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课堂预设开放式问题的困难及对策
2012-04-13王海燕
王海燕
(徐州市第七中学 江苏 徐州 22101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准确、恰当、有效、开放的课堂提问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作为一名老师,一堂课要提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所以在提问方式上要下功夫研究,只有课堂提问方式优化,才能启发学生去思考、去探索。近几年我在课堂上一直尽可能多地设计开放式的问题,期待引起学生的思索,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和灵感。但有时理想与现实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有时我精心设计的问题到了课堂,要么学生异口同声一下子回答出来了,要么是问题太大无从下手,只看着我发愣,使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有来得及全部完成。
比如,高三复习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判断专题时,我开了一节区公开课。改变了以往见惯的课堂模式:把常考查的题型分成几类,以习题形式展现,学生解题,老师评价总结,学生巩固练习等等。我设计一个可包含许多重要类型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写出不同种类的酸与碱反应的离子方程式。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多:有最典型的H++OH-=H2O,还有同时又生成沉淀的、强酸与弱碱、弱酸与强碱、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除了中和反应还发生了双水解反应、反应物的过量与少量问题等等,几乎需要考虑所有常见的离子反应类型。我的目的是利用这一问题,使学生能联想大多数离子反应的类型,并经过讨论进一步熟练掌握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但事实是我的问题一出,学生大多马上写出H++OH-=H2O这一离子方程式,也有少数写了强酸与弱碱、弱酸与强碱的类型,接着就几乎再难进一步了。接着我只能不断引导学生去想更多的类型,这样导致一节预定的教学任务没来得及全部完成。
课后我不断地反思,寻找能充分利用开放式问题,提高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的有效方法。结合自己的实践,总结出预设“开放式”问题的几点策略:
一、重基础知识
开放性问题因其能有效地考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倍受亲睐,但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不能一味求深求难。所以,开放性问题的设计与教学务必重视基础,而源于化学常识、课本图表或基础习题的开放性问题设计则是一个较佳的切入点。
例如:在高二化学(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专题三第二单元课题2“酸碱中和滴定”的教学过程中,在讲到中和反应中用酚酞溶液作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的终点时,设问: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一样都是指示剂,而且紫色石蕊遇碱变色,遇酸也变色,本领比无色酚酞大,那紫色石蕊能不能用来确定中和反应的终点呢?问题一提出,同学们议论纷纷,课堂顿时活跃起来,但限于对紫色石蕊的pH变色范围了解不够深入,所以没能做出全面的思考判断。于是我乘机让同学们把课本翻到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在不同的酸碱性中的颜色变化表,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用紫色石蕊来确定中和反应终点合适与否。在激烈的分组讨论后,学生认识到问题的存在,最后请同学解释不合适的原因。这样基础的问题、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师生民主平等的交流、互相启发、共同提高,极大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二、重实验探究
例如:在讲铝的氢氧化物一节时,设计如下问题让同学们进行讨论:如何制取氢氧化铝?你能设计出哪些方法?当时学生讨论分析设计了如下一些方案:
(1)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
(2)向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铝溶液;
(3)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氨水;
(4)向氨水中加入氯化铝溶液;
(5)向盐酸中加入偏铝酸钠溶液;
(6)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盐酸;
(7)向氯化铝溶液中加入偏铝酸钠溶液;
(8)向偏铝酸钠溶液中加入氯化铝溶液。
对这些设计方案我们不必急于肯定或否定,而是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并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在操作中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沉淀的多少与加入的溶液量的多少是否有关以及最后是否能得到沉淀。毫无疑问,有些实验现象与原有设计的初衷刚好相反,最后并不能得到我们需要的白色沉淀。此时每个人的大脑中都出现了一个问号,然后老师和学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再得出最佳方案。这样使学生既体会到了进行创造性思考的乐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重学科综合
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然要注重与相关学科知识的结合和渗透。在传统教学中,教学重视的是学生学会知识,而教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是远远不够的,也同时阻碍了学生的思维能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其一重要特征就是学科之间的高度综合。
例如设计这样一个综合性题:如何区分两瓶已失标签的蒸馏水和NaCl溶液?同学们从不同学科的知识点出发,进行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讨论探究、教师再适当点拨引导,从而得出下列答案:
1.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食盐水。
2.加热蒸干,有晶体剩余的是食盐水。
3.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两种液体,在酒精灯上灼烧,产生黄色火焰的是食盐水。
4.利用密度不同,称量相同体积的两种液体的质量。
5.利用两者密度不同,比较同一木块在两者液体中露出的体积大小。
6.把两条小金鱼分别放入盛两者液体的中水缸中,过一段时间后观察它们生长情况。
7.把两片相同菜片分别放入两液体中,过一段时间取出并凉干,比较两叶片质量。
8.试验两者的导电性。
中学化学内容丰富,教学中应注意各个部分和知识之间的渗透和联系,培养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创造个体活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个性化的探究品质,体验成功,从而产生再探究、再学习、再发现的新动力。
总之,无论以上哪一方面,设计的问题也不能保证是万能的,毕竟我们面对的是有独立思想的学生,所以除了预设好问题外,还要充分预测学生可能出现的答案,才能做到能放能收、收放自如。课堂教学才能顺畅,课堂效率才能提高。
[1] 冯建国.关于化学开放性问题设计切入点的思考[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02,(2)
[2] 张淑珍.创设化学问题情境 引领学生学会学习[J].新课程(上),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