他的消息,达·芬奇此作就是耶稣说出这一句话时的情景。画家生动地刻画了耶稣的沉静、安详,以及十二门徒各自不同的姿态、表情。此作传达出了丰富的心理内容。画面中的人物,其惊恐、愤怒、怀疑、剖白等神态,以及手势、眼神和行为,都刻画得精细入微、惟妙惟肖。这幅画,是他直接画在米兰一座修道院的餐厅墙上。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画中人物神态各异的形象吸引了学生,谁是叛徒犹大?这是学生最关切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作品,耶酥处于画面中央光线最亮的位置,犹大则放在人群中,背景灰暗。在这里画家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把12位门徒分成了4组,4个三角形平分在耶酥左右,并用12人不同的手势与姿态将各组联系起来,最终集中于中央,形成了一个对称的有变化的统一体。作品的主题——抨击伪美颂扬善美,通过构图的形式美表现了出来。如果教师再辅以介绍画家创作过程有趣的情节,定会吸引学生,激起他们欣赏的极大兴趣。
有的美术作品画面没有情节性,或是静物、风景,或是花鸟山水,加之学生不太熟悉作品和作者,因而作品展示出来后,学生并不十分感兴趣。教师如果仅从构图、色彩、线条等形式美的因素去分析,显然他们是不太愿听的。教师应从美术作品的“情节”入手,即介绍有关作品的趣闻轶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一旦被带入情节,情节过程会引起他们的关注,被情节中的冲突所吸引,并占有整个心灵,情节外的思维活动被抑制。例如欣赏后印象主义梵高的作品《向日葵》,画面没有吸引人的情节,几棵金黄色的向日葵,不能一下激起学生的兴趣,可从美术性去分析作品内容。向日葵是梵高的崇拜物,他曾作过多幅。梵高之所以不倦地画向日葵,那是因为在他眼里向日葵不是寻常花草,而是太阳之光,是光和热的象征,是他内心翻腾感情烈火的写照,是他苦难生命的缩影。梵高用心灵和燃烧的情感来作画,他的创作炸毁了文艺复兴时期以来传统绘画的桎梏。一般说绘画风格有巧拙两种,巧固不易而拙尤难。梵高的作品中高贵的本色美深藏在朴实无华的形式里,其作品之美表现在热烈单纯的色彩和奔放旋动的笔触。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了所描绘的对象。梵高学习东方艺术,特别是日本的浮世绘艺术,在构图上摆脱了传统透视的深度,将向日葵处理成平面装饰性的,并用他那粗硬的线条勾画出叶茎和花冠的轮廓,显示出了向日葵那顽强的生命力。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将自己的工作室布置起来欢迎好友高更到来。高更的看到后称之为真正的花朵,并还画了正在创作向日葵的梵高像。
应该说每一幅美术作品、每一位艺术家的后面都有许多情节可以发现。作为美术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设计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从而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