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班化背景下化学教与学方式转变的实践与思考

2012-04-13

化学教与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小班化小班学会

周 波

(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 江苏 南京 210000)

小班化教育的理念在于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让学生充分享用各种教育资源,有更多的机会处于教学活动的中心地位,有更多时间与教师交往、沟通,得到个别化的教育。而诸多研究也表明,小班并不必然带来教学质量的提高,缩小班级规模对教学质量的影响是通过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而间接实现的。

一、教学目标的设计从侧重“教会什么”向“学会什么”转变

目前状况下,多数老师的教学目标只有教的方案,没有学的方案,我们认为这是需要改进的。在教学目标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小班的优势,关注每一个,通过一定的教学活动、引发学生的能力和情感变化,将“怎么学”与“怎么教”放在一起同步设计。

1.注重目标设计的整体性

要将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放在这个单元、甚至这册书的整体教学目标下,注重总体目标、章节目标与单课时目标的关系。帮助学生建立知识树概念,系统归纳梳理各章、各节知识,提高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2.注重目标设计的可控性

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是可控的,可针对小班化的特点,以方法、思路作为主线,以学案和实验报告的形式引导学生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例如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燃烧需要的条件”学习中,可连续设计三个实验:(1)用燃着的火柴分别放入盛有水和酒精的蒸发皿中;(2)点燃两支蜡烛,其中一支用烧杯罩住;(3)向金属片 (覆盖在盛有沸水的烧杯上)各放少量红磷和白磷。学生通过认真观察,分别在实验报告上写出实验现象与实验结论。然后教师再利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实验报告,并要求学生总结出实验结论──燃烧的三个条件。最后教师再趁热打铁,抛出问题:水中的白磷能燃烧吗?如果能,请设计一个简单易行实验方案加以证明。学生通过讨论、实验,可进一步加深印象:只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就是水火也相容。“燃烧需要的条件”与“燃烧的定义”的学习在学生的兴趣中不知不觉就掌握了。

3.注重目标设计的可测性

小班化的理念就是“关注每一个、关爱每一个”,即注重每一个学生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因此,可利用小班化的优势,根据认知规律,每节课都可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选择典型的、有针对性的课堂反馈题,运用“红笔加白笔”的方法,将这节课的教学效果量化呈现,反馈效果不理想的同学可及时辅导帮助,避免了学生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的问题,真正实现“堂堂清”、“人人清”。

二、教师的教学方式从教师的“讲堂”向学生的“学堂”转变

老师讲学生听,这是我们传统的基本教学方式。在知识增长比较缓慢的时代,这样的教学方式是合适的,所谓一朝学习,终生受用。但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中,教师或一讲到底,滔滔不绝,或一问到底,或以问代讲,有时甚至自问自答。这样,学生的思维自始至终都在教师的语言轨道上运行,成为“听客”和“看客”,而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参与者。

1.给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

“小班”教育是一种主动性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因此,在“学堂”中,教师在“导”字上下功夫,在“精”字上动脑筋,把主要精力和时间放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上,放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时对学生适时、适度的点拨和指导上,这样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自觉、积极的学习状态中。例如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课题1《分子和原子》的教学中,针对分子间有间隙的学习,可设计如下实验:用针筒分别取等体积的空气和水,同一个人用足够大的力气去挤压,发现空气的体积变化较大,而水的体积变化非常小,进而得出分子间有间隙,而且一般地说,气体分子间距大于液体分子间距的结论。这时,可以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方法更形象地帮助大家理解分子之间有空隙。学生通过思考、讨论,可以想出很多种方法,例如:在盛放玻璃球的烧杯中不断倒入红豆,发现可以倒入许多红豆;再一杯盛满水的烧杯中,轻轻投放硬币,发现投放了许多硬币后,水竟然一直没有溢出来等等。尽管稍微多花了点时间,但学生的思路真正打开了,如果长期坚持,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肯定会显著提高。

2.给学生充分的活动舞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小班化教学中,教师可解放思想,多创造机会展示学生所长,让他们学会分工、学会合作。例如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3《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的教学中,重点是使用燃料对环境的影响,使学生认识使用和开发清洁燃料及各种能源的重要意义。如果照本宣科,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无法真正理解教材的原本意图。但是如果通过课前自学教材内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收集有关煤、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的资料,有文字的,也有录像的。在课堂上,针对资源综合利用,各小组集中汇报交流,互相启发,共同学习,最终培养学生具备对信息的采集、加工、发布等信息处理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三、教学评价从侧重“学会”向“会学”转变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普遍的学习观念是,读书是重要的学习,而且书要反复读,要烂熟于心,倒背如流。问题是,知识数量的膨胀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时间也不允许我们这么做。因此,我们如何学会运用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引导学生学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和掌握知识

学会用现代信息手段,寻找知识已经成为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养。例如在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到互联网上去学习,在互联网上搜索“易燃易爆物”,了解易燃易爆物的安全知识。教会学生把书本与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既扩大了眼界和见闻,又打破了课堂学习时空的局限,打开了学生思维的心扉,让学生耳濡目染,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究科学真谛的热情,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过程的主体。

2.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

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懂得的东西再多,不会应用也不行。因此,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就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燃烧与灭火》的小班教学中,针对“燃烧的定义与条件”的学习,采取逆向思维的方法。设计一个补充实验,让学生自己用一支空试管倒扣入热水中,罩向水中的白磷,引导他们仔细观察现象。通过这个实验体验,学生深刻理解:只要三个条件同时具备,就是水火也相容,由此既加深了对“燃烧的定义与条件”的掌握,又学会了逆向思维的方法。

3.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多元评价的方式评价自己和他人

在小班中,教师应该运用更多的积极评价方式,实现教育过程的平等。如成长记录袋评价法,即为多元评价方式的一种。成长记录袋内装有学生认为最能反映自己的学习成就的实物材料。这些材料能够反映学生的成长历程,促进他们的反思与发展。由学生自主决定装什么或不装什么。学生自己可以经常观看、调换作品,由此看到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并定期请家长观看、评价;在期中和期末可进行展览,同学互相观摩;学期结束,教师在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封面上写上评语。

总之,小班化教育是在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条件下对教育教学提出的要求。小班化教育具有班级规模小、利于开展个别化教学、师生互动多、尊重多元等特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实践的深化,实施“小班化”教育的重要意义将会更加全面而深刻地显示出来。今后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小班化”教育的教与学方式的探索与研究,使“小班化”教育具有更加旺盛的生命力和无限广阔的发展前途。

猜你喜欢

小班化小班学会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学会分享
小班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小班化教学方法体系的探索
农村学校如何应对小班化
学会分享
基于专业特色的《数学分析》课程小班化教学改革探讨
学会尊重
分成三等份
断和连