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2012-04-13

关键词:供需供给利益

侯 捷

(周口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周口 466001)

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侯 捷

(周口师范学院 党委宣传部,河南 周口 466001)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主体由于其“经济人”的属性,各自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在这种供求主体利益的冲突过程中,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对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进行分析,以期找出高等教育供需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有效的化解高等教育供需之间的矛盾,为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

高等教育;供给;需求

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是高等教育主体利益的两个方面,两者互为博弈,相互依存。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其供给主体——政府和高校,本着公共利益和生产的准则进行高等教育产品的供给,在高等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努力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作为高等教育需求主体的个人和社会,根据自身的利益作出一种理性的选择,接受高等教育,谋取其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财富的占有量,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从其本质来说,高等教育的供需活动,都是围绕着其自身的经济利益展开的,以此为主线进行研究,能够更深刻地分析和化解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的矛盾,为研究者提供借鉴,为实践者提供参考。

一、高等教育供给及主体

(一)高等教育供给

高等教育供给是从经济学中衍生的,与高等教育需求概念对应存在。经济学认为:“供给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以某种价格愿意出售的商品价格。”[1]高等教育供给的概念在学术界的理解不尽一致,但总体来说,高等教育供给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高等教育供给指所有能够满足个人和社会对高等教育需求所提供的生产活动,是“高等教育部门为个人和社会提供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的总和”[2]。有形产品指学校以及高等教育的实施者对受教育者提供的各种教育服务硬件设施,包括各种智力产品;而无形产品是指从事学术研究所研发的研究成果、科研技术等,为社会生产、生活提供服务。狭义的高等教育供给是指高等教育部门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要而提供的高等教育服务。

(二)高等教育供给主体

高等教育的供给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和高等学校两个方面:首先,政府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者,高等教育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政府有责任也有义务为高等教育提供政策、物力、财力的支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国外,政府都是高等教育的主要供给者,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了大批人才,这些人才充实到社会中转化为生产技术,提高了生产效率,改变了人民的生活质量。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社会各方面都相对稳定、发展。其次,高等学校是高等教育主体的实际提供者。高等学校主要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按照一定的政策和法规提供管理、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教育活动,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人才。从生产性来说,高等院校与企业类似,生产出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教育产品,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而事实上,由于政府资金的有限性,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所能提供的教育经费远远满足不了高等教育要求,仅靠政府提供的高等教育还远远不能满足市场对劳动力的需要,这就需要吸引社会资金进行民间办学、校企联合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来满足社会对劳动力人才的要求。就学校其个体而言,学校应是一个独立发展的法人主体,有自己的办学思路和办学方向,可以独立授予学位等,只有这样,高等院校才能根据市场的要求为社会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

二、高等教育需求及主体

(一)高等教育需求

关于高等教育需求有以下三种观点:一是“高等教育需求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要”[3];二是高等教育需求是指社会和个人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4];三是高等教育需求是指个人、企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有支付能力的需求[5]。笔者认为,高等教育需求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它离不开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背景,并且要求对高等教育有一定的支付能力。

(二)高等教育需求主体

我国高等教育需求主要包括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以及社会组织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一是个人主体的需求。我国是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国家,独生子女居多,因此,家庭对孩子的重视程度胜于其他国家,家庭多余的资金往往用于对子女教育的投资,虽然我国近些年的出生率在逐年减少,有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负增长,但高等教育的规模在逐渐扩大,一些民办学校、独立学院的兴起就是个人对社会教育需求的一个很好说明。近几年来,考研率在逐年提高,我国公民接受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个人和家庭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高。二是社会主体的需求。一般来说,社会主体需求既包括数量方面,也包括结构和质量方面的需求。从数量方面看,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对受过高等教育者的需求越来越多,而另一方面,希望接受高等教育的人也越来越多。从这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个体为了促进自身的发展,趋向于接受高等教育,社会为了国家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发展也必然需求更多的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从社会结构来看,经济的发展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密,这就要求社会专业结构的复杂性,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也将越来越高,这就促进了高等教育专业培养的细化和个体接受高等教育的细致化。从质量上看,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专业人才的追求不仅表现在数量上,而且表现在质量上,社会对创新能力、适应能力等素质较高的个体需求将逐渐增加,高等教育对高级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将会逐年增加。

三、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的经济学分析

(一)高等教育供需主体的“经济人”属性

教育虽然是一种公益性的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然而,在经济市场化的今天,作为大学生供给主体的高等教育也逐渐走向产业化,逐渐被理解为“经济人”的范式。按照经济人理论的解释,政府举办高等教育不仅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也有政治利益的驱使,政府的利益更加宏观,它需要考虑全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促进社会各个部门的发展,最终实现政府的利益,即社会的稳定,税收的有序。而政府的各个权力部门的利益又有各自不同的特性,有时各个部门的利益还会发生冲突,甚至还会和个人的利益牵扯到一起,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主体的经济人属性。

(二)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的表现

政府、高等院校、企业、个人是高等教育供求主体,为了满足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这些主体往往表现出“经济人”的特性。其表现形式如下。

1.政府的利益追求。要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就要有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就需要大量的社会各类人才,而这些人才只有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来,同时,政府还要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公务员和企业高级管理人员,日本的东京大学等知名高等院校就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公务员和企业高管,因此,政府担负着经济发展和政治、社会稳定的双重功能。

2.高校的利益追求。高等院校的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1998年我国《高等教育法》的颁步,使学校成为独立的法人实体,高校的自主权得以扩大,高等教育开始扩招,收费也随之增加。也就是说,高等教育不仅培养了人才,也实现了一定的经济利益。教育虽然应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但是否以营利为目的关键应看其盈利所得用于何种用途,如果继续用于学校的扩大发展,则不是营利,如果用于社会其他用途,则属于营利。因此可以说,高等教育追求的主体利益不是纯粹的物质利益,它更多的是培养人才。

3.个体的利益追求。个人为了在未来社会里寻求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利益回报,而进行教育投资,接受高等教育,最终完成学业,觅得一份满意的工作,换取了更高的回报。相反,没有进行高等教育投入的个体,在社会上往往难以谋求到满意的工作,收入低、工作累等更不用说。因此,为了追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往往愿意进行高等教育投入,以换取更高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等利益回报。

4.企业的利益追求。人力资本理论认为,生产的提高离不开物质资本,更离不开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依靠先进的技术,依靠先进的管理者,也就是依靠优秀的人力资源,因此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以达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

(三)高等教育供需主体利益的矛盾

1.高等教育供求系统的失衡

一是高等教育供需外显系统的失衡。高等教育的供求均衡过程是指高等教育从潜在供给均衡达到现实的供给均衡,直至实现最有效的供给均衡的过程。高等教育供给主要包括有效供给、实际供给、潜在供给三个方面,高等教育需求也主要包括潜在需求、实际需求、有效需求三个方面。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供求均衡,必须在三者有效衔接、相辅相成、合力促进的情况下,才能最终达到供需的均衡。而在现实中,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关系并不能达到理想的均衡一致。当市场需求旺盛,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相对短缺时,就出现了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供不应求”现象。相反,当市场需求低迷,高等教育培养人才过剩时,就出现了人才培养的“供过于求”现象,这种供不应求与供过于求都不是市场调节所要达到的目的,市场调节的目的是达到供求的均衡,而在实际市场供给过程中,不存在绝对的均衡。

二是高等教育供需动态系统的失衡。高等教育动态均衡主要包括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强均衡和高等教育供给与需求的弱均衡。高等教育的强均衡主要指在经济发展迅速、高等教育也发展迅速的情况下,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这时高等教育供给与市场需求达到均衡。而高等教育的弱均衡是在经济发展低迷、高等教育发展也相对缓慢的情况下,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支付能力较弱,社会企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较小,而虽然高等教育的供给量较小,但由于社会经济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量也较小,这时高等教育的潜在需求、实际需求、有效需求也能保持一致和均衡,这就是高等教育的弱均衡。在这种状态下,需要加快经济的发展步伐,通过经济的发展带动对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当下,虽然经济发展迅速,高等教育发展也较为迅速,但却出现高等教育供给与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失衡,而且这种失衡与过去经济相对落后时期相比有过之而不及,其原因便如上述。

2.高等教育供需数量的失衡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相对落后,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重相对较低。在二战结束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世界上发达国家大力发展教育,而我国则正处于“文革”时期,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高等教育几乎处于停滞状态。改革开放以后,高考制度的恢复为我国积聚了大批人才,但人才的培养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自高考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大幅度迈进,我国高等教育从数量上讲培养了大批人才,但由于专业结构以及学科设置的问题,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并不为社会所接受,这就出现了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企业又招不到合适的人才的“结构双缺”现象。

3.高等教育供需结构的失衡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也在迅速发生变化,由过去以第一产业为主逐渐转向以第二、第三产业为主的新格局。经济发展的矛盾由供给总量不足问题转向供给的结构不足问题。产业结构的变化需要高等教育结构也要发生变化以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而高等教育的滞后性使得高等教育结构调整不到位,这种不到位使得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无法与市场相适应,这种结构的错位使得大学生面临求职、就业困难。

首先,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缺乏前瞻性,使得高等教育供给无法与新技术、新产业所需的人才相一致,高等教育供给人才的知识体系无法与现代产业发展相一致,这种矛盾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后更加凸显。

其次,高等教育供给的劳动力与市场需求错位。受扩招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整体供给总量增加,使得市场对人才的筛选成为可能,市场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所需要的人才,这样便出现一些人虽接受过高等教育但由于其专业结构、个人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因而有业不就或无业可就的现象。

再次,劳动力供给与需求主要以价格为杠杆进行供求的转换,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稀少时,劳动力价格就会增加;相反,当接受高等教育的劳动力增多时,其劳动力价格就会下跌。我国进入大众化教育后,市场上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价格明显增加,这样就显得劳动力相对过剩,大学生就业困难便不难理解。

[1]高鸿业.西方经济学:上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27.

[2]肖昊.高等教育供求的几个理论问题[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1996(4):31-32.

[3]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17.

[4]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0.

[5]杨葆琨,等.教育经济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47.

[责任编辑迪尔]

PerspectiveonTheEconomicBenefitsofHigherEducationSupplyandDemandSubject

HOU Jie

(Zhukov Normal University,Zhukov 466000,China)

To pursue self-aggrandizement of higher supply and demand because of its economic attributes, and to promot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is competition. The author analysises from an point of view of economics to supply and demand of the main interests of higher education,to find out the intrinsic relationship effectively, to resolve their contradiction effectively ,and service for higher education reform and development

supply of higher education;demand of higher education;economics;analysis

G40-054

A

1000-2359(2012)02-0256-03

侯捷(1971—),男,河南郸城人,周口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010BJY009);河南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092400450056)

2011-09-20

猜你喜欢

供需供给利益
供需紧张局势拉动煤炭价格上涨
供需略微宽松 价格波动缩窄
论确认之诉的确认利益
油价上涨的供需驱动力能否持续
我国天然气供需呈现紧平衡态势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环保从来就是利益博弈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