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2012-04-13包德敏
包德敏
(广州体育学院社科部,广州510075)
论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及对策
包德敏
(广州体育学院社科部,广州510075)
在当前“全民焦虑”的年代,大学生焦虑也成为一种生活常态。鉴于此,从大学生焦虑的成因出发,探讨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学业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焦虑,提出了加强学校的“三风”建设,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和幸福观,大力支持学生的兴趣活动等相应的应对策略,以期适应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个体诉求。
大学生;焦虑;成因;对策
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一项2 134人参与的调查显示,焦虑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常态——34%的受访者经常产生焦虑情绪,62.9%的人偶尔焦虑,只有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1],在这种社会生态环境下生存的大学生也未能幸免。
一、社会转型期成为大学生焦虑的温床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社会经济开始转型,由旧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开始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社会出现了更多的机遇、自主和创新,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压力、竞争和挑战。一方面由从前很多事都可以有合理的预期,到现在一切都变得不确定、不稳定,公众普遍出现焦虑的情绪。另一方面社会改革的风险和难度都在增加,来自市场、技术、医疗等各方面的风险造就了风险社会,基本公众服务不健全,人们普遍感觉没有保障,容易焦虑。
受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生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和焦虑,对未来的就业、婚恋、家庭、买房、买车、医疗、保障、人际交流等充满了困惑和不确定感。尤其是大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正处于人生的青春中期,研究表明个体心理的发展滞后于生理的发展,处于趋向成熟但又不成熟的阶段[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定型,自我意识又特别活跃,很容易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他们一方面看到未来社会充满了种种的不确定性,工作无着落、房子没希望,更谈不上幸福的婚姻家庭生活;另一方面社会上充斥着物欲横流、灯红酒绿和贪腐现象,让学生更加无所适从,焦虑不少。据笔者调查,学生们普遍存在着空虚、茫然、无目标,不知道该如何努力、向何处去的问题。有的学生直接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索性走一步算一步,胸无大志;有的学生直接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整天无所事事,吃喝玩乐,索性放纵自己;尤其是那些来自底层、农村的同学压力就更普遍,家里对他们的期望很高,他们本来也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在城市找到自己的安身之地、幸福之家,可是被高房价、关系网给难住了,虽然这部分学生还是在默默地努力学习,但心里的烦恼和困惑却让他们无法释怀和轻松,他们焦虑、他们没有退路。
二、大学生焦虑已成为一种生活常态
(一)对未来就业前景迷茫、不确定是大学生当前最首要的焦虑。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实现人才的自主流动,大学生的就业机制进行了根本的改变。大学生已经不再是由国家包分配找工作,而是实现人才和市场的双向选择。很多岗位实行公开招考、择优录取,实现大学生自主选择、自由流动,促进学生提升自身的素质,物尽其才,人尽其用。但由于改革过程中相应的配套机制尚未完善,大学生自身的心态和素质以及社会上的层层关系网等现象使大学生普遍感到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和焦虑。一方面由于当前高等教育尚未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开设相应的专业,培养素质过硬的人才,使大学生在人才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导致岗位所需与应聘者的大学生素质不相适应的情况。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还无法提供高等教育扩招之后的众多岗位,致使大学生人才过度消费和人才浪费。再就是大学生自身的求职定位问题,大学生由于对求职期望较高,普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和骑驴找马的心态,既无法与有经验的专业人才竞争,又无法与农民工相提并论,在就业市场上没有竞争力。除了以上这些主客观因素外,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最坏的则是部分人在求职过程中不遵守游戏规则,搞暗箱操作,玩“拼爹”游戏,学生中普遍流传着一些口头禅,如“辛苦努力,不如有个好老爹”、“文凭是铜牌、能力是银牌、人脉是金牌”。大学生从一进入大学校门就开始担心和焦虑就业问题,心理压力过大,精神萎靡不振。造成这些心理问题和焦虑的原因,一半以上的调查对象将其归咎于“就业压力过大”[3]。
(二)在大学生当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学习的焦虑。大学生的根本任务在“学”。但是学什么,怎样学,学到哪种程度,如何对待学习成绩和能力培养,如何端正学习态度,学生们也感到普遍焦虑和担心。一是学校开设的课程很多,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选修课、校本课程等,学生们不知该认真学哪些课程,学到何种程度,如何对待众多的课程学习和考试,所学的东西与未来的工作是否对口等。二是大学生对大学的学习方式还不够清楚明了,部分学生还延续着高中以前的学习思维和模式,不能自觉主动地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导致部分大学生还是按部就班,被动学习。甚至还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受到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态度不够端正,认为大学就是自由的天堂,想干啥就干啥,成天混日子,60分及格万岁,拿个文凭了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据《当代大学生公众形象调查》显示:大学生学习态度好的占8.5%;学习态度较好,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占41.7%;态度一般,敷衍了事的占38.8%。大学生的根本任务是“学”,“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是大学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4]。如果不能尽快调整和适应大学的学习,必将在其心中产生或多或少的焦虑。
(三)人际交往的困惑和焦虑也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据调查,大部分学生曾在人际交流和沟通上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焦虑,怕被别人孤立,被人拒绝,缺少知心朋友,认为朋友是利益之交等,甚至因为人际关系的不良导致关系紧张、心理不适,轻则影响心理健康和学业进步,重则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悲剧,彼此伤害。一方面由于当前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的自我意识很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思考,但思考和处理问题时也常以自我为中心,较少考虑和顾及他人的感受,缺乏与人沟通的技巧和方法,与人相处时容易产生一些磨擦、矛盾,导致人际关系比较紧张,产生焦虑。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各种压力纷至沓来,为了利益、金钱,社会上不讲诚信、贪腐成风、突破道德底线的事件频频发生,公平正义不足,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每个人都背负着大大小小的压力,容易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缺少了从容、和谐与优雅的心态与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自然不能幸免,压力、矛盾、冲突、挑战很容易使人紧张、郁闷,产生焦虑。再就是部分大学生心灵孤独,为了寻求感情寄托和慰藉,开始随大溜,跟风恋爱。但毕竟大学生的恋爱有诸多因素制约,导致部分大学生的恋爱不顺畅,失恋失志,心理波动大,带来或深或浅的痛苦和焦虑。
三、大学生焦虑的应对策略
大学生焦虑是一个普遍而又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携手努力。当然,学校更应在这个问题上发挥其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
(一)大学生的根本任务在“学”,应树立“以学为本、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强高校学风、教风和校风的“三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应把工作重心放到教学活动上来。近些年来,高校扩招、本科评估,很多高校开足马力、抓住机遇,大搞硬件建设,开设新校区等,使高校的重心放在了基础工程的建设上,贷款较多,而用于教学科研、学生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减少,直接、间接地影响了师生的积极性。同时由于受社会上功利主义、金钱至上、享乐成风的思想影响,学风变得浮躁、教风也不太严谨、校风开始下降。大学本是学生的“象牙塔”,是安心学习的地方,是思想的产生发源之地,也是教师严谨治学的地方。其本应与世俗社会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过于急功近利,应把建设一个拥有良好学风、教风和校风的“三风”建设作为当务之急,以师生为本,用良好的校园风气来育人、熏陶人。
(二)开展主题讲授与讲座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合理的人生价值观、成功观和幸福观。大学生的“三观”尚未完全定型,对成功的定义、对幸福的理解尚需积极的引导。因此,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如在教学活动中,请同学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对成功、幸福的理解和看法,引导学生认识到当下的成功只是财富、权力的成功,而作为一个个体来说,更成功的乃是人生、生命的成功,这里面包含的内容、层次和境界远远高于财富和权力。其次开展相关的主题讲座,聘请各行业成功的人士给学生一个现实示范和榜样,激发学生的成才动机和欲望,找到人生成功的方法和路径。还可邀请心理方面、家庭方面和社会学方面的专家教授帮助大学生进行视野拓展和专业指导。多想办法、开动脑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有独立的见解和判断,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成功观和幸福观。
(三)设计、支持相关的学生活动,让学生尽情发挥,展现自己的活力,释放压力,体验成功与幸福。如果说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合理的人生价值观、成功观和幸福观之后,实践活动则是让大学生展示自己、体验快乐成功的重要路径。学校要给学生活动尽可能多的空间和经费支持,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有释放自己的空间,放手让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各种兴趣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成功与快乐,另一方面也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而言之,如何在这样一个“全民焦虑”的时代,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度过社会转型期和个人人生的重要转折期,是一个重要而又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既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储备的需要,也是大学生自身发展成长的个体诉求。
[1]王丹阳,李颖,杨洋.中国进入“全民焦虑”时代[N].广州日报,2012-02-22(A9).
[2]蒋益琴,丁雪梅.毕业班大学生焦虑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1):34-37.
[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中文科,译.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75-76.
B844.2
A
1001-7836(2012)09-0106-02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9.042
2012-03-09
包德敏(1976-),女,四川新都人,讲师,从事思想道德教育教学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