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问题情境 开启探究之门
2012-04-13苗娜
苗 娜
(徐州三十一中学 江苏 徐州 221003)
在与学生交流中发现,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都很喜欢化学课,尤其是刚接触化学的时候,觉得化学世界实在是太神奇了。但在中考的压力下,很多教师着重强调的让学生听、记、背,并且付之以大量的习题进行强化训练,学生们则开始被动的接受知识,大量知识的填塞成为很多学生的负担,化学学习开始让很多学生畏惧,主动学习的欲望大打折扣。如何让学生始终保持对化学的好奇心呢?我认为思维起始于问题,我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要在问题情境中,师生合作进行的探究与发现未知事物的活动。而提出问题就是探究性学习的前提条件,每一个有价值的问题,都能够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实际教学中,我们很多老师也都尝试过探究式教学,但是却经常发现学生的问题意识不强,很难独立地从学习、生活和一些自然现象中发现问题,更不要说有价值的问题了。因此,我们教师就要积极的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直面新、奇、趣,感受矛盾,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教师要传递出信息,再由学生通过主动建构获得知识,让学习变成学生自己的事情。我个人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创设应该紧扣问题,使情境创设具有发展性
例如,在讲解微粒的性质时,我在上课前准备了一个喷了香水的手帕放在讲桌上,学生们进入教室后不禁深呼吸,互相咬着耳朵说“好香”。然后我故意询问大家都在交头接耳讨论什么,由此由学生引出微粒的性质。因为微粒太小,学生无法用肉眼很直观的去认识它们,所以我选择改为先让学生们由嗅觉去感受微粒的存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往往把创设问题情境只看作是提高学习兴趣或灌输教学内容的一种途径和手段,完全把“问题情境是教学的有机组成因素”这一作用给忽视了,使情境创设失去了问题性,也就使得情境创设丧失了“引导学生经历学习过程,发展学生素养”的重要功能。我认为精心的设计,层层递进的问题,才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创新思维的空间,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和主动探究,而这种真正意义上的问题性的情境创设,使教学活动改变了从教师向学生提出已知、现成知识的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来思考和探索,从中获得新知。
二、情境创设应该讲究变化,使情境创设具有挑战性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生对眼前能看到的东西是不感兴趣的,对藏在后面的奥妙却很感兴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无论学生原有的学习动机是什么,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就必须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强烈的认识需要,并由此产生驱动思维过程的认知动机。例如,在学习燃烧和灭火的章节中,我请学生协助表演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熊熊大火过后,手帕依然如新,让学生在惊呼之余,也会更加好奇:为什么这么剧烈的燃烧过后,手帕依然完好呢?有了这样的疑问,必然会激起学生寻找问题答案的欲望。然后通过燃烧条件的探究后,再请学生来分析魔术的奥秘所在就很简单了。
但是如果创设情境形式单一,缺乏变化,就难以使学生维持较长时间的注意力和兴趣,难以使学生产生持久的探究和思维的驱动力和激情。这两大方面的缺陷,使得情境创设不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不能让学生感受到趣味性和挑战性,当然也就难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我们在创设问题情境时,一定要注意探究的问题难度恰当。太简单的问题,学生会嗤之以鼻;太难的问题,学生会认为高深莫测,无从下手,从而彻底丧失探究的信心。美国科学院院长布鲁斯阿尔伯兹曾说过:“学生必须面对困难但又不是高不可攀的问题,能享受经过艰苦努力终于摘到果子的乐趣。这样,学生们就意识到他们能够处理越来越困难的问题。当他们获得了探究的工具、养成了探究的习惯,他们就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三、情境创设应该联系实际,使情境创设具有针对性
例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时,我们可以先请学生自己完成小实验来导入:如何让一根火柴燃烧时间更长?先划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上,然后又划燃一根火柴,使火柴头朝下。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火柴头朝上火柴很快熄灭;而火柴头朝下能长时间燃烧?”学生们自己亲手做过实验以后,好奇心理立刻变成强烈的探究的原动力。在实践中,一些教师在情境创设中由于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和生活实际,为问题而设计问题或根据教师自己的主观臆断甚至完全脱离教材来设计问题,使得问题太难或太易,这种问题情境创设没有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为根本出发点,从而难以达到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目的。因此我们要多从学生的生活和已有的经历中寻找问题,探究学生所熟悉的问题,能够使其认识到探究的价值,提高学生探究的欲望。另外,我们还应该多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关心社会,亲身体验到化学世界的奇妙,认识到化学的用处,了解应用中的问题,以活的、具体的化学事实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使其在实践性活动中不断产生质疑。
四、情境创设应该调动全体学生,使情境创设具有主体性
在教学中,问题情境的设置、讨论的组织、悬念的设计都离不开教师,教师要紧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由浅入深地创设一个又一个的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制造矛盾,引起争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学生在讨论时教师要巡视各组,从中恰当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大胆发言。讨论时,教师还要抓住讨论的中心,防止跑题,但不要过早表态、下结论,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同时也要注意在体现学生主体性时的出现的问题,对于一些太简单的问题,有些不太自觉的学生将会把它变成闲聊,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对于那些太难的问题学生又言之无物、词不达意,此时教师又不敢过多地引导,生怕破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于是学生发表的意见,一味地被肯定、被赞扬,教学中的民主气氛显得十分浓厚,而教师的适时点拨却变得小心翼翼,课堂上该点拨时不敢点拨,好像加以引导,就不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了。因此在问题情境创设中除了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有时,有些老师还会担心有些调皮的学生会随意、脱离目的的回答问题,故意引起课堂的骚乱,所以在选择学生回答问题时都会刻意忽略那些问题学生。我就遇到过这样一个学生。有个叫李明的学生最喜欢随意在下面接话,越是能引起同学的哄笑,他越是会沾沾自喜。刚开始时,我也尽量不提问他,但在别人回答问题时,他总会在下面抢着回答,尤其是回答的特别不靠谱的时候,往往会给课堂造成一些小的骚乱。后来,我就试着开始让他先来抢话,然后特意再请他起来回答问题,并且对他的回答很认真地进行分析,如果回答对了,就抓住机会表扬他反应快、思维活跃;如果回答错了,就尽量再给他提示,引导他继续回答。几次以后,我就发现他随意抢话的毛病改了很多,回答之前也会深思熟虑一番,渐渐地化学成绩也有所提高了。因此,在课堂上,我们应该争取尽可能的调动起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前提下,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勇于探究,使课堂成为以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来帮助学生获取新知识的问题性思维过程。充分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使新课标理念得以有效地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