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生态观
2012-04-13刘文婷
刘文婷,刘 静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生态观
刘文婷,刘 静
(绥化学院,黑龙江绥化152061)
海明威是享誉世界的美国小说家,国内外的学者对其代表作《老人与海》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但以往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硬汉形象,古希腊的悲剧色彩以及冰山原则。近年来,对于海明威的研究开始向生态角度发展,通过海明威作品去探寻作者与自然的关系。在《老人与海》中,作者对大自然进行了由衷的赞美并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反思了传统的人类中心说。在这部作品中,海明威关注的是人与自然中其他物种的平等关系,而非对他们的控制。
生态批评;海明威;生态思想
一、什么是生态批评
生态批评(ecocriticism)是研究文学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问。它通过寻找文本中自然的缺失,研究文学作品中自然如何被再现,并通过重新发现、重新思索、重新阐释自然写作,以唤醒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1]。进一步说,生态批评鼓励人们去重新审视、评价、探寻自然作品中人类对环境的态度。
说起生态批评,就要提到阿恩·奈斯(Arne Naess)和他的深层生态学(deep ecology)。作为生态批评的一个分支,深层生态学认为,现今难以解决的生态危机的根源就是西方世界长久以来所信仰的人类中心主义。深层生态学者们认为,如果想要解决生态问题,必须要摒弃我们现有的人类中心主义,重新审视自然,并承认自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而这种价值并非是从其对人类的有用性而衡量的。阿恩·奈斯认为:“人类并不优于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我们也没有权利掌控他们。而生态批评的目的就是要重新思考,重新评估人类与非人类的关系。万物都有其生存的权利,无论是人类还是非人类。如果我们为了生存下去而杀害了动物或者砍下了一棵树,这是可以理解的;而如果我们出于玩乐的态度屠杀动物,则是有罪的。”[2]基于这点,海明威的作品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关注。因为海明威的作品中体现出了作者本人对自然及非人物种的赞美、热爱和尊重。
二、海明威与自然
在《海明威和自然世界》的前言中,弗莱明(Fleming)说:“在历史上,很少有作者能像海明威那样与自然如此的亲近并产生共鸣”[3]。海明威是一位迷恋大自然的作家。大自然是他的创作主题之一。汹涌的大海,奔腾的河流,苍莽的森林,葱郁的青山,浩瀚的沙漠都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灵感。而他本人也喜欢做与自然亲近的事:打猎,钓鱼,滑雪,游泳。他对自然的热爱甚至超过了他对每一位妻子的爱。海明威一生经历过两次世界大战,对战争的厌恶,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对自然的热爱,使他穷其一生都在寻找未遭人类破坏的自然,以寻求心灵的安慰。在其各个时期的作品中我们都可以看见他对自然的赞美。《最后一方净土》中的原始森林、《太阳照样升起》中的西班牙风光、《永别了,武器》中的山林、《老人与海》中一望无际的茫茫大海等等都表现了自然的伟力。
在海明威看来,文学作品可以指引读者从人类中心主义走向生态中心主义。《老人与海》就是这样一部作品。这是海明威最重要的一部作品,使其先后赢得了普利策奖和诺贝尔文学奖。小说的背景设置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除了飞鸟、鱼和友好的海豚几乎什么都没有。这里完全是一个自然的世界,海明威在这里通过一位古巴的老渔夫表达了他的生态思想。
三、《老人与海》中的生态观
《老人与海》的故事非常简单。古巴老渔夫圣地亚哥在连续84天没有捕到鱼的的情况下,终于钓到一条大马林鱼,这条鱼非常大,老人用了三天的时间与鱼搏斗,终于杀死了它,并把它绑在船边,归航途中受到鲨鱼群的攻击,最后回港的时候只剩下马林鱼的骨架。
圣地亚哥是这部小说中最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个有点儿奇怪的老人,他住在一个远离城市文明的地方,可以说是渔村里的隐士。就像生活在华尔登湖的梭罗一样,他以一种简单的方式生活。“他的茅屋是用棕榈树坚硬的嫩芽护壳搭造成的,而屋里有一张床、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另外,就在污泥地上,有一小块可以用煤炭煮饭的地方。”[4]7海明威的这些描述可以使我们知道老人很穷,没有多少财产,但他并没抱怨什么,因为他对这些物质上的东西要求得不多。当他睡觉的时候,“他把裤子卷起来,再塞些报纸进去便成了枕头。然后,他把自己也卷进毛毯里,睡在另一张由旧报纸覆盖着的弹簧床上。”[4]16对于老人来说,报纸既可以做他的枕头,也可以做他的床单。事实上,幸福感常常来源于你怎么看待你的生活而并非你拥有什么。一个光脚走路,吃生鱼肉,遭受苦难的老人就是海明威生态哲学的最佳代表人物。老人热爱着这些动物,即使他不得不迫于生活压力而杀死他们。因为老人也要活下去,就像深层生态学所说的,每一种生物都有活下去的权利。
圣地亚哥热爱着那些动物,在某种程度上,他把自己看作动物中的一员。从他和大马林鱼的搏斗中,我们可以看见人与其他物种的真正平等。当他感到饥饿并且吃生鱼肉的时候,他想:“我真想喂喂这条鱼,他是我的兄弟。”[4]50当圣地亚哥和马林鱼相持不下的时候,他在心里想:“我们从中午开始就在一起,没有人可以帮我们中的任何一方。”[4]41在老人眼中,只有三样东西是他的兄弟,“鱼和我的两只手。”[4]54老人甚至表达了他对马林鱼的尊重,“谢天谢地,他没有我这么狡猾,虽然他比我更高贵,更厉害。”[4]53老人在与马林鱼搏斗的三天三夜里,表达了自己对鱼的尊重与热爱。老人甚至认为,因为这条鱼的勇气与意志力,没有人有资格吃这条鱼。当老人最终杀死鱼的时候,老人把鱼绑在船的一侧,让马林鱼和自己并肩回港,以期给鱼充分的尊重。
《老人与海》中,圣地亚哥与大海融为一体。除了把马林鱼当作朋友,他几乎把所有的生物都当作朋友。与大多数渔夫不同,他把大海看作一位女性,调皮可爱,有点小性子。所以如果她做出了任性的事,那是她控制不住自己,是月亮影响了她。老人对海龟也充满了同情,“许多人对于海龟都很残忍。因为一只海龟的心脏在被挖出来之后,还可以跳动好几个小时。可是老人想,我也有同样的一颗心,我的手和脚也和它们的一样。”[4]28老人把飞鱼,落在船上的小鸟,喷水的海豚都当作自己的朋友,这种更广泛的认同强调了人与自然的统一。老人与马林鱼搏斗的最后时刻更是体现出他与鱼的平等。“你要杀死我了,鱼,老人这样想,不过你有权利这样做。来吧,杀死我吧,兄弟。我不在乎谁杀死谁。”[4]82
小说的最后章节,在老人回航的途中,马林鱼被鲨鱼吃掉了。随着马林鱼被一点点吃掉,老人也觉得自己变得虚弱。当马林鱼只剩骨架的时候,老人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没有知觉,没有思想。即使老人喊出了海明威所有作品中最著名的那句话:“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4]92老人还是失去了他的战利品。
圣地亚哥杀死了马林鱼,而马林鱼却被鲨鱼群吃掉了。从深层生态学的角度看,鲨鱼代表了自然的破坏性力量。老人杀死了马林鱼,战胜了自然;而鲨鱼所代表的自然却惩罚了老人。所以老人自己也意识到并不断说:“我走得太远了,以致毁了我们俩。但是我又杀了很多鲨鱼。你和我,我们毁了更多的。”[4]104圣地亚哥的错误是“他走的太远了”。当他刚刚出海时,大海提供给他鱼作为食物;可是当他“走得太远时”,大海毁了他所获得的一切,这是自然对他的惩罚。这里海明威告诉我们,大海所代表的自然是不可以被征服的。
四、结论
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让我们重新审视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他看来,我们既不能离开自然,也不能高于自然,人与其他物种都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彼此依靠,相互统一。人类应该与自然和谐地相处下去,而不应该试图征服自然。否则,我们就会像小说中的圣地亚哥一样,牺牲自己的所得。而对于这种结果,恩格斯也早有预言:“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第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人意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5]。
[1]陈茂林.海明威的自然观初探[J].江汉论坛,2003,(7): 100.
[2]朱华.海明威作品之生态意识的解读[D].广州: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7.
[3]Robert Edward Fleming.海明威和自然世界[M].爱达荷大学出版社,1999:6.
[4]海明威.老人与海[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北京公司,1997.
[5]恩格斯.自然辨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5.
I106.4
A
1001-7836(2012)09-0125-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9.050
2012-02-27
2011年度绥化学院青年基金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研究成果(QR1103010)
刘文婷(1983-),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硕士研究生,从事英美文学研究;刘静(1978-),女,黑龙江绥化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英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