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正外部性研究
2012-04-13程振凯
程 振 凯
(河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正外部性研究
程 振 凯
(河南工业大学 思想政治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1)
手机作为信息传播的“第五媒体”,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通讯工具、娱乐工具甚至是学习工具,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个性心理等方面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运用好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一定的正外部性作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应当正确认识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以及对大学生群体产生的正外部性影响,主动占领这一信息传播和理论宣传的阵地,引导大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道路。使手机媒体充分发挥其正外部性作用,以造福一代大学生和社会。
手机媒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正外部性
一、引言
随着2009年初3G(第三代移动通讯技术)业务的开通使用,怎样更好地利用新媒体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也提到了议事日程。中国学术界近几年来对手机媒体研究的文章比较多,以“手机媒体”为关键词在中国期刊网上可检索到382篇文章,大多数研究集中在手机媒体产业的发展和手机在突发公共事件中的作用上[1]。到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研究。
相对其他群体而言,大学生的思想比较敏锐。从中学进入大学是他们思想逐渐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他们渐渐开始接触和了解更多的行为规范、道德标准、社会责任,并开始对自己未来的社会角色进行设想和定位。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的大学生群体更易受到手机文化的影响,因此,手机媒体存在的正外部性在给大学生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大学生的文化取向、心理健康和价值定位,从而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的正外部性意义[2]。
二、手机媒体作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手机媒体已成为校园内一个具有较大覆盖面的传播媒介,手机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已经渗透到大学校园中。作为大学生获得信息与对外交流不可或缺的渠道,手机媒体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思想行为,这就给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一项统计数据表明,2010年我国网民总数达4.57亿,学生占整体网民总数的30.6%,其中高中到大学本科学生所占比例为64.5%,尤其是手机用户数量激增。在高校,手机的普及率已达85%以上,在校学生已经是手机媒体的主要使用人群[3]。由此而可见,手机媒体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结合并成为后者的载体研究便应运而生了。要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这种媒介形式就要具备三个基本特征。一是简便,其具备信息传递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特性,易于教育客体接受。二是简捷,其能够便于教育主体操控,能够承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任务和内容等信息。三是简化,其能够成为直接沟通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之间的环节,双方由此而进行迅速的双向互动。手机媒体具备了以上三种基本特色功能,而且又因为其自身所特有的特色功能又使得其载体功能得到新的升华。
第一,便携性、广普性和信息传播的强制性。手机媒体的便携性、广普性和信息传播的强制性特点,使得其具有其他载体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它能够在提高信息传递效率的同时,降低信息传播的成本。
第二,手机媒体是社会各方面信息的终端。它不仅为给学生提供信息的交流平台,而且也为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载体。
第三,手机媒体的交互化等典型特点,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及时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以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来看,教育过程中需要二者共同参与、相互作用,二者如果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就会导致教育过程的缺失。单方面的活动过程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随着手机各项新功能的不断出现和已有功能的升级完善,手机媒体能够使教育主客体二者之间,通过手机媒体进行更为频繁的交流互动。从而使教育的成效更加明显。
三、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外部性影响
手机媒体作为大学生喜爱的交流工具,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如覆盖人群广,校园中几乎“人手一机”;传播成本低,我国的手机资费制定日趋平价化合理化;传播速度快,接收信息和发送信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完成,在3G网络的推动下,手机媒体上网的速度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手机媒体小巧便利方便随身携带,可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大学生的零碎时间。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时期有合理的一面,即正外部性的存在。
(一)有助于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
手机媒体使得用户不再受限于时间、地点和对硬件设备需求,做到了能够随时随地方便快捷地接收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的信息。手机媒体能够针对当代大学生追求自我个性的张扬、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等特性,为他们提供平台,有利于他们更充分的表露喜悦、忧伤和个人观点[4]。高校可以借助于手机媒体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时空,挖掘丰富的精神资源,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自由选择浏览的信息,使大学生拥有更多平等交流思想的机会,在主动探索和寻求新的视觉和听觉内容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让大学生由以往消极被动地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和互动交流,提高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缩短大学生与外部世界的距离,扩大并加深大学生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思考,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加了解大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这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崭新的、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二)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
手机媒体的开放性和互动性,使大学生的信息交流平台的扩大和广阔的认知社会能力的培养有了更适宜的环境。在开阔视野的同时,手机媒体对大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创造了条件[5]。手机媒体的互动性特征拓展了人与人交往的手段,其传播技术打破了用户之间真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界限,经过人与机和机与人的循环往复的沟通环节,改变了以往的交流环境,使其更加迅速地超越时空,达到受众,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人与人的心理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也强化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在手机媒体交流过程中,大学生个体主动意识的积极介入,使得精神交流得以充分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心理的以宣泄,推动了人际关系的发展。因此,手机媒体的传播,尤其是手机短信的传播,明显提高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从而更好更快地发现并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三)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发展
手机媒体作为一种崭新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不断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它改变了传统心理健康教育面对面的传统灌输式和说教性的教育形式,轻松实现了机对机的交流互动的新模式。它能够更为明了、迅速地通过手机平台把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大学生,这种点对点的直接对话,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更直接、更深入、更具有针对性的去疏导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使大学生能够更直接地接受心理咨询,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形成健康的心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使大学生积极进行社会交往,了解社会、感受社会、服务社会,加快其融入当今社会的过程,以有利于大学生健康成才。
(四)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健康性格的培养
手机媒体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创建了新的模式,通过机对机的信息传播而达到人与人的交流。手机媒体的这种交流形式更具有使受教育者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乐于接受的优点,从而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手机媒体的彩信以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上网等功能的运用更加适合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在当今铺天盖地而来的信息选择过程中,大学生出于青年的心理特点总是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取向等做出符合自身需求的逻辑推理和价值判断。只要我们熟悉和掌握手机媒体这种及时、平等、快捷的技术平台,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和有益的影响,无疑会为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的性格提供有力的引导,会为他们在接受新事物,形成正确的观点方面起到潜移默化作用。
(五)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并客观对待社会
在传播学理论中,麦克卢汉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我们已经认识到手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延伸了大学生的认知感官,尤其在拓宽、加深大学生对社会感知和探索的广度与深度方面,有着其独特优势,它能使得大学生更直接和简捷地了解和认识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同时手机媒体改变了以往的传统媒体那种媒体与受众之间的交往方式,不仅在虚拟世界中使大学生们所期望的生活和交往方式得到实现,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心理空间和精神层面;与此同时,手机媒体还可以通过不断地揭示社会不良行为,努力营造一个公正、平等、透明的传媒世界,来主持正义,彰显道德[6]。这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诚信、正义、正直等良好品质的形成,从而在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和投身于社会实践中,发挥手机媒体的独特优势。
四、结论
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较强,但自控能力并不是很高的阶段,手机媒体虽然有其负外部性,例如手机媒体中的色情信息、诈骗信息、假新闻等等,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有不利的影响,但其正外部性如:能够拓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发展,有助于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发展,有助于塑造大学生的个性培养等方面,都对大学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积极的作用。发挥好手机媒体的这个优势,解决好大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是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者遇到的新挑战和新机遇。当前,手机媒体正以意想不到的速度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心理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这一新趋势,引导和帮助大学生提高对手机媒体认知能力,从而使他们正确地区分手机媒体带来的正负外部性信息,不断提高手机媒体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正外部性作用的水平,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立体化、动态化、科学化,使其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创新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好手机媒体这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平台的作用。
[1]王莉.QQ传播的外部性研究[D].长沙: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25—29.
[2]刘博.第三代手机媒体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前瞻及对策思考[J].网络财富,2010(10).
[3]韩淼.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J].河南科技.2010(15).
[4]于淼.积极应对手机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5]徐兴,赵芸.手机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9(4).
[6]王晓鸣,杨俊,李明.城中村的正外部性及其改造中的措施研究[J].中国房地产.2009(9).
[责任编辑海林]
G444
A
1000-2359(2012)02-0259-03
程振凯(1957-),男,河南长垣人,河南工业大学思想政治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和党务管理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BJJ010)
2011-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