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供需错位视角下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012-04-13徐燕
徐 燕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论供需错位视角下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徐 燕
(湖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我国旅游业对人才需求日趋增长,但酒店管理本科学生却普遍存在行业就业意愿不强、职业认同感不高等现象,供需错位凸显。要解决这种矛盾,酒店管理本科教育应在课程设置中分模块教学,增强学生的职业针对性;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管理思维能力和职业认同感,创建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应与行业发展接轨,使专业教育处于行业发展最前沿。
供需错位;应用型人才;职业认同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市场对酒店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日益增加,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的需求更为明显。作为旨在培养酒店高级管理人才的酒店管理本科专业,理应在这一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研究表明,酒店管理本科生在本行业就业率却相当低,一般在10%~20%[1];已在酒店行业就业的本科生对酒店的喜爱程度日益下滑,从事酒店工作的信心降低[2]。一方面是市场的需求旺盛,另一方面却是本专业毕业生在酒店行业就业状况不佳。这种矛盾成为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在对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学生及相关酒店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造成这种矛盾的主要原因在于供需之间的错位,并依此提出了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若干建议。
一、调查数据分析
本文基础数据来源主要是问卷调查和访谈。问卷调查对象选择湖南省长沙市4所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或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方向)在校三、四年级学生,共发出问卷200份,回收183份,回收率90.1%,有效问卷175份,占95.6%。访谈对象主要选择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和10家三星级以上(包括三星级)酒店的人力资源管理人员,来获得学校和行业对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培养的期望。然后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样本的人口统计因素如下:女性占68.3%,男性占31.7%;学生平均年龄21.4岁;先前有类似工作经验(指在酒店的实习、见习经历)的学生占88.6%,其余为没有工作经验者。
1.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总体就业率不高 截止2011年6月,调查对象中的应届毕业生之中,27%已经落实工作,13%仍在实习,21%考取研究生准备读研,39%正在求职,就业状况一般。
(2)学生对专业的就业前景不看好 在涉及就业竞争力、专业对口等就业意愿方面,87.5%的学生认为在酒店行业就业缺乏竞争力,54.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与专科生竞争时优势不明显;在问到“工作是否专业对口(现实状况或将来的工作意向)”时,25%的学生选择专业对口工作,75%的学生选择转行;对专业就业前景的看法方面,61.65%的学生认为就业前景一般,9.03%的学生认为就业容易,29.32%的学生认为就业困难。可见,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普遍对就业前景不太看好。
(3)学生从事酒店工作的意愿偏低 调查表明,酒店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不愿意从事酒店工作最主要的原因是酒店工作起点低,看不到酒店职业发展的前景,有56%的学生为此感到迷茫。而酒店工作口碑不好、学校所学与企业所需不匹配、酒店工作太辛苦等原因,也占了较大比重,分别为31%、29%和17%。因此,到酒店行业就业的意愿普遍不强。
2.酒店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分析
(1)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缺乏 酒店行业中,餐饮、客房、前厅等层次较低的一线部门员工来源较充足,管理、营运及工程技术方面的人才则相对缺乏,尤其是部门经理以上的具有管理决策能力的人才更是稀缺。据统计,2009年,中国星级酒店人才缺口超过10万,酒店管理岗位满足率不到40%[3]。调查反映,酒店迫切需要具有扎实语言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完备的高素质管理人才。但大多数酒店管理本科毕业生只是具备某些方面良好的理论知识和文化素质,而缺乏较多的实践锻炼,很难胜任酒店管理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管理人员。
(2)酒店对管理者的要求重素养轻学历 1)学历不是酒店选择管理人员最重要的因素。调查发现,酒店在选择管理人员最必须具有的因素时,选择“良好工作态度”的占40.1%,“一定沟通能力”的占34.7%,“艰苦创业精神”的占11.6%,“良好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占8.2%,只有5.4%的酒店选择“学历”。2)不同的酒店对管理人员必备的素质方面有不同的要求。调查显示,在要求管理人员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素质时,28.3%的酒店选择“团队协作精神”,25.6%的酒店选择“开拓精神”,18.7%的酒店要求“善于协调”,15.1%的酒店要求“善于沟通”,12.3%的酒店则选择“勤勉敬业”。
从酒店的这些要求可以看出,在这个特殊行业里,最重要的素质其实说起来很简单:“发自内心的热爱”,酒店管理本科生不愿意选择这种“伺候人”的行业,最根本的一点就是对职业没有认同感。
二、学生职业向往度低的原因分析
1.专业认可度低
调查结果显示,只有21.67%的学生是因为对酒店管理专业的热爱而选择了该专业并决定在毕业之后把酒店行业作为自己的择业方向;而57.5%的学生在选择酒店管理专业之前对该专业并不了解,经过系统学习之后发现自己并不适合,最后确定了其他就业方向;而处于两个极端情况之间的20.83%的学生则处于比较茫然的状态,即本科三、四年级学生中50%以上的群体对本专业的认可度不高。
2.缺乏作为酒店管理人员应有的职业素养
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目标定位是培养酒店职业经理人,即经过4年的本科学习,毕业时要成为一名“具有责任心、专业性和一定的现代酒店管理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准职业经理人”,这既区别于专科层次的技能型定位,也不同于硕士层次的研究型定位[4]。而对学生能力自我评价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都具备良好的语言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吃苦耐劳能力和较强的服务意识,这些都是酒店从业人员所应具备的优良素质。但学生普遍缺乏较好的管理能力、专业技能以及应有的职业素养,这也是酒店管理本科生无法找到理想的酒店管理工作的重要原因。
3.课程设置中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失调
从目前的课程设置看,本科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多注重理论基础的学习,强调知识结构和理论修养。以湖南师范大学酒店管理专业为例,41门课程中公共必修课程14门,专业课程32门,两者学分比为4.8:10.5,同时在专业课程中学科基础课程12门,应用型课程27门,学分比为4:6.5,基础课程占总学分的57.52%,这显然与酒店管理专业的应用性特征是矛盾的,对学生动手能力和管理思维力的培养也是相对不足的。
三、酒店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议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目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明显的供需错位,培养方式严重偏离市场需要,从而导致学生就业率不高、行业就业意愿不强。针对这一突出矛盾,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1.细分专业,增强人才培养的职业针对性
当前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过多强调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的学习,课程设置宽泛,知识结构庞杂,缺失有效的职业针对性,导致学生就业时竞争力缺乏。而不同类型、等级的酒店及酒店内部不同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各不相同,且学生也因为生长环境、受教育过程及性格差异而对未来工作的设想也有所不同。因此,高校应重新建构专业设置,根据酒店岗位需求和学生就业意向进行专业细分,增强学生的职业针对性。与我国培养方式不同的是,国外酒店管理本科教育通常实行专业细化,如康奈尔大学旅游管理本科专业的课程划分为营运模块、营销旅游业与战略模块、管理沟通模块、餐饮管理模块等9个模块[5];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是针对酒店不同岗位来开设专业,如酒店设计、酒店收益管理、餐饮管理、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等[6]。这些都值得我们借鉴。
2.强化职业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认同度
一方面,增加心理教育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业心理素质。在旅游心理学等课程之外,增加与职业密切相关的心理教育课程、心理素质训练项目,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专业好感,并作为学生综合测评的成绩。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从学生入学开始即强调必须接受领导意识、独创性、团队精神等训练、测试,对于那些对酒店行业缺少敬业精神,难以刻苦者,一律在拒收之列[6]。
另一方面,酒店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的训练应贯穿4年教育的始终。良好的职业认同感和爱岗敬业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积极情绪和乐观感受,而这又能促进形成积极的健康人格,有利于在职场中实现自我价值[7]。从学生入学开始,即注重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低年级学生以参观酒店、酒店模拟训练基本常识为主,如餐饮备料、运输、初加工、餐具洗涤等,以培养学生尊重劳动、尊重员工的意识和团队精神等。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开设拓展课程,如形体训练、艺术欣赏、组织与专业相关的社团活动、邀请著名酒店的管理人员举办讲座等。通过多种训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酒店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不断强化提高其职业认同感。
3.创建多种实践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第一,增加动态交互式的实践、实验课程。酒店管理专业课主要是过程性知识,其内化主体是学生,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核心,强调学生实践动手。教学过程中,应根据酒店运行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设置情境和进行案例分析,或采取“诊断式”教学,边讲边练,单元结束形成系统,建立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4要因素之间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情境,通过学生的实践、实验,在操作中接受专业课程知识。如洛桑酒店管理学院设置了餐饮、品酒、宴会、酒吧等不同教学场景,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在旁指导与授课,让学生处处感受到职业的环境[6]。
第二,鼓励课外学研实践,增强行业感知感观。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到酒店进行校外实践,增加学生与行业的接触机会,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目的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因为学生在业界职场实践经历的增加,熟悉并掌握了行业应具备的职业素养与要求,对于职场能力需求认知也相应增强[8]。显然这些实践经历和职业感知能有效提升学生毕业后的就业能力和职场表现力。
第三,设置实习分享课程,培养管理思维能力。酒店管理毕业实习时间基本长达半年到1年,是学生增强实践能力的重要阶段。出于各种利益的考虑,学校和酒店方都没有投入太多的人力、物力对学生进行专业上的指导,导致学生缺乏实习的方向性和目的性。因此,实习过程中,指导教师应设计实习分享课程,引导学生对服务流程、排班、对客服务中的各种问题以管理者的身份进行思考,设计不同主题定期分组讨论,使学生不仅熟悉各种操作规程,而且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习惯,为将来的管理工作打下基础。
4.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保持教学与行业发展接轨
由于本科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时间不长,大多数专业教师为其他学科转行而来,缺乏酒店管理的实践经验,与行业联系不密切,对酒店行业的发展趋势了解不够,这使得教学计划的修订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课程设置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目的。因此,学校要鼓励教师通过驻店调研、辅助管理等多种形式深入行业第一线,了解酒店经营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现象,从而有针对性地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学校还可以聘请著名酒店企业的管理者来讲学或作为兼职教师参与课堂教学、实习培训等教学过程,使教学始终与行业接轨,确保学校能始终保持处于酒店行业开发、科研、发展的最前沿。
[1]郭倩倩.本科层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65-71.
[2]扬效忠,汪淑敏,叶舒娟.酒店实习对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就业倾向的影响[J].高等农业教育,2008,(11):82-87.
[3]文 斯.高职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7):26-31.
[4]陈国生,陆利军.基于“工学结合”理念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研究[J].旅游研究,2011,(1):82-86.
[5]何海燕,舒 波.旅游本科教育供需悖论的经济学解释及其化解[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9):77-82.
[6]楼林菊.国外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对国内中职教育的启示[J].中等职业教育,2010,(8):10-12.
[7]朱翠英.积极情绪对健康人格的影响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143-145.
[8]彭予柱.台湾高等教育实习方式改革——以餐旅教育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1,(2):70-75.
The Study of Training Applicative Talents in the Undergraduate Subject of Hotel Management Based on Dislocation of Supplying and Demand
XU Yan
( College of Tourism,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01081,China)
On the contrary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and growing demand in China’s tourism industry,the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hotel management generally have the strong mind of lowly employment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The situa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s dislocating.To solve this dislocation,the higher education of hotel management should carry out modular teaching in curriculum in order to develop the vocational target of students,and focus on upgrading the thinking ability and professional identity of students,create a variety of practical teaching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students,and reform the existing teaching curriculum and content in order to being the same standard of the tourism industry.
dislocation of supply and demand;applicative talent;professional identity
G642.42
A
1671-6124(2012)04-0087-03
2012-03-15
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08071]
徐 燕(1973-),女,湖南岳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