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德育中的文化调节
2012-04-13隋建华
隋建华
(绥化学院学工部,黑龙江绥化152061)
论大学德育中的文化调节
隋建华
(绥化学院学工部,黑龙江绥化152061)
高校应发挥大学德育中文化调节的积极作用,深入挖掘大学德育文化调节的内涵及特征,从理性视角探讨文化调节下的大学德育途径,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对于建构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人文坐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德育文化;调节
人是文化的携带者也是文化的承担者,高校作为培养和塑造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阵地,应勇敢担负起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深入挖掘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调节作用,切实践行真善美的文化真谛,进一步把文化调节力融入到学生的道德养成过程之中,通过文化活动、文化制度以及文化氛围的调节,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道德教育和文化引领方面的育人功能,有助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质量,自觉坚定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增强高校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大学德育文化调节的内涵及特征
大学德育文化属于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单元,始终置于社会文化的发展前沿,是先进文化的引领者,担负着育人的重要职能。德育文化并不是德育和文化的一种主观随意组合,其概念的提出是基于德育与文化在精神文化本性上是一致的,在“化人”功能上互相承载。大学德育文化是以大学生为主体,以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契合为平台,以健康向上、有益大学生身心的知识学习、科技文体、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以反映大学生特有的价值选择、行为认知为主要特征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的一个特殊群体文化。大学生应从人民长期社会实践孕育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在文化认可之中接受并遵循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理想信念,并将先进文化内化、积淀和渗透于心理结构之中,自觉地将文化转化为主体自身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大学德育的文化调节是高校教育者根据社会和大学生的一定需求,采用一些有效的文化手段,发展和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行为等人格修养方面的教育活动过程。
1.教育导向功能。大学德育文化调节的过程也是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大学德育文化的构建过程能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愿望,引导自我发展方向,挖掘自我发展潜能,创造自我发展氛围,从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大学德育文化以其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文化氛围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每个大学生的道德品行、行为范式,导引学生面向社会的困难和问题,关注他人与社会,在付出的过程中体味自己的生命价值。在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大学德育文化通过其特有的教育整合作用,增强抵制“亚健康文化”的能力,使学生按照社会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健康成长[1]。
2.凝聚激励功能。我国大学德育文化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以树立大学生科学的“三观”为重要使命。通过科学理论的研讨和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体验,在主体体验中了解建国以来我国发生的巨变,感悟中国的历史变迁,正确认识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遇到的挑战,增强爱国意识,从而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把国家命运和自己的社会责任联系起来,自觉将社会发展、国家的进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通过大学德育文化的调节,把大学生凝聚起来,激励他们进一步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及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奋斗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3.规范约束功能。大学德育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具有规范约束作用。“从心理发展的角度讲,个体的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将属于群体所特有的观念、态度和行为规范纳入自己的人格体系的过程,然后经过同化成为稳定的心理品质”[2]24。通过构建制度德育文化,使每位学生了解并熟知学校的规章制度,并自觉地不断调节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以便和大学德育文化要求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保持一致,促使学生将外在的影响因素转化为本体的品质,逐步达到行为习惯和品行的养成过程,从而实现对学生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思维观念的塑造。
二、文化调节下的大学德育途径
随着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大学德育文化的重要性已经显现,“所谓教书、管理、服务和环境的育人,说到底都是文化育人。”[3]德育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则难以取得实效。高校应该根据新时代的要求和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和调动一切教育资源,创新德育文化调节机制,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以构建充满人文关怀的大德育观。
1.加强精神德育文化。精神德育文化是大学德育文化的灵魂,是大学德育文化凝聚力的核心,也是大学德育影响力的关键,它表征和引导着大学生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校训通常是高校精神文化的集中体现,不同的校训体现着对大学精神文化的不同理解,从侧面表达着各高校的文化风格。如北京大学的校训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黑龙江大学的校训是“博学慎思、参天尽物”;绥化学院的校训是“厚德载物、经世致用”,它们从不同角度表征着大学精神文化的基本要素和丰富内涵。校训是通过长期的历史传承和探索,通过师生的长期研讨与酝酿,最后提升为几个精炼词汇。大学生对校训的认同和实践,转化为其内在的独特的精神品格,从而对其终身的发展与进步起着积极的精神引导作用。
2.注重课堂德育文化。课堂教学是高校传递文化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大学生完善个性、健全人格和提高人文素养的主阵地。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课堂教学重知识传授轻人文关怀、重教师的话语权轻学生的探索,一些教师按时上课,按点下课,缺少与学生的沟通和引导,导致学生厌学、师生抵触对立等现象。高校应注重课堂德育文化建设,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辅以学科伦理文化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话语权和思想感情,把课堂作为其展示才华与个性的空间和平台。”[4]培养大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使他们勇于和善于追求真理,帮助他们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念,把课堂教学、研究与大学生的人格修炼、道德完善、理想塑造和思想境界的提升结合起来,使大学生在求知的同时端正行为和品德、升华精神与修养。
3.优化环境德育文化。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会对人产生深刻而积极的影响。优化环境德育文化,即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将校园环境、历史文化、人文环境融入到大学生的主体发展氛围中。儒雅朴素、锐意进取、富有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会让大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熏陶,格外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高校应为学生积极创建优美、自然的校园环境和人文环境,它既要有温馨的公寓、明亮的教室和幽静的校园,又要有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优良的班级文化及和谐的校园。同时,历史性文化背景、地域性文化环境以及一些重要的人物和事件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主导高校环境文化的发展方向,高校应善于挖掘当地富有正面影响力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地方民俗,结合重大节庆日,开展系列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激发学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学习、奋斗的信念。
4.构建制度德育文化。制度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而制度文化则是将柔性的人文关怀与刚性的制度约束结合起来,它不是简单的被动遵守,它需要学生对制度价值的认同,并主动将制度作为自我的行为准则加以规范,变“被动约束”为“主动遵行”,实现“他律”向“自律”转化。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它需要媒介去实现这个过程的引导和过渡。一是校风、学风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的校风、学风也是经过长时间积淀慢慢形成的,它通过耳濡目染的熏陶,润物无声地勉励每一位大学生。二是教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尚师德的影响。教师是教学、管理的主导者,教师平时的言行、态度和观念对学生起着示范作用。高校教师应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教育智慧和艺术,带动和影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发展。
5.提升教师德育文化。教师德育文化体现在教师教育管理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文化素质和人格修养。教师的言行、专业知识功底、品格修养等对学生起着重要的示范和影响作用,因此高校教师必须在思想观念、言谈举止、道德品行等方面为人师表,不仅将专业知识所蕴含的德育内涵传授给学生,更要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同时,高校应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师德建设活动,提升教师德育文化,以提高教职员工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引导、激励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和质量关,增强教师教书育人、以身立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造就品德高尚、业务精良、德高才馨、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
6.拓展学生德育文化。学生文化是指学生与之交往的特定的群体所共有的文化特征,是代表学生自我价值观的独特文化[2]10。它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而被学生所广泛认同,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行为、生活方式和思想道德。正因如此,高校应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接纳学生文化,对其加以拓展和规范,引领学生的人生目标。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指导大学生参与到生活化、隐性化的角色体验活动之中,为同学们提供知情意行思想转化的历练时空,让他们在践行中反复对照角色、相互比较学习,感受自身价值,进行实训演习。”[4]使大学生的意志和道德情感受到良好的教育,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健全人格、建立友好宽松的人际关系,也为大学生展示自我、发挥特长搭建了平台。
7.引领网络德育文化。互联网凭借承载着巨大的信息量的优势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它已经成为大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交流思想和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同时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上的一些不良信息必然会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负面影响。因此,首先,高校应积极优化网络环境,加大校园网络的建设和监控力度,有效地抑制不良信息的流入。其次,开展科普宣传活动,培养大学生的网络文化判断力,增强学生的网络信息辨识能力,引导他们用辩证的、批判的眼光对待网络上的信息。第三,丰富校园网络的可读信息,多为学生提供学习、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内容,把一些精品课程、优秀的报告讲座制作成视频放到校园网供学生观看,发挥贴吧或论坛等大学生交流园地的积极作用,“使网络媒体成为熏陶、矫正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模式的有效教育资源。”[4]
三、大学德育文化调节的现实意义
教育在本质上应是一种对人的生命启迪,除了需要科学的理论与实践的导向外,更需凭借文化调节的力量,从哲学角度和历史视野,它内省为精神素质,外显于行为实践,对培养大学生的现代主体意识,构筑国人的现代人文精神,优化社会的道德环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主体性。这里所讲的主体性是指在一定社会环境下,学生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选择性品格和特性[5]。在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下,政治、文化的互动与交流逐渐加强,各种意识形态与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互相交织、并存,多元化的价值观冲击着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大学生,功利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由主义等诸多负面影响对大学生的人格独立带来了严重的挑战。通过大学德育文化对大学生的调节,增强大学生的自主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可以实现其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浪潮下自主地选择正确的价值取向。将功利主义升华为合理的谋利和社会成就感,将享乐主义升华为追求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将自由主义升华为个性的合理发展和研究领域的创新。
2.有利于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所谓道德社会化,就是个体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经过一系列与他人和社会互动,接受该特定社会环境所认可的社会伦理文化的基本行为准则,遵循特定文化背景下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准则,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切实践履这些规范,以此获取社会认可和参与资格的过程[6]。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发挥大学德育文化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促进大学生道德认知发展,为学生创造角色承担机会,培养大学生的利他精神、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服务社会、改造社会的创造力,完善自身的道德社会化的要求,从而为国家培养出适合当下社会发展的道德公民。
3.有利于重塑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体系。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掌握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高素质群体,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导力量。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诚信状况却不容乐观,大学生诚信缺失现象严重,如考试作弊、助学贷款逾期不还、随意违约等等。高校应发挥大学德育文化调节具有的调控主体的内在身心组织和外在形象、行为以适应和反作用于周围环境的功能,将诚信道德教育的外化教育与促进学生的道德内化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接受“诚信是立人之本”的思想观念,并将诚信行为纳入自身的品德结构之中,内化为自己的观点和信念,成为支配自我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内在力量,从而重塑大学生的诚信道德体系。
[1]吴青芳,胡欣敏.创新德育文化增强德育实效[J].中国电力教育,2010,(13):151-152.
[2]李芳芳.提升学生文化的育德效能初探[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袁贵仁.加强大学文化研究 推进大学文化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2,(10):4.
[4]刘晓霞.思想政治理论课“三论一体化”教学实践解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1):58-60.
[5]吴贻玉.高校德育的文化观照[J].现代教育科学,2004,(2):51.
[6]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289.
Abstract:University should play the positive role of cultural adjustment of moral education,deeply excavating its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approach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under cultural adjustment from the rational perspective to realiz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which is significant to build humanities coordinate that adapts to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university;moral education culture;adjustment
On Cultural Adjustment of University Moral Education
SUI Jian-hua
(Student Affairs Department,Suihua University,Suihua 152061,China)
G641
A
1001-7836(2012)09-0098-03
10.3969/j.issn.1001-7836.2012.09.039
2012-02-09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大学德育中的文化调节力研究”(11552351)
隋建华(1982-),男,山东海阳人,研究实习员,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